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麦田磷肥肥效与防控流失的综合技术措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01 06:29 1

摘要:磷是小麦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必需营养元素,参与光合作用、能量代谢、遗传物质合成等关键生理过程,直接影响小麦的分蘖数量、成穗率、籽粒饱满度及最终产量与品质。然而,磷在土壤中具有移动性弱、易固定(如与土壤中的钙、镁、铁、铝等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的特性,导致麦田

磷是小麦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必需营养元素,参与光合作用、能量代谢、遗传物质合成等关键生理过程,直接影响小麦的分蘖数量、成穗率、籽粒饱满度及最终产量与品质。然而,磷在土壤中具有移动性弱、易固定(如与土壤中的钙、镁、铁、铝等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的特性,导致麦田施入的磷肥当季利用率普遍较低,通常仅为10%-25%,大量磷肥滞留于土壤中,不仅造成肥料资源浪费、增加种植成本,还可能通过地表径流、淋溶等途径进入水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破坏生态环境。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提高麦田磷肥肥效、减少流失,是实现小麦绿色高效种植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需从施肥理念、技术方法、田间管理等多维度综合施策。

一、精准规划施肥方案,奠定肥效基础

精准施肥是提高磷肥利用率、减少流失的前提,核心在于“按需供给、精准匹配”,避免盲目施肥导致的资源浪费与环境风险,需结合土壤肥力、小麦品种特性、目标产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做好土壤肥力监测,确定合理施磷量

土壤磷含量是决定麦田施磷量的核心依据,盲目增施磷肥不仅无法提升肥效,还会加剧土壤磷固定与流失风险。种植户应定期(建议每2-3年)对麦田土壤进行采样检测,重点关注土壤有效磷含量,结合小麦不同生育期的需磷规律确定施磷总量:对于土壤有效磷含量较低(<10mg/kg)的缺磷麦田,需适当增加磷肥用量,满足小麦全生育期对磷的需求,一般亩施纯磷(P₂O₅)12-15kg;对于土壤有效磷含量中等(10-20mg/kg)的麦田,需兼顾小麦需求与土壤磷储备,亩施纯磷(P₂O₅)8-12kg即可;对于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高(>20mg/kg)的富磷麦田,可减少或不施基肥磷肥,仅在小麦关键需磷期通过叶面喷施补充,避免土壤磷素过量积累。

同时,需考虑小麦品种差异,冬小麦与春小麦、早熟品种与晚熟品种的需磷节奏不同,例如冬小麦越冬前需积累足量磷素以增强抗寒能力,施磷时需适当向基肥倾斜;春小麦生育期短、需磷集中,需缩短施肥间隔,确保磷素及时供应,避免因需肥与供肥不匹配导致的肥效浪费。

(二)优化磷肥施用时期,契合小麦需磷规律

小麦不同生育期对磷的吸收利用率差异显著,若施肥时期不当,即使施磷量充足,也会导致磷素无法被有效吸收,进而增加流失风险。结合小麦生理特性,需遵循“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关键期补施”的原则,优化施用时期。

1. 重施基肥,保障前期磷素供应:小麦播种后至越冬前,是根系生长与分蘖形成的关键期,此时对磷素的需求虽总量不大,但敏感性极高,缺磷会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分蘖减少,且后期难以弥补。因此,麦田磷肥应优先作为基肥施用,施用量占总磷量的70%-80%,可在耕地时将磷肥与土壤均匀混合,使磷素分布在小麦根系主要活动层(0-20cm土壤),便于根系吸收,同时减少磷素与深层土壤中固定性离子的接触,降低固定风险。

2. 巧施追肥,补充关键期磷素:根据小麦生长情况与土壤磷含量,在需磷关键期适量追施磷肥,弥补基肥不足或土壤磷固定导致的供磷缺口。对于冬小麦,可在返青期至拔节期追施,此时小麦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对磷的需求激增,追施磷肥可促进茎秆粗壮、增加有效分蘖;对于春小麦,可在起身期追施,保障穗分化与小花发育对磷的需求。追肥时需避免撒施,可采用沟施方式,将磷肥施于小麦根系侧下方5-10cm处,减少地表暴露,提升吸收效率。

3. 叶面补施,应对特殊缺磷情况:在小麦灌浆期,若因土壤磷固定、根系吸收能力下降(如干旱、涝害后)出现缺磷症状(叶片发紫、籽粒灌浆缓慢),可通过叶面喷施补充磷肥,此时磷素可直接通过叶片气孔吸收,利用率高达80%以上,能快速缓解缺磷问题,且避免土壤固定与流失。常用喷施肥料为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每亩用量50-60kg,连续喷施1-2次,间隔7-10天,选择晴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喷施,避免高温时段导致水分蒸发过快、肥料灼伤叶片。

二、科学选择磷肥种类,适配土壤条件

不同种类的磷肥,其有效成分形态、溶解性及适用土壤类型差异显著,若选择不当,会加剧磷素固定,降低肥效,甚至增加流失风险。因此,需根据麦田土壤酸碱度(pH值)选择适配的磷肥种类,实现“土肥匹配”。

(一)酸性土壤麦田:优先选择碱性或弱碱性磷肥

酸性土壤(pH<6.5)中,含有大量游离的铁、铝离子,易与磷肥中的磷酸根结合形成难溶性的磷酸铁、磷酸铝,导致磷素固定。此类麦田应优先选择碱性或弱碱性磷肥,如钙镁磷肥(有效成分为磷酸三钙,pH值8-9)、钢渣磷肥(有效成分为磷酸四钙,pH值9-10),这类磷肥中的钙元素可中和土壤部分酸性,减少铁、铝离子对磷的固定,同时其自身溶解性虽较低,但在酸性土壤环境中可逐步释放磷素,持续为小麦供磷,避免磷素短期内过量释放导致的流失。

(二)中性土壤麦田:选择通用性磷肥

中性土壤(pH6.5-7.5)中,钙、镁离子含量适中,铁、铝离子含量较低,磷素固定风险相对较低,对磷肥种类的适配性较强,可选择通用性较强的过磷酸钙(有效成分为磷酸一钙,酸性,pH值3-4)、重过磷酸钙(有效成分为磷酸一钙,酸性,pH值2-3),这类磷肥溶解性高,施入土壤后可快速释放磷素,满足小麦不同生育期的需磷需求,且在中性土壤中固定量较少,肥效稳定。

(三)碱性土壤麦田:优先选择酸性水溶性磷肥

碱性土壤(pH>7.5)中,含有大量钙、镁离子,易与磷肥中的磷酸根结合形成难溶性的磷酸钙,导致磷素固定。此类麦田应优先选择酸性水溶性磷肥,如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这类磷肥施入土壤后,其酸性可中和局部土壤碱性,降低钙、镁离子的活性,减少磷酸钙的形成,同时水溶性磷可快速被小麦根系吸收,避免因磷素释放缓慢、长期滞留土壤而增加流失风险。需注意,碱性土壤麦田不宜选择钙镁磷肥、钢渣磷肥等碱性磷肥,否则会进一步提高土壤pH值,加剧磷素固定。

三、改进施肥方法与技术,减少磷素固定与流失

施肥方法直接影响磷肥在土壤中的分布状态与接触对象,不当的施肥方法(如撒施、表施)会导致磷肥大量暴露于土壤表层,不仅易被固定,还会在降雨、灌溉时随地表径流流失。因此,需通过改进施肥技术,优化磷肥在土壤中的分布,减少固定与流失。

(一)推广沟施、穴施,避免表施、撒施

传统的撒施、表施方式,会使磷肥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0-5cm),一方面,表层土壤中光照、温度变化大,微生物活动旺盛,易加速磷素转化为固定态;另一方面,降雨或灌溉时,表层土壤中的可溶性磷易随水流流失,导致肥效下降与环境风险。

推广沟施、穴施技术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沟施时,在小麦播种前或追肥时,沿播种行开挖深度10-15cm、宽度5-8cm的施肥沟,将磷肥均匀撒入沟内,然后覆土掩埋,使磷肥分布在小麦根系主要活动层,既便于根系吸收,又减少了磷肥与表层土壤中固定性离子的接触,降低固定风险;穴施适用于追肥,在小麦植株两侧5-10cm处开挖深度8-10cm的穴,每穴施入定量磷肥后覆土,可实现磷肥精准定位供应,进一步提升吸收效率,减少流失。需注意,沟施、穴施时应避免磷肥与小麦种子或根系直接接触,防止高浓度磷素灼伤种子或根系,影响小麦出苗与生长,建议施肥后与土壤混合均匀再覆土。

(二)采用磷肥与有机肥、微生物肥配施,提升磷素活性

单一施用磷肥时,磷素易被土壤固定,而将磷肥与有机肥、微生物肥配施,可通过“物理吸附、化学缓冲、生物转化”三重作用,减少磷素固定,提升肥效,同时降低流失风险。

1. 磷肥与有机肥配施:有机肥(如腐熟的秸秆、鸡粪、羊粪等)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腐殖酸及多种微量元素,施入土壤后可发挥多重作用:一是有机质可吸附土壤中的铁、铝、钙等离子,减少其与磷肥中磷酸根的结合,降低磷素固定;二是腐殖酸可与磷素形成稳定的腐殖酸-磷复合物,延缓磷素转化为固定态,同时逐步释放磷素,实现长效供磷;三是有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促进小麦根系生长,扩大根系吸收范围,提升磷素吸收效率。实践表明,磷肥与有机肥配施时,麦田磷肥当季利用率可提升8%-15%,且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可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减少后续施肥量。配施比例建议为: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kg,搭配相应用量的磷肥(如过磷酸钙50-75kg),作为基肥一同施入土壤。

2. 磷肥与微生物肥配施:微生物肥(如解磷菌肥)中含有大量可分解难溶性磷酸盐的微生物(如芽孢杆菌、假单胞菌等),这类微生物可通过分泌有机酸、磷酸酶等物质,将土壤中已固定的难溶性磷酸盐(如磷酸铁、磷酸钙)转化为可溶性磷,供小麦吸收利用,相当于“激活”土壤中滞留的磷素,减少新施磷肥的用量,进而降低流失风险。同时,微生物还可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增加根系表面积与根毛数量,提升根系对磷素的吸收能力。配施时,可将解磷菌肥与磷肥混合后作为基肥或追肥施入,每亩施解磷菌肥1-2kg,搭配纯磷(P₂O₅)8-10kg,既能提升新施磷肥的利用率,又能盘活土壤中的磷素储备,实现“开源节流”。

(三)推行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调控磷素供应

水肥一体化技术(如滴灌、喷灌结合施肥)可将可溶性磷肥溶解于水中,通过灌溉系统精准输送至小麦根系周围,实现“水随肥走、肥随水到”,不仅能提升磷素吸收效率,还能减少磷素在土壤中的淋溶与径流流失,是当前提升麦田磷肥肥效、防控流失的先进技术之一。

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施用磷肥时,需注意以下要点:一是选择水溶性磷肥,如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等,避免使用难溶性磷肥(如钙镁磷肥),防止堵塞灌溉管道;二是控制磷肥浓度,避免浓度过高导致灌溉系统堵塞或灼伤小麦根系,一般将磷肥溶液浓度控制在0.1%-0.2%(纯磷含量),具体浓度需根据灌溉方式调整,滴灌可适当提高浓度,喷灌需适当降低浓度;三是分次施用,根据小麦需磷规律,将磷肥总量分为3-4次随灌溉施用,例如冬小麦可在播种后苗期、返青期、拔节期、灌浆期各施用1次,每次施用总量的25%-30%,避免一次性大量施用导致磷素在土壤中积累、固定或流失;四是控制灌溉量,避免灌溉过量导致土壤水分饱和,引发磷素淋溶流失,一般每次灌溉量以湿润小麦根系活动层(0-20cm土壤)为宜,每亩灌溉量30-40kg,根据土壤墒情灵活调整。

四、强化田间配套管理,阻断磷素流失路径

麦田磷素流失主要通过地表径流(降雨、灌溉时,表层土壤中的可溶性磷随水流流失)、淋溶(过量灌溉或暴雨时,磷素随水分渗透至深层土壤,超出小麦根系吸收范围)两种途径,因此,需通过强化田间配套管理,改善土壤结构、调控田间水分,阻断磷素流失路径,同时提升小麦对磷素的吸收能力。

(一)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磷能力

土壤结构是影响磷素固定与流失的重要因素,黏质土壤孔隙度小,水分渗透慢,易产生地表径流,导致磷素流失;沙质土壤孔隙度大,水分渗透快,易引发磷素淋溶;而团粒结构良好的土壤,既能保水保肥,又能减少径流与淋溶,增强土壤保磷能力。因此,需通过田间管理改善土壤结构:

1. 秸秆还田:小麦收获后,将秸秆粉碎(长度5-10cm)后均匀撒施于田间,结合耕地翻入土中,每亩秸秆还田量300-400kg。秸秆在土壤中腐熟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磷素随径流与淋溶流失;同时,秸秆还田还可增加土壤碳含量,调节碳磷比,促进微生物活动,进一步提升磷素活性。

2. 合理深耕与旋耕结合:长期单一旋耕(深度5-10cm)会导致土壤表层板结,孔隙度下降,易产生地表径流,因此需采用“深耕与旋耕结合”的耕作方式:每2-3年进行1次深耕,深度25-30cm,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深层孔隙度,促进水分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非深耕年份采用旋耕,深度10-15cm,保持土壤表层疏松,便于小麦播种与根系生长。合理耕作可改善土壤通气性与透水性,平衡保水与渗滤关系,减少磷素流失。

(二)科学调控田间水分,减少磷素流失

田间水分管理不当(如灌溉过量、排水不畅)是导致麦田磷素流失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需根据小麦需水规律与土壤墒情,科学调控田间水分,避免径流与淋溶:

1. 合理灌溉:遵循“按需灌溉、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大水漫灌。小麦不同生育期需水量不同,播种期至越冬前需水量较少,土壤墒情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70%即可,无需灌溉;返青期至拔节期需水量增加,土壤墒情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5%时灌溉,每亩灌溉量40-50kg;灌浆期需水量最大,土壤墒情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时灌溉,每亩灌溉量50-60kg。灌溉方式优先选择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地表径流,减少磷素流失;若采用畦灌,需控制畦长(一般30-50m)与灌水量,避免水分溢出畦面产生径流。

2. 完善田间排水系统:雨季或灌溉过量时,若田间积水无法及时排出,不仅会导致小麦烂根,还会使土壤水分饱和,引发磷素淋溶,同时积水流动会产生地表径流,加剧磷素流失。因此,需在麦田周边与田间开挖排水沟,主排水沟深度80-100cm,宽度50-60cm,田间支排水沟深度40-50cm,宽度30-40cm,确保雨季或灌溉后田间积水能在24小时内排出,降低磷素淋溶与径流流失风险。

(三)加强田间杂草与病虫害防治,减少磷素浪费

麦田杂草会与小麦争夺磷素、水分与光照,导致小麦吸收的磷素减少,大量磷素被杂草消耗,最终随杂草残体或死亡杂草进入土壤,增加固定与流失风险;病虫害会损害小麦叶片与根系,降低小麦光合作用效率与根系吸收能力,导致磷素无法被有效利用,滞留于土壤中。因此,需加强田间杂草与病虫害防治,减少磷素浪费:

1. 杂草防治:采用“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结合”的方式,小麦播种后至出苗前,喷施封闭型除草剂(如乙草胺、异丙隆),每亩用量按说明书使用,抑制杂草萌发;小麦出苗后至越冬前,若杂草较多,喷施苗后除草剂(如苯磺隆、炔草酯),针对性防治阔叶杂草与禾本科杂草。物理防治可结合中耕除草,在小麦返青期进行1-2次中耕,深度3-5cm,既清除杂草,又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生长。

2. 病虫害防治:小麦主要病害(如锈病、白粉病、纹枯病)与虫害(如蚜虫、红蜘蛛、麦叶蜂)需提前预防、及时防治。病害防治可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进行种子包衣(如用三唑酮拌种),发病初期喷施杀菌剂(如戊唑醇、醚菌酯);虫害防治可采用物理防治(如黄板诱杀蚜虫)与化学防治结合,虫害发生时喷施杀虫剂(如吡虫啉、阿维菌素)。通过病虫害防治,保障小麦正常生长,提升对磷素的吸收利用效率,减少磷素滞留与流失。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