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常感谢你们的调解,要不这事真不知啥时候能解决!”日前,郓城县杨庄集镇冯李庄村村民张某连紧握着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的手,感激地说。不久前,他与同村冯某忠因大渠边栽树归属问题产生纠纷,双方争执不下。在“杨小调”的调解下,最终达成一致,矛盾圆满化解。
“非常感谢你们的调解,要不这事真不知啥时候能解决!”日前,郓城县杨庄集镇冯李庄村村民张某连紧握着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的手,感激地说。不久前,他与同村冯某忠因大渠边栽树归属问题产生纠纷,双方争执不下。在“杨小调”的调解下,最终达成一致,矛盾圆满化解。
这起纠纷的成功调解,是杨庄集镇创新基层治理实践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打造“杨小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品牌,探索形成“望、闻、问、切、诊、调”六步工作法,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实现从被动“矛盾化解”向主动“源头关怀”转变,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强基固本,搭建标准化治理平台
走进杨庄集镇综治中心,综合接待大厅里前来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工作人员正有序办理各项业务。该中心整合多方资源,设有矛盾调解室、心理咨询室、老董调解室及四源四进工作站等功能区域,集矛盾纠纷化解、治安防控、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成为服务群众的“一站式”平台。
“我们建立‘常驻+轮驻+随驻’三维联动机制,公安、司法、信访等6个部门常驻,法院、律所轮驻,其他相关对口部门随驻,8名专职人员实行AB岗制,确保全天候服务不断档。”杨庄集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受理—转办—办理—督办—回访—归档”闭环流程,确保群众诉求有人管、管到底。
同时,该镇严格落实“周例会、月研判”制度,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分析研判治安隐患,形成问题清单并跟踪督办整改。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按居住地对特殊人群实施三级动态管理,由网格长联合民警、村委常态化摸排,确保“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绘制“暖杨护航动态图”,直观呈现各村特殊人群数量与风险等级,实现风险“一图统览”。重点时期落实“一日多关注、每周多交流”和异常情况即报制度,动态管控效能持续增强。
品牌引领,深化特色调解模式
“杨小调”是以镇综治中心为依托,融合地域特色、方法创新与目标导向的基层治理品牌。该镇组建以镇村干部、网格员、老党员为主体的调解服务队,构建覆盖全域的调解网络,力争实现“小事不出网格、难事不出镇域”。
为提升调解队伍专业能力,该镇采取“老带新、专带兼”方式,着力培育“懂政策、懂法律、懂业务、懂调解技巧”的“四懂”调解队伍。定期邀请法律顾问、律师开展案例教学,建立“导师传帮带”机制,由“法律明白人”指导开展“现场模拟调解”,构建“理论+实务”双轨培训体系。
在具体调解实践中,“杨小调”团队运用“六步工作法”。以冯李庄村纠纷为例,工作人员首先“望现状”,实地查勘树木位置与生长情况;继而“闻诉求”,耐心倾听双方陈述;随后“问差距”,聚焦争议核心。调解过程中“切关键”,抓住树木归属核心问题;“诊症结”,组织集体会商研判;最后“调矛盾”,融法、理、情于一体促进和解。事后坚持“谁调解谁负责”,通过“一事一回访”跟踪协议履行情况,巩固调解成果。
温情善治,筑牢平安和谐根基
“太感谢你们了,帮我解决困难,重拾生活信心。”一位社区矫正对象紧握帮扶人员的手激动地说。杨庄集镇充分发挥“综合管理小组”和“关爱帮扶小组”作用,对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实施“暖心回归工程”,通过常态化走访、心理疏导、困难帮扶、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等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修复社会关系、重建生活信心。
网格员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担当“贴心、暖心、安心”的服务员,主动为群众解决身边小微困难、排查安全隐患30余起。截至目前,全镇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26.6%,平安和谐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在矛盾调处和帮扶转化过程中,工作人员注重情感沟通,加强思想引导与价值观重塑。在一起宅基地纠纷调解中,通过追溯邻里旧情,阐释和谐相处价值,促使双方摒弃前嫌、重归于好。这样的思想转变,有效防止了矛盾反弹,巩固了“案结事了人和”的长效治理基础。
如今,杨庄集镇的“杨小调”正以其独特魅力,有效化解百姓矛盾,温暖群众心田,绘就出基层治理的崭新图景。
菏泽日报记者 王振宇
来源:菏泽日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