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SAS中国被曝集体大裁员,疑似撤出中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01 08:18 1

摘要:全球知名数据分析软件厂商SAS(赛仕软件)或将全面退出中国市场,中国区团队面临全员裁员。传闻称“SAS中国注销,裁员,一个不留”,研发中心和SAS China现已关停。

一家曾与谷歌齐名、被誉为“最佳雇主”的巨头,可能正在悄然告别中国市场!


失业君小编 | 文
Brett Sayles | 图

10月31日,社交平台上传出消息,全球知名数据分析软件厂商SAS(赛仕软件)或将全面退出中国市场,中国区团队面临全员裁员。传闻称“SAS中国注销,裁员,一个不留”,研发中心和SAS China现已关停。

作为统计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SAS自1976年成立以来,在全球数据分析领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突然撤离的传闻,不仅令行业震惊,更折射出中国数据分析市场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

SAS之名源于“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统计分析软件)的缩写。在21世纪初,它曾是无数数据分析从业者的启蒙工具,也是行业无可争议的标杆。

这家老牌企业不仅技术实力雄厚,企业文化和盈利能力也广受认可,常年与谷歌并列“全球最佳雇主”榜单前列。

SAS与中国市场的缘分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其产品开始被中国用户使用。2006年,SAS正式将北京设立为中国总部,此后在上海和广州设立分公司,并在北京成立研发中心和用户服务支持中心。

深耕中国市场数十年,SAS已建立起深厚的行业根基,广泛应用于银行、保险、金融、政府、能源等关键领域。

凭借先发优势,SAS积累了大量头部客户,这些客户对数据安全与分析精度要求极高,为SAS带来了稳定收入,也巩固了其在高端市场的主导地位。

截至目前,SAS官方尚未发布任何正式声明。但失业君小编分析,若传闻属实,SAS的退出背后可能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❶竞争加剧,利润承压。中国本土数据分析与AI工具迅速崛起,国产替代趋势明显。价格竞争日益激烈,定制化需求不断增强,对外资品牌形成了巨大压力。IDC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商业智能与分析软件市场规模同比增长近30%,国产平台市场份额首次超越海外品牌。

❷成本上升与合规挑战。中国市场对数据安全、本地化服务、合规运营的要求日益严格。外资软件商需投入更多资源应对监管、本地适配与快速迭代,运营成本显著上升。

❸全球战略调整。SAS可能正在进行全球资源重组,将重心转向增长更快的新兴市场或重点区域。若中国业务未达预期,战略收缩或转为轻资产模式,也在情理之中。

❹技术迭代滞后。SAS自身存在“跟不上时代”的问题。其传统部署周期长、架构封闭,在AI集成、云原生支持等方面明显落后于新兴平台。

有网友指出,SAS在云原生架构和AI集成方面已经落后于新兴平台。

❺生态适配不足。中国企业越来越倾向选择与本土云平台、AI框架、开发生态深度融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SAS若无法快速融入本土技术栈,在获取大型客户和满足行业定制需求上逐渐落于下风。

截至2024年12月31日,SAS中国相关主体员工约587人。一旦裁员消息属实,近600名员工将面临职业转折点。

对于SAS的客户而言,尤其是那些长期依赖SAS处理核心业务的银行、保险与金融机构,短期内可能面临系统迁移与数据安全的多重挑战。

SAS在金融风控、精准营销等场景的算法模型具有高度不可替代性。在银行信贷审批、保险精算等核心业务中,其数据处理的准确性与安全性长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更现实的问题是,有网友透露,一些准备参加SAS中国区证书考试的人,如今“公司都没了,不知道怎么办”。这不仅关乎个别考生的计划,更引发对SAS认证体系在中国持续有效性的质疑。

SAS若退出,标志着中国数据分析行业正式迈入国产化主导的新阶段。未来市场竞争格局将呈现几个明显趋势:

技术层面,AI深度融合与云原生普及将成为标配。到2025年底,云服务渗透率预计达60%,SaaS模式将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使用门槛。

市场层面,垂直化与专业化成为新蓝海。随着通用平台竞争加剧,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分析、医疗大数据诊断、智能制造预测性维护等细分领域,将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生态层面,全链路服务闭环构建护城河。本土厂商具备更强的服务能力,可提供从需求调研、方案定制、系统实施到培训赋能的全流程支持。

据《2025年BI工具市场竞争如何?最新品牌对比评测》显示,国产BI工具如FineBI已连续八年保持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

未来竞争的关键,将是谁能率先构建“数据分析+AI”的完整生态,涵盖工具、模型、咨询、行业伙伴与本地化服务体系。

SAS可能的撤离,不仅是一家跨国企业的战略调整,更象征着中国数据分析生态的一次重大转折。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一事件反映了两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技术主权与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前所未有,以及本土厂商在理解和满足中国市场需求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未来几年,随着AI的深度融入与国产平台的持续创新,中国企业将迎来更贴合自身需求、更敏捷、更智能的数据分析工具。

一个由外资主导数据分析工具的时代正在结束,而一个由中国力量主导的数据智能新时代正在开启。

SAS官方网站已无简体中文页面,而中国的数据分析市场仍在蓬勃生长。在SAS可能退出的消息传出后,业界已在讨论谁将填补它留下的空白。

技术的浪潮永远不会停歇,只是不断变换主导者。SAS的退场,或许恰是国产数据智能平台登上中心舞台的开始。

网友热议

@沈安Anasd(IP京):

一点也不意外。SAS太贵了,而且架构老旧,在云原生和敏捷开发的时代根本跟不上节奏。被市场淘汰是必然的。

@JIYEON22(IP沪):
这说明国产替代的浪潮真的势不可挡了。FineBI、Quick BI这些国产工具现在确实做得不错,服务响应快,性价比高。

@冬小曦(IP粤):
“公司都没了,考证怎么办?” 楼上那位准备考试的朋友太惨了,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时代的尘埃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乌拉那拉氏inlundun(IP吉):

曾经的最佳雇主啊… 管理僵化和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是内因,中国团队的权限有限,很多决策要等总部,错失了很多机会。~

@赵南方Super(IP贵):

这充分说明,现在的竞争不再是单一工具的竞争,而是生态的竞争。SAS那种封闭的体系,干不过开源(Python/R)+云平台+国产BI的组合拳。

@KerwinLee(IPHK):

旧神退场,新王登基。这对中国数据智能行业是好事,会倒逼国产厂商加快创新,最终受益的是我们这些用户。

最后一条,
好事将近?!

来源:汉语言文学中文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