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句'媚男'值多少钱?"重庆工商大学学生李某恐怕从未想过,自己在朋友圈发泄情绪的帖子,会面临法律诉讼的风险。当课堂矛盾被贴上性别对立的标签,当情绪化表达突破法律边界,这场师生纠纷已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成为检验网络言论尺度的典型案例。
当“媚男”标签变成法律武器:网络暴力该如何界定?
王营
"一句'媚男'值多少钱?"重庆工商大学学生李某恐怕从未想过,自己在朋友圈发泄情绪的帖子,会面临法律诉讼的风险。当课堂矛盾被贴上性别对立的标签,当情绪化表达突破法律边界,这场师生纠纷已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成为检验网络言论尺度的典型案例。
2025年10月28日的《经济法》课堂上,学生李某因回答问题错误受到胡霞教授批评。对比两名男生被提问时的温和态度,李某产生"区别对待"的主观感受,当晚通过匿名账号"工商秘密"发布"胡老师刻薄媚男"的指控。帖子在微信群迅速传播,48小时内点击量逼近5000次——这正是刑法中诽谤罪的立案标准红线。
双方立场泾渭分明:李某坚称只是"情绪发泄",事后两次公开道歉承认夸大事实;胡教授则认定这是无事实依据的人格诽谤,坚持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校方调解无果后,事件从校园投诉升级为名誉权诉讼,暴露出高校纠纷解决机制的失灵。
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该事件已满足名誉权侵权的完整链条:
事实虚构:李某自承"夸大事实",符合"捏造、歪曲事实"要件。所谓"媚男"指控仅基于主观感受,缺乏录音、录像等客观证据。损害结果:帖子传播导致胡教授遭受学生质疑,同事询问,符合"社会评价降低"标准。尤其"媚男"标签易引发性别对立联想,伤害具有持续性。因果关系:传播截图显示,部分学生因该帖对教师产生偏见,损害结果与发帖行为直接相关。对比2023年最高法发布的网络暴力典型案例,该案中5000点击量已触及刑事自诉门槛。即便最终不构成犯罪,民事侵权责任也难以回避。
李某的两次道歉未能平息风波,这涉及法律对"消除影响"的严格认定:
道歉声明需达到原侵权言论的传播范围,而二次传播可能持续扩大影响涉及师德指控具有特殊敏感性,参考江苏教师性骚扰案判例,法院对此类言论审查更严经济损失方面,教师可主张为消除影响支出的合理费用,如公证费、律师咨询费等值得注意的是,该事件与南航教授言论争议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因涉及公共议题的学术观点引发讨论,受法律保护的批评空间更大;而"媚男"指控纯属针对个人的道德评判,法律容忍度显著降低。
为避免类似法律风险,建议发言前完成三个自检:
事实性审查:能否提供事发时间、地点、对话记录等具体证据?课堂感受能否经得起法庭质证?必要性评估:是揭露教育不公的公共利益诉求,还是因自尊受挫的私人情绪宣泄?善意原则:使用"媚男"等标签是否超出合理批评范畴?比较"刻薄"与"媚男"的伤害程度差异可见,前者属教学风格评价,后者构成人格否定。事件暴露出高校矛盾化解的双重困境:学生放弃正规投诉渠道转向网络审判,教师跳过教育调解直接诉诸法律。参考"辅导员标签争议"事件中的沟通经验,建议建立三级缓冲机制:班级调解-院系听证-校级仲裁,既保护教师名誉权,也给予学生修正错误的机会。
法律是底线,不是最优解。当课堂矛盾变成法庭对抗,没有真正的赢家。比起追究责任,如何修复被标签撕裂的师生信任,才是教育者与学生共同面对的课题。
来源:王营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