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血栓是威胁生命的隐形杀手,它像游走在血管中的 “不定时炸弹”,可能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致命疾病。抗血栓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或凝血因子,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其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最常用的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血栓是威胁生命的隐形杀手,它像游走在血管中的 “不定时炸弹”,可能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致命疾病。抗血栓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或凝血因子,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其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最常用的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明确需要长期用药的人群(经医生评估后):
案例:58 岁的王先生因心梗植入支架,医生叮嘱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mg / 日)+ 氯吡格雷(75mg / 日)至少 1 年,之后根据情况调整为单药长期维持。
特殊注意:房颤患者易形成心房血栓,需根据卒中风险评分(CHA₂DS₂-VASc 评分)决定用药。低风险患者:可能无需抗血栓药物;中高风险患者:首选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若不能耐受抗凝药,可考虑抗血小板治疗。抗血栓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以下人群禁用或慎用:
活动性出血患者包括胃溃疡出血、脑出血、眼底出血等,用药可能加重出血。案例:60 岁的李女士有胃溃疡病史,未治愈前禁用阿司匹林,否则可能引发胃穿孔。对药物过敏者阿司匹林过敏可引起皮疹、哮喘,严重者需立即停药;氯吡格雷过敏罕见,但需警惕。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肝功能衰竭或尿毒症患者,药物代谢障碍,出血风险增加。需手术者通常需停药 7-10 天(如拔牙、胃肠手术),避免术中出血不止。阿司匹林妊娠晚期禁用(可能影响胎儿凝血功能),氯吡格雷需医生评估。药物作用机制常用剂量适用场景优势缺点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环氧酶(COX)75-100mg / 日冠心病、脑梗死二级预防;支架术后双抗价格低廉,证据充分胃肠道刺激较强,可能引发胃溃疡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 ADP 受体75mg / 日阿司匹林不耐受者;急性冠脉综合征双抗胃肠道副作用较少价格较高,需经肝脏代谢特殊情况:
阿司匹林不耐受:如服用后出现胃痛、哮喘,可替换为氯吡格雷;急性心梗或支架术后:需 “双抗治疗”(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强化抗血栓效果;老年人或高出血风险者:可考虑小剂量阿司匹林(50-75mg / 日)或氯吡格雷。服药时间与方式阿司匹林:肠溶片需空腹服用(减少胃刺激),普通片餐后服;氯吡格雷:可与食物同服,每日固定时间用药(如早晨)。监测与复查血常规:每月查一次血小板、血红蛋白,警惕隐性出血(如黑便、皮下瘀斑);凝血功能:长期用药者每年查一次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尤其与抗凝药联用时);胃镜筛查:长期服阿司匹林者,建议每 1-2 年查胃镜,筛查胃溃疡。药物相互作用避免联用的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增加胃出血风险;抗凝药(如华法林、达比加群):显著增加出血概率,需医生严密监测;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能诱发胃溃疡,与阿司匹林联用需谨慎。漏服处理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若漏服时间<12 小时,可补服;若>12 小时,跳过本次,次日正常服用,不可加倍剂量。误区一:健康人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真相:无心血管疾病的健康人不建议自行服用。研究显示,低剂量阿司匹林虽降低心梗风险,但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需经医生评估 10 年心血管风险>10% 者方可考虑。误区二:血脂正常就停药真相:抗血栓药物与降脂药(如他汀)作用不同,前者防血栓,后者降血脂,需同时服用(除非医生明确告知可停药)。误区三:中药可替代抗血栓药物真相:丹参、三七等中药虽有一定活血作用,但无法替代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的抗血栓效果,擅自停药可能增加心梗 / 卒中风险。误区四:出血后立即停药真相:小出血(如牙龈少量出血)可观察,暂不停药;大出血(如呕血、黑便)需立即就医,由医生决定是否停药或调整方案。老年人(>75 岁)剂量可减半(如阿司匹林 50-75mg / 日),优先选氯吡格雷(胃肠道副作用少)。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或脑梗死时需长期用药,注意监测血糖(氯吡格雷可能影响胰岛素代谢)。吸烟者抗血栓药物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 “保命药”,但绝非 “万能药”。正确使用,才能在降低血栓风险与避免出血之间找到平衡。如有疑虑,务必咨询心内科或神经内科医生,制定专属方案。
来源:阿力是个药剂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