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字在中亚被当祖宗,孩子认它比认爹还熟,这事儿真有点魔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01 08:00 1

摘要:在比什凯克郊区的小学里,孩子们每天都会跟着老师念“李”这个字,老师没有解释这个字的含义,只是告诉孩子们这是他们的根,很多孩子其实不清楚李陵是谁,但都明白自己是“李家的人”,这个姓氏不是随便取的,而是从苏联时期起国家就开始教给吉尔吉斯人的说法,如今五十多万吉尔吉

在比什凯克郊区的小学里,孩子们每天都会跟着老师念“李”这个字,老师没有解释这个字的含义,只是告诉孩子们这是他们的根,很多孩子其实不清楚李陵是谁,但都明白自己是“李家的人”,这个姓氏不是随便取的,而是从苏联时期起国家就开始教给吉尔吉斯人的说法,如今五十多万吉尔吉斯人都说自己是李陵的后代,课本上这样写,父母也这样传,血统是否真实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人们都相信这个说法。

这件事要从唐朝时候说起,公元757年,黠戛斯部落派人前往长安拜见唐玄宗,那时安史之乱刚刚爆发,唐朝正需要有人帮忙,黠戛斯人见到朝廷就说,黠戛斯人是李陵的后代子孙,这话说得正是时候,正好唐朝希望和西边部落结为盟友,朝廷查证之后,没有找到反对这个说法的证据,就顺势承认了这件事,唐玄宗还亲自批准赐予“李氏宗枝”的称号,从此黠戛斯就成了唐朝皇室的亲戚,后来黠戛斯还与唐朝一起出兵攻打回纥,成为草原上重要的力量,说白了这就是一场政治交换,用身份换取实际利益。

这个说法在唐朝之后没有消失,清朝人写书时仍然提到黠戛斯是李陵的后代,到了苏联时期,民族学者更认真地对待这件事,他们查阅各种古籍,结合民间流传的故事,把李陵的家族谱系整理得更加完整,这样做是为了让吉尔吉斯人感到自己与中国有联系,而不是完全属于突厥或伊斯兰文化圈,这种手法在苏联很常见,像车臣和鞑靼的情况也是类似处理的,要想稳定一个民族,最好为这个民族找一个文明的来源,即使这个来源可能是人为构建的。

现在这事儿还在继续,2009年比什凯克开了孔子学院,吉方官员上台就说我们和中国人是一家人,没人提到李陵,但大家都明白,2021年一条中国修的公路通车,当地代表对着镜头说中国是东方的亲人,记者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笑了笑回答说孩子们都认识“李”字,这话听着简单,其实有意思,官方没有再宣传,但老百姓已经把“李”当成文化符号,它比血缘关系还管用,因为大家从小就听这个故事,从小就相信这个说法。

中亚这些游牧民族愿意认汉人祖先,其实是很现实的做法。匈奴自称是炎黄后代,蒙古人说成吉思汗得到上天授命,吉尔吉斯人也把李陵当作祖先,这背后的道理都差不多。这些民族处在几大势力之间,需要找到一个依靠的对象。突厥和伊斯兰力量带来的压力太大,认一个中原祖宗,既可以和他们划清界线,又能搭上强势文化的便车。这不是故意骗人,而是生存的办法。事实真不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愿意共同相信这个说法。语言能够塑造记忆,一群人共同的认同感,比血缘关系更加牢固。历史有时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谁讲的故事更动听、更让人安心。

“李”字在吉尔吉斯变成一种文化密码,它不依赖科学证明,依靠的是不断重复、日常教育和共同情感,孩子不会询问这个字从哪里来,大人也不会解释,就这么一代代传递下去,成为默认的事实,人们说它是假的,可它在日常生活中比真事还管用,学校会教,电视会播,连修路都要联系上“一家人”,这种认同感不是突然出现的,是几十年甚至上千年的积累,它不依赖武力,靠的是慢慢影响,这才是最厉害的身份建构方式,不需要强迫,不用喊口号,大家自己就相信了。

来源:花神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