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程序员掏心窝:计算机专业还能报吗?红利时代过了但机会没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16:41 3

摘要:盯着屏幕我愣了半天。作为一个在杭州敲了 8 年代码的 “老程序员”,这两年听太多人说 “程序员不行了”,可真要跟家里孩子聊这个话题,反而得掰开揉碎了说 —— 不是行业凉了,是我们熟悉的 “红利时代”,真的翻篇了。

前几天表弟突然发消息问我:“哥,我高考完想报计算机专业,现在程序员还吃香不?”

盯着屏幕我愣了半天。作为一个在杭州敲了 8 年代码的 “老程序员”,这两年听太多人说 “程序员不行了”,可真要跟家里孩子聊这个话题,反而得掰开揉碎了说 —— 不是行业凉了,是我们熟悉的 “红利时代”,真的翻篇了。

还记得刚入行那几年,互联网正处在风口上,只要会写几行代码,应届生就能拿到不错的薪资,项目组里多招几个人都不用太纠结 “性价比”。可从 2022 年开始,一切好像突然变了:办公室里讨论 AI、大模型的声音越来越多,同事电脑上开始挂着各种代码生成工具,以前改个功能要两个人搭手,现在一个人用工具辅助就能搞定;再后来,大厂裁员的消息连番上热搜,身边做后端的朋友聚餐时,话题从 “新项目上线” 变成了 “最近简历投了多少家”。

有次凌晨两点,我在公司楼下抽烟,碰到同部门的老周也在吹风。他手里攥着手机,屏幕亮着,是刚收到的 “优化通知”。“你说咱们这行咋变成这样了?” 他吐了口烟,语气里满是无奈,“以前觉得只要技术好,到哪儿都有饭吃,现在连面试机会都少得可怜。”

其实我们这代程序员的困境,早就藏在年龄的刻度里了,只是以前没敢细想:

28 岁那年,项目赶上线,我跟一个 00 后实习生一起熬夜改 bug。凌晨三点,我揉着发酸的眼睛喝第 5 杯咖啡,转头看见那小伙子还精神抖擞地敲键盘,嘴里还哼着歌。那天我第一次觉得,“熬得住” 这件事,真的拼不过年轻人;

30 岁生日过后,我在洗手间梳头,一扯就掉下来几根白头发。起初还能一根根拔,后来鬓角一片都泛白,只能偷偷买染发膏自己染 —— 不是怕老,是怕领导看见会嘀咕 “年纪大了,精力是不是跟不上了”;

32 岁那年,公司说要全面转用 Golang,要求我们这些写了多年 Java 的程序员 “三个月内必须上手”。那段时间我每天下班回家,把孩子哄睡后就抱着电脑看教程,凌晨一两点还在调试代码,生怕跟不上就被淘汰;

到了 35 岁,我帮一个朋友内推,他有 10 年后端经验,项目履历也不错,可简历投出去后,大多是 “已读不回”。后来 HR 朋友偷偷跟我说:“现在 35 岁以上的候选人,除非是某块领域的专家,不然简历都很难到业务部门手里。”

说不焦虑是假的,可焦虑了大半年后我发现,越是黑暗的时候,越能看见那些 “不被时代淘汰” 的人,像星光一样亮着。

我认识一个 35 岁的大哥,以前跟我在同一个技术社群,别人都在追各种新框架的时候,他偏偏扎进了数据库内核的研究里。有次一家大厂的数据库崩了,技术团队折腾了半天没搞定,有人推荐了他。他远程连过去,看了眼日志,调了几个参数,没过半小时就恢复了。后来三家公司抢着要他,薪资比之前涨了 40%,还给他配了专属的技术小组。他跟我说:“别跟着风口乱转,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比什么都管用。”

还有个学弟,以前是做软件测试的,去年突然转行了,做 “提示词工程师”。一开始我还纳闷这是什么岗位,他跟我解释:“就是帮业务团队写清晰的提示词,让 AI 生成的代码更贴合需求,少改几遍。” 没想到才半年,他就拿到了 80 万年薪的 offer。原来 AI 没抢走程序员的工作,反而催生出了新的赛道 —— 只要你能跟上技术的逻辑,就能找到新的机会。

更让我意外的是以前的同事老陈,他去年从互联网公司离职,去做了跨境电商。别人选品靠经验,他却用自己写的爬虫程序,爬竞品的销量、价格、用户评价,分析出哪些产品 “有痛点没被解决”。第一次选品就卖爆了一款户外水杯,现在自己开了工作室,还雇了两个程序员帮他维护系统。他跟我说:“程序员的思维才是最值钱的 —— 不管做什么,能靠技术解决问题,就不会没饭吃。”

所以表弟问我 “计算机专业还能报吗” 的时候,我没说 “能” 或 “不能”,而是跟他聊了聊我这几年的感受,也给了他三个建议 —— 其实这些话,也是我想跟所有想入行的年轻人说的:

第一,除非你真的热爱代码,否则别为了 “高薪” 入行。我带过两个实习生,一个是因为 “听说程序员工资高” 来的,写代码的时候磨磨蹭蹭,改 bug 就烦躁,试用期没过就走了;另一个每天下班了还在研究怎么优化代码效率,就算没加班费也愿意留,现在已经成了项目骨干。这行早就不是 “随便学学就能拿高薪” 的时代了,只有真的喜欢跟代码打交道,才能扛得住熬夜改 bug 的苦,也才能在技术迭代的时候愿意沉下心学习。

第二,在校的时候,别只盯着技术,多培养 “技术 + 业务” 的复合能力。很多学生觉得 “技术好就行”,可真到了工作中才发现,你写的代码能不能用,要看它能不能解决业务问题。比如做电商系统,你得知道用户为什么会下单,商家关心什么指标;做医疗软件,你得懂一点医疗流程。建议大家多去实习,不是只去写代码,而是多跟业务同事聊聊,知道自己写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 —— 这样的程序员,才不会被工具替代。

第三,别把 “35 岁危机” 当成一个坎,不如拆成 5 年一个的 “升级副本”。25-30 岁,打好技术基础,确定自己的方向(是做后端、前端,还是数据库、AI);30-35 岁,要么往 “深度” 走,成为某块领域的专家,要么往 “广度” 走,懂业务、能对接需求,甚至能带队做项目。把每个阶段的目标拆清楚,一步步走,到了 35 岁,你反而会变成 “别人抢着要” 的人。

最后我跟表弟说:“10 年前没人能想到,直播带货能造就亿万富翁;5 年前也没人能想到,AI 会变成程序员的‘助手’。没有永远的风口,但永远有‘能抓住机会’的人。计算机专业能报,但你要想清楚,你是想趁着风口赚快钱,还是想靠技术吃一辈子饭。”

其实对我们这些 “老程序员” 来说,红利时代结束不是坏事 —— 它让我们从 “靠行业红利赚钱”,变成 “靠自己的能力赚钱”。就像以前我们靠 “会写代码” 吃饭,现在要靠 “写好代码、解决问题、跟上技术逻辑” 吃饭。

时代一直在变,但 “有能力的人不会被淘汰” 这件事,永远不会变。与其焦虑 “红利没了”,不如沉下心修炼自己的 “穿越周期的能力”—— 毕竟,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机会,而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来源:Suna说留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