摘要:57岁的老周,家住江苏苏北,是个地地道道的“老糖友”。糖尿病缠了他快十年,他靠“二甲双胍”控制血糖,一直以为稳如老狗。可谁也没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肾衰竭,把他送进了ICU,只撑了三天,走得悄无声息。医生摇头叹气:“这不是病情恶化,是用药上的大雷,自己踩了。”
57岁的老周,家住江苏苏北,是个地地道道的“老糖友”。糖尿病缠了他快十年,他靠“二甲双胍”控制血糖,一直以为稳如老狗。可谁也没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肾衰竭,把他送进了ICU,只撑了三天,走得悄无声息。医生摇头叹气:“这不是病情恶化,是用药上的大雷,自己踩了。”
老周平时吃药挺勤快,血糖控制也说得过去。可他最近因为风湿,吃上了止痛药“布洛芬”;前段时间胃不舒服,又自己买了点“雷尼替丁”;再加上感冒,镇咳的“氨溴索”他也没落下。这三种药,正是不能和二甲双胍一起服用的“雷区组合”。这就像炸弹遇上了火柴,一点就着,肾脏首当其冲。
很多人以为吃药就图个“对症”,哪知道药和药之间也有“脾气”。二甲双胍是老糖人常服的降糖药,它最怕的,就是被“肾脏排不出去”。一旦遇上影响肾功能的药物,就像水管堵了淤泥,污水反流,毒素逆流成灾,最后肾脏直接“罢工”。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慢性肾病患者超过1000万人,且一半以上和用药有关。在这些用药导致的肾病中,二甲双胍“搭错车”的情况不在少数。尤其是老年糖友,本身肾功能就打了折,再来几种“地雷药”,那就是往油锅里泼水,炸得你措手不及。
雷尼替丁、布洛芬、氨溴索,这三位看似人畜无害,实则“暗藏杀机”。雷尼替丁会降低肾小管的排泄功能,布洛芬影响肾血流,氨溴索则会加重乳酸堆积。而二甲双胍的“死穴”恰恰就是乳酸中毒。三药合一,等于给肾脏套上三重紧箍咒,喘不过气。
老周的事,听起来像个意外,其实像他这样的“药物混搭达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有些人吃药像吃零食,感冒吃止咳,胃痛吃抑酸,头疼吃止痛,哪顾得上看看说明书。药房里随手一抓,一天三顿干饭似的往嘴里送,最后送进医院,才知道不是病重,是吃错了药。
我有个病人,60多岁的王阿姨,糖尿病+高血压+胃溃疡。她曾一口气吃了六种药,结果肾功能一落千丈,脸浮腿肿,尿量骤减。幸亏发现得早,及时停药,住院半个月才捡回一条命。她出院时感慨:“药是救命的,也是要命的,全看你怎么吃。”
有些人以为“药多了效果好”,其实这和“饭多了身体壮”一样荒唐。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像不同性格的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合得来是帮手,合不来是对手。尤其是慢病患者,身体就像一个老旧的小区,水管电路都脆弱,稍有不慎就容易“断电漏水”。
医生不是神仙,很多时候想救都救不回来。因为很多用药错误,是在家里发生的,不是医院能及时发现的。药店买药方便是好事,但也容易让人掉以轻心。特别是老年人,记性差,说明书看不懂,听人说“这个药好”,就跟着买,结果吃出问题来。
养生不是靠吃,而是靠懂。你得知道自己身体的“死角”在哪,哪些药不能一起碰,哪些病不能随便拖。就像开车不看导航容易迷路,吃药不问清楚就是在“盲吃”。身体这辆车,一旦发动机坏了,可没那么容易修。
说到底,二甲双胍不是坏药,是“用错了组合”。想安全用药,就别自己当医生,也别靠“邻居推荐”,有事多问问专业医生,哪怕打个电话,拍张药盒照片发给医生看,也比闭着眼睛吃强。
57岁的老周用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药不是糖豆,混着吃有风险;身体不是铁人,经不起你瞎折腾。对药物的敬畏,应该写进每个慢病患者的生活日记里,而不是等到病危通知书才回忆起“我是不是吃错了什么”。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糖尿病用药指南(2023年版)》
2. 《慢性肾脏病防治管理白皮书》中国医学科学院肾病研究所
3.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年报(202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来源:李医生健康讲坛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