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流金时 丰收欢歌起——扶余市秋收一线观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01 07:51 1

摘要:金秋十月,扶余大地铺展丰收画卷。松花江畔的稻田里,收割机往来穿梭,金黄稻穗化作粒粒珍珠;黑土沃野上,玉米收割机轰鸣作响,饱满籽粒倾泻入仓。作为农业大市,扶余市今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84.96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77.2万亩,通过技术赋能、农机发力、全链保障

金秋十月,扶余大地铺展丰收画卷。松花江畔的稻田里,收割机往来穿梭,金黄稻穗化作粒粒珍珠;黑土沃野上,玉米收割机轰鸣作响,饱满籽粒倾泻入仓。作为农业大市,扶余市今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84.96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77.2万亩,通过技术赋能、农机发力、全链保障,奏响了“颗粒归仓、农民增收”的秋收赞歌。截至目前,粮食作物已收171万亩,预计粮食产量可达20亿公斤,实现了粮食丰收、农民营收“双提升”。

技术深耕

“扶余模式”解锁增产密码

金灿灿的玉米映衬出今年的好“丰”景。扶余市新万发镇苇塘村盛源家庭农场玉米田进入集中收割期。站在田埂上远眺,连片的玉米秆褪去翠绿,裹着金黄的玉米棒在风中摇曳,多台红色收割机沿着垄沟匀速前进,摘穗、输送、脱粒的机械声此起彼伏,奏响秋收“交响乐”。

“真高兴,眼瞅着就是大丰收。今年我家用了‘扶余模式’种田,每垧地保苗近7.5万株,比普通种植方法多2000多株,一垧地收玉米3.5万斤左右,种40垧地,总共能打粮食100多万斤。”新万发镇苇塘村村民杜鹃满脸喜悦。

这一让农民津津乐道的“扶余模式”,就是今年扶余市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创新种植模式——“条休耕+品字摆放”种植技术。通过科学利用土地空间,既保证了顺向通风,又弥补了横向通风不足的短板,让根系吸收更多养分,实现茎秆茁壮、籽粒饱满,为玉米创高产夺丰收找到新途径。

“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扶余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玉米“品字摆放”高产栽培技术是一项玉米高产的农业先进科技实用型新技术。该项技术汇集大垄双行、宽窄行、一穴多株等玉米种植新模式的所有优点,同时播种方式中垄与垄之间每穴都是品字型交叉摆放,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玉米田群体间风、光、水、气、雾、热等能量交换,被玉米植株充分利用。通过合理密植,优化布局,玉米植株之间形成品字型的交叉排列,这种布局不仅增加玉米的通风透光性,减少了病虫害发生,还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玉米产量,在条休耕技术模式的基础上推广品字型种植,既保证了顺向通风,又弥补了横向通风不足的短板,实现了玉米种植的高效、优质、高产。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13万亩“扶余模式”沃野喜获丰收,再次用实践向世人证明了科技的力量,也让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们走出一条靠种粮增产实现增收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良田护航

为粮食增产筑牢“耕基”

“还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好呀,种地省心省力,旱能浇、涝能排,粮食丰收有保障。”闻着沉甸甸的稻香,农民黝黑的脸颊上满是喜悦。

一棵壮苗、一棵丰稻、一粒好米……都离不开一方好田。

高标准农田是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农田。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扶余市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抓手,并通过实施一系列农田整治和水利设施建设,将原本的粮田升级为“良田”,确保了粮食的高产稳产,为农户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的转型升级,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让希望的田野上“丰”景如画。

“通过采取‘秸秆深翻还田+有机肥增施’等土壤改良措施,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8万亩、推广保护性耕作252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工程20.14万亩。”扶余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扶余市积极抢抓国家逐步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政策机遇,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280.5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71.2%。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攻坚行动,以“零容忍”的态度和“长牙带刺”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切实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科技赋能

机械轰鸣奏响“智慧秋收曲”

深秋之际,陶赖昭镇连片稻田遍染金黄,漫步在田埂上,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令人震撼的金色海洋。稻叶间金灿灿的穗头低垂着、稻穗密密麻麻挤在一起,几乎看不到半点空隙。它们沉甸甸地压弯了稻秆的腰,每一株都像一个谦逊的智者,向大地致以最深的敬意。阳光洒下,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金黄透亮,闪烁着诱人的光泽,稻香四溢,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此时此刻,扶余大地开启“金秋大忙模式”。记者看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田间轰鸣穿梭,农户们紧随其后捡拾零散籽粒,三轮车、运输车满载着饱满的玉米棒在乡间小道往来不息,将丰收的果实源源不断地运往储存点,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大家全力以赴抢抓晴好天气,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陶赖昭镇金灿灿的稻田里,一台台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不断将沉甸甸的稻穗揽入“怀中”,脱粒、秸秆粉碎还田等工序一气呵成,片刻工夫,一块稻田便收割完成,看着一缕缕金黄的稻穗变成一袋袋沉甸甸的稻谷,农民脸上写满丰收喜悦。

“以前20个人干一天,现在一台机器两小时搞定。”农机手王师傅操控着大型收割机穿梭作业。机械化不仅让秋收效率大幅提升,还降低了农民成本。秋收期间,扶余市农机部门提前着手、积极行动,以乡镇为单位全面摸排收获进度与机械需求,统筹调配全县农机资源,督促各合作社及农机大户检修农机,为秋收做好充分准备。同时,持续加快智能化、绿色化农机装备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水平,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产业升级

农产品加工链条延伸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收获时节,扶余市各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车间内机器轰鸣,金黄的玉米、饱满的花生经过精深加工,变身成鲜榨油料、甘醇美酒、休闲食品等多种产品,通过物流网络发往全国各地。近年来,扶余市立足“三农”发展根基,以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为突破口,推动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延伸,让“原字号”农产品实现“华丽转身”,奏响乡村产业振兴的“奋进曲”。

扶余市坚持以工业思维抓农业,已逐步构建起以鲁花花生油、扶粮集团、成一禽业、国泉酒业为龙头的农畜产品加工集群,通过生产大米的形式,水稻就地加工转化率达62%;通过生产饲料、酒精、淀粉、鲜食玉米等形式,玉米就地加工转化率达30%;通过生产花生油、花生酱、花生碎、休闲食品等方式,花生就地加工转化率达22%。积极引入嘉泽牧业、新牛集团入驻长春岭镇和三井子镇肉牛产业园,开拓高端牛肉市场,探索“首店经济”模式。投资17亿元,全力推动双胞胎集团智能化生猪养殖产业链项目建设,打造饲料、养殖、繁育、屠宰、加工闭环链条,预计年提供商品猪100万头。积极发展棚膜经济,全市大棚共8867栋,棚膜蔬菜面积达1.69万亩,年产蔬菜13.67万吨,预计产值可达5.85亿元。

从田间的技术攻关到农机的高效作业,从“单一种植”到“多元共生”,扶余市用一套“秋收组合拳”,让377.2万亩良田的产出稳稳归仓。黑土地上的丰收故事仍在续写,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指引下,这座农业大市正以全链条现代化发展,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