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患上乳腺癌,5年来的每一天都是小小的成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01 06:42 1

摘要:五年里,月复一月往来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我曾想过,当我“治愈”后,要发一条感谢的朋友圈,感谢生存、感谢生活、感谢生命,最重要的是,感谢照顾、关照我的人。还有,谢谢我自己。

我和乳腺癌的“缘分”,是由五年前的“粉红十月”开启的。

对癌症病患来说,五年,是一个里程碑。五年生存期满,意味着“临床治愈”。

五年里,月复一月往来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我曾想过,当我“治愈”后,要发一条感谢的朋友圈,感谢生存、感谢生活、感谢生命,最重要的是,感谢照顾、关照我的人。还有,谢谢我自己。

后来,这条朋友圈并没有发——好消息,我“治愈”了;不好不坏的消息,治疗还要持续。

生病

比预想得更差

对生病,坦白说,我的准备是不足的。起初是单位体检的一个指标警报,进一步检查后,很快预约了日间手术。隔天安排了出差,预期半天就能回到工作的节奏。

回头看五年前的信息,自己的总结是“每次都比预想得更差”。

日间手术之后,病理结果不佳,我很快转进常规病房,确定手术方案。我取消了出差,在等待各种检查的几天里,看着活动直播,写完了原本要采写的稿件。

去不了外地,应该不太影响本地的工作吧。直到真正做完手术,直挺挺地躺在病床上度过难熬的一整夜,一直考虑的是:很快,我就将恢复正常,与生病的那个自己“切割”。

遗憾的是,大病理得出的分型分期结果,依然低于预期。拿着病理报告,从肿瘤外科转到内科,见到日后的主治医生,第一个五年的治疗就此开始。

5年前,等待手术期间看的书

生命

还能做喜欢的工作吗

生病有什么影响?除了配合治疗之外,最大的影响还是心理上的。

与生病紧密联系的是生命,是生死问题。虽然没有与太多病友交流,于我自己而言,“生命有限”这件事从未这样具体过——你的生命可能比一般人更有限,更望得见终点。

癌症毕竟是癌症,即便不再是“不治之症”,你也不得不面对它的打击。得知大病理分型,是我生病以后第一次“想哭”。

冷静下来,要考虑的是今后如何面对工作和生活。后来与家属聊到,他承认,第一个想到的也是:“你还能做你喜欢的工作吗?”

要如何珍惜有限生命的每一天?

生病之后的那个月,我收到一条微信,对面说:“拜托救我们一命。”不是救人,是一家濒临停业的书店。后来的过程已有些模糊,不过,那份心情,甚至那天的天气,我都还记得。

阳光很好的微冷冬日,收到书店老板的好消息,虽然不是能救人的医生,但我所做的一点点工作也还有值得的意义,不是吗?

找寻到生命的价值感,就是好好工作、生活的理由。

治疗期间摄于医院走廊

生存

配合医生闯关

说了这么多,好像还没触及疾病本身。自从在肿瘤医院常来常往,既佩服医生的辛劳,也感慨全国各地来的病人和病人家属的不易。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病人或病人家属,病人都希望遇到好医生,对医生来说,更多“好病人”也能提高诊疗效率。

对癌症病人来说,“生存期”是关键指标,治疗方案常常令人纠结,在一个个分岔路口面前,影响医疗决策的不仅是医疗本身,还有很多非医疗因素。幸运的,一个方案能持续,不太幸运的,换药、换方案,直到没有方案可以用,那么,到什么时候放弃?

我采访过的一位医生朋友说:“在中国做个有同理心的医生,不仅要懂人文,更要懂世俗。”另一位专家说:“病人最大的恐惧不是死亡,而是未知。”

我自己身为病人的感受是,在面对“生存”这件事时,最好让自己多一些医学思维的储备,治疗方案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有时,“听医生的”就好,有时,医生也很难代替你决策。收益、风险、成本,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其实都可以用这条原则来衡量。

以医学思维指导,更理性地看待生病和医疗这两件事,配合医生闯关,延长生存期,希望每一位病友都加油!

就乳腺癌而言,个人的一条小建议是,能早处理,就尽早处理,不要等,不要拖。

生活

多活一天,就是小小的成功

每天服药,每月到医院复诊、拿药、打肚皮针。三个月小复查,六个月大复查,五年来,生病与生活同步交融。有时看起来不太难的事,在不同的时间阶段,都会成为难题。

如果说,这五年教会了我什么,是两个字——坚持。

坚持治疗,坚持生活,把“坚持”作为一种细水长流的生活。

我不太觉得自己是个“病人”,但我发现,我确实比年轻时更害怕死亡。不过,癌症病人有个“好处”,活过一天,就是多活了一天,就是每一天的小小成功。

感谢“哎哟不怕”栏目的约稿。“哎哟”是疼痛,“不怕”是态度。我想,要重视生病这件事,也要忘记生病这件事,可能就是“哎哟不怕”要传递的。

最后还是要说,感谢生命、感谢生存、感谢生活,感谢医生、医院,感谢我的家人、朋友、同事、师长。

“这一生志愿只要平凡快乐,谁说这样不伟大呢?”

栏目主编:陈俊珺 文字编辑:陈俊珺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