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下称“COP 30”)的基本立场和主张。COP 30即将于11月中旬在巴西北部城市贝伦召开。
中国期待以多边主义引领全球合作,为气候变化多边进程注入稳定性和前进动力
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下称“COP 30”)的基本立场和主张。COP 30即将于11月中旬在巴西北部城市贝伦召开。
生态环境部此次发布的立场和主张提出,当前,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加剧,个别大国热衷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造成严重冲击,削弱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COP 30是推动《巴黎协定》全面实施的关键节点,将为气候治理下一个十年指明方向。中方期待与各方一道,推动全面有效持续实施《公约》及其《巴黎协定》,以多边主义引领全球合作,为气候变化多边进程注入稳定性和前进动力。
基本立场和主张包括五点具体内容:一是发出积极信号,提振多边进程的信心;二是坚守并落实《公约》及其《巴黎协定》;三是统筹推进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谈判;四是促进国际合作,为推动气候行动营造良好环境;五是推动全球绿色公正转型。
《公约》缔约方需在COP 30之前提交第三轮国家自主贡献方案(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下称NDC)。NDC是各缔约方根据《巴黎协定》制定的本国气候政策。业界认为,中国于9月下旬提出的第三轮NDC方案最大的亮点是,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这是中国首次对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减排做出承诺。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展现了中国在国际形势复杂变化中,践行多边主义,引领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坚定决心;充分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担当,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信心和动力;也为“十五五”“十六五”期间继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
呼吁资金问题取得积极进展
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问题是每年COP大会上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公约》及《巴黎协定》约定,发达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充分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助推发展中国家落实国家自主贡献。
此次中方发布的基本立场和主张称,广大发展中国家认为,2024年COP 29大会所达成的“到2035年发达国家每年出资3000亿美元的目标”缺乏力度,未充分体现发达国家的出资义务,对此表示不满和失望。COP 30应在制定1.3万亿美元融资路线图和发达国家不少于3000亿美元出资路线图上取得积极进展,并推动全球适应目标取得实质性成果。中方期待发达国家在率先减排和出资等方面继续发挥带头作用,这将有利于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能力,增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互信。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促进全球能源和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上贡献卓著。《财经》在发布会上了解到,2016年以来,中国提供并动员项目资金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有力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下降超60%和80%,创造了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46%的工作岗位。2024年,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超10亿吨。
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方面,夏应显表示,截至目前,中国与43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55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文件,通过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赠送光伏发电设备、早期预警系统、清洁炉灶等方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中国加大非二氧化碳减排力度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态成分。中国纳入核算的温室气体包括七种: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此前中国政府的NDC方案里仅设定了二氧化碳相关的减排目标。
中国更新的第三轮NDC目标里备受瞩目的一点是,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的温室气体净减排量比峰值下降7%-10%。夏应显说,这标志着中国从聚焦二氧化碳到覆盖全部温室气体、从控强度到控总量的重大跨越。据此目标测算,中国到2035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要比峰值下降超过10亿吨的二氧化碳当量,远超发达国家经济体。
夏应显说,为下一步做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控排工作,生态环境部正在积极推进相关法规的制定。例如,在重点领域的甲烷控排方面,已修订《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通过约束和激励相结合的机制管控煤矿瓦斯排放,将禁止排放的煤矿瓦斯的浓度限值由30%收严到8%。2023年底,生态环境部已发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作为甲烷排放管理控制的顶层设计文件。
煤炭和油气开采是中国能源行业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2024年,中国煤矿瓦斯抽采量122亿立方米,利用量60亿立方米,已建成20余个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氧化利用项目。在渤海区域的三个典型海上油气平台,启动了典型海上开发活动邻近海域甲烷等温室气体减排监测工作。中国已经开展了甲烷监测、报告及核查体系研究,并对重点区域开展甲烷异常排放月度遥感监测、建立台账。截至2021年,中国的甲烷排放总量6064.5万吨,其中能源和农牧业分别占46.4%和33.2%。
氧化亚氮是仅次于二氧化碳和甲烷的第三大温室气体。今年8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提出以资源循环利用、减排技术创新、协同控制为手段,加快形成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管理体系,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截至2021年,中国氧化亚氮排放总量为210.2万吨,约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3%,其中工业生产过程占27.6%。
来源:孜然学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