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觉得,测血糖只是为了“查查高不高”。但对医生来说,它其实是一个治疗导航仪。
关于测血糖,有人天天测到焦虑,有人几乎不测靠“感觉”。
其实——测血糖不是越勤越好,也不是越省越聪明,
关键是:你要测得对、测得准、测得有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不同类型的糖友,到底应该多久测一次血糖?一天测几次?什么时候测最有效?
很多人觉得,测血糖只是为了“查查高不高”。但对医生来说,它其实是一个治疗导航仪。
对没吃药的糖友,测血糖可以帮助了解生活方式是否有效;对吃药的糖友,它能看出药效持续多久;对打胰岛素的患者,它更是防止低血糖、调整剂量的重要依据。简单来说,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环节。
有研究发现:坚持监测血糖的糖友,糖化血红蛋白平均能下降0.4%~0.6%,并发症风险明显下降。(来源:《Diabetes Care》2017;40(10):1353-1361)
在讲“测多频”之前,先明确我们说的“测血糖”有三种方式:
1️⃣ 指尖血糖(自测血糖 SMBG)
最常用的家庭方式,便捷、即时,能反映当天波动。
2️⃣ 连续葡萄糖监测(CGM)
贴在皮肤上,可持续监测3.9~10 mmol/L内的“达标时间”(TIR),更直观地反映全天趋势。
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是长期控制的“成绩单”。
三者结合使用,效果最好。但家庭日常监测,指尖血糖仍是最实用、最经济的手段。
一、不打针、不吃药的糖友(仅靠饮食+运动控制)
这类人多为糖尿病初期或血糖轻度升高者。他们的血糖相对稳定,不需要每天测。
✅ 建议频率:
每周2~3次;重点测 空腹血糖 和 餐后2小时血糖。为什么?
这两项能反映你基础代谢和胰岛功能反应情况,可看出饮食、运动是否控制得当。
建议测的时间点:
早晨空腹(起床未进食前)餐后2小时(以第一口饭为准)可偶尔测一次 睡前血糖,防止夜间低血糖。小贴士:
每隔2~3个月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若持续
二、吃降糖药的糖友(口服药治疗者)
这类人群最常见。
他们血糖波动比单纯饮食控制的患者更明显,尤其是服用磺脲类(如格列美脲)或格列吡嗪的患者,有低血糖风险,监测更关键。
✅ 建议频率:
稳定期:每周至少3次;血糖波动期或换药期:每天2~4次;有低血糖史者:每天至少1次睡前血糖。建议测的时间点组合:
早晨空腹(判断药效基础);餐后2小时(判断进餐反应);睡前(防止夜间低血糖);偶尔加测凌晨2~3点(若有夜间出汗、心慌情况)。重点提示:
口服药糖友最容易忽视的是夜间血糖。很多人白天正常,夜里却悄悄低下去。建议至少每月监测1~2次凌晨血糖,尤其是吃磺脲类药者。
三、打胰岛素的糖友
这类患者对血糖监测要求最高,因为胰岛素的用量、种类、注射时间,都要根据血糖变化灵活调整。
(1)基础胰岛素方案(每天打1针长效)
✅ 建议频率:
每天 1~2次,重点测:
空腹血糖:判断夜间胰岛素是否足够;睡前血糖:避免低血糖。调整原则:空腹血糖目标:4.4~7.0 mmol/L。若连续3天超过7.0,可考虑医生指导下微调剂量。
(2)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每天多针)
✅ 建议频率:
每天4~7次,包括:
三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凌晨2点。为什么要这么密?
因为这是最“精细化”的控制方式。血糖变化大、风险高,但能最大限度贴近生理状态。准确的血糖记录是医生调整胰岛素剂量的依据。
小贴士:可配合连续血糖监测(CGM),实时看到血糖曲线,能发现肉眼难察觉的波动。
老年糖友
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肾功能下降,过低的血糖反而危险。
很多年轻糖友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容易出现“餐后飙高”或“夜间低血糖”。
✅ 建议:
餐前、餐后均要测;每周至少3天进行“全天四点监测”(空腹、餐后、睡前、凌晨)。妊娠期糖尿病
孕妇的血糖目标更严格。
✅ 建议:
每天4~7次(空腹 + 三餐后 + 睡前);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 ;HbA1c建议维持在 ≤6.0%。很多糖友家里血糖本子记得密密麻麻,但从没看出规律。
其实,血糖监测最重要的是看趋势曲线:
✅ 血糖稳中略低最理想;✅ 高低起伏说明控制不平衡;✅ 餐后高,说明碳水摄入或药效不足;✅ 夜间低,提示胰岛素或药物剂量过大。误区1:只测空腹,不测餐后。
——很多人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一测却飙到11、12。这类人往往是糖尿病早期或隐匿性高血糖。
误区2:测血糖太勤,反而焦虑。
——每天十几次,血糖变化一点就紧张。其实血糖有自然波动,只要总体稳定,不必过度焦虑。
误区3:血糖一高就加药,一低就停药。
——药物调整应由医生根据多日血糖趋势决定,不要因一两次结果就盲目改动。
测血糖不容易,让每一次测量都准确可靠,才能不白费功夫。
轮换手指:经常在同一位置采血会导致疼痛和皮肤变硬,记得要轮流光顾你的十个手指头。洗手是关键:测血糖前一定要用温水洗净双手并擦干,否则手上的糖分残留可能会让结果“谎报军情”。善待你的设备:血糖仪和试纸都有自己的“脾气”,请按照说明书妥善保管,并定期用质控液进行校准。做好记录:不要只记数字,最好能同时记下当时的饮食、运动量、用药情况和特殊事件(如感冒、熬夜)。这份“血糖日记”在复诊时对医生来说是无价之宝。结语: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解开关于血糖监测频率的疑惑。控糖之路是一场持久的旅行,而规律的血糖监测就是你手中最可靠的地图。
来源:健康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