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57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王子鲁珀特(Prince Rupert of the Rhine)在一次宫廷赌局中抛出一个看似荒谬的问题:“能否在一个立方体上钻一个洞,让另一个同样大小的立方体穿过去?”
1657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王子鲁珀特(Prince Rupert of the Rhine)在一次宫廷赌局中抛出一个看似荒谬的问题:“能否在一个立方体上钻一个洞,让另一个同样大小的立方体穿过去?”
当时无人相信。但数学证明了奇迹:**只要将立方体沿空间对角线竖立,再沿垂直方向钻一个略大于面边长的正方形孔,第二个立方体确实能穿过**。这个反直觉的结果,后来被称为“鲁珀特性质”(Rupert’s Property)。
三百多年过去,数学家们陆续发现,不仅立方体,正四面体、正十二面体、甚至许多不规则凸多面体都具备这一性质。2017年,学界甚至大胆提出一个“终极猜想”:**所有凸多面体都是鲁珀特体**——即,任何没有凹陷的立体,总能在自身内部“挖出”一个通道,让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自己穿过去。
然而,就在2025年8月,两位奥地利数学家——来自A&R Tech公司的谢尔盖·尤尔凯维奇(Sergey Yurkevich)与奥地利统计局的雅各布·施泰宁格(Jakob Steininger)——用一篇仅12页的预印本论文,彻底推翻了这一猜想。
他们构造出一个拥有**152个面、240条边、90个顶点**的全新凸多面体,并命名为“**noperthedron**”(意为“非鲁珀特体”)。这是人类历史上**首个被严格证明不具备鲁珀特性质的凸多面体**。
这一发现不仅震动纯数学界,更在计算机辅助证明、几何建模、乃至中国正在发力的工业软件与AI几何推理领域,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
### 一、noperthedron:一个“密不透风”的几何堡垒
noperthedron的外形酷似一个被三角形“铠甲”包裹的圆柱体:上下两端各有一个大面,中间由150个细小三角形紧密拼接而成。尽管表面光滑、无任何凹陷(符合凸多面体定义),但无论你如何旋转、平移两个完全相同的noperthedron,**其中一个永远无法穿过另一个内部的任何直孔**。
为证明这一点,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五维参数空间**——三个维度描述旋转,两个描述平移投影——将“能否穿过”转化为对该空间中所有可能位姿的穷举验证。借助他们自主开发的定制化算法,计算机在数周内排除了所有可能性,最终确认:**零解**。
“这不仅是反例,更是一种新范式。”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几何学家Pongbunthit Tonpho评价道,“他们用计算与推理的融合,攻克了一个曾被认为‘几乎不可能证伪’的猜想。”
### 二、中国几何学与工业软件:我们离“noperthedron级创新”还有多远?
这一突破看似纯理论,实则与当下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痛点高度相关。
首先,在**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CAGD)** 领域,鲁珀特性质直接影响3D打印、数控加工中的“可制造性分析”。例如,若一个零件模型被证明具备鲁珀特性质,意味着它可能在铸造或注塑过程中因内部通道导致结构失效。反之,noperthedron这类“绝对不可穿透”结构,反而可能成为高强度轻量化设计的理想原型。
目前,中国在高端CAD/CAE工业软件上仍严重依赖西门子NX、达索CATIA、PTC Creo等国外平台。而这些软件的核心几何引擎(如Parasolid、ACIS)均由欧美公司掌控,其底层算法对复杂多面体的空间关系判断,正是基于类似鲁珀特性质的数学理论。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科研机构正加速追赶。**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近年来在计算几何、拓扑优化方向持续发力;**华为2012实验室**与**清华大学图形学团队**合作开发的“MetaCAD”原型系统,已初步实现对百万级面片模型的实时碰撞检测与穿透分析;**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在2024年提出“神经几何推理”框架,尝试用AI预测复杂形体的空间可穿透性。
然而,与尤尔凯维奇和施泰宁格这种“从数学猜想出发,反向驱动算法创新”的路径相比,国内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工程应用驱动”层面,缺乏对基础几何理论的深度探索。
### 三、普通人能感受到什么?从游戏引擎到机器人避障
别以为这只是数学家的智力游戏。noperthedron的发现,正在悄然影响我们的数字生活。
在游戏与元宇宙中:物理引擎需实时判断物体是否“穿透”或“卡住”。若一个虚拟道具被设计成noperthedron结构,它将天然具备“防穿模”特性,提升沉浸感。
在自动驾驶与机器人领域:路径规划算法需计算机械臂或车辆能否在狭窄空间中通过障碍物。理解“不可穿透凸体”的边界条件,有助于设计更安全的避障策略。
在材料科学:科学家正尝试用noperthedron作为晶格单元,构建超硬、抗压、不可压缩的新型超材料——这类材料未来或用于航天器防护层或人工骨骼。
更深远的是,这一成果再次证明:**最前沿的科技创新,往往始于一个看似无用的数学问题**。正如当年非欧几何催生了广义相对论,拓扑学推动了量子计算,今天对“能否钻过一个洞”的追问,或许正孕育着下一代空间智能的底层逻辑。
---
### 四、启示:基础科学是中国科技突围的“隐形护城河”
尤尔凯维奇与施泰宁格的故事颇具启发性:两人少年时在奥数训练营相识,大学时因一段YouTube视频对鲁珀特立方体产生兴趣,此后十余年持续合作,最终完成这一里程碑式工作。他们的机构——一家科技公司与国家统计局——看似与纯数学无关,却因对“严谨逻辑”与“计算验证”的共同追求,成就了跨界突破。
反观国内,基础数学研究仍面临“重应用、轻理论”的倾向。许多高校将几何、拓扑等方向边缘化,青年学者因考核压力转向短期可发表的热点领域。然而,noperthedron的出现提醒我们:**真正的技术自主,不仅在于芯片、操作系统,更在于对空间、形状、逻辑这些底层认知框架的掌控权**。
中国若想在工业软件、AI for Science、下一代人机交互等赛道实现弯道超车,必须重新重视“无用之用”的基础科学。正如丘成桐所言:“没有一流的数学,就没有一流的科技。”
### 结语:一个洞的消失,打开了一扇新门
noperthedron的意义,不在于它“钻不过去”,而在于它**打破了人类对空间直觉的盲目自信**。它告诉我们:即使在看似已被穷尽的几何世界里,仍有未被发现的角落。
而对中国科技界而言,这更是一记警钟:在全球科技竞争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唯有夯实基础、鼓励奇思、容忍“无用”,才能在下一个300年,由中国人命名下一个“不可穿透”的伟大发现。
来源: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