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走资派”对国家民族的危害与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战略路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9 09:46 1

摘要: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不仅存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决定改革开放前途命运的主要矛盾。当今中国的“走资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特定政治概念,指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背离马克思主义原则、试图复辟资本主义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群体,主要

一、“走资派”的历史定义与现实表现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不仅存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决定改革开放前途命运的主要矛盾。当今中国的“走资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特定政治概念,指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背离马克思主义原则、试图复辟资本主义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群体,主要存在于背离人民的权力者、西化知识分子(公知)和经济上的既得利益者阶层。其本质特征包括:推崇私有化、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迎合西方价值观、损害人民利益。从历史实践看,“走资派”不仅存在于中国,苏联解体的教训也证明,任何社会主义国家若放松意识形态斗争,放任资本主义渗透,终将导致国家崩溃。

一个时期以来,资产阶级变化手法在向我们进攻,“走资派”也在不断包装,表现形式更加隐蔽化。在经济领域,通过国企改制、土地私有化等手段侵吞国有资产;在政治领域,“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基本原则很久没有提及,以国家化来削弱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鼓吹西方多党制;在文化领域,传播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行为不仅违背社会主义本质,更威胁国家主权与安全。

二、“走资派”对国家和民族的四重危害

1. 经济危害。“走资派”主张全盘私有化,认为“市场万能论”能解决一切问题。然而,历史证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部分领域盲目引入外资和私营资本,虽短期刺激经济增长,却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工人下岗、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1990年代国企改革中,大量优质资产被低价转让至私人资本手中,形成垄断性利益集团。这种以牺牲多数人利益为代价的“发展”,与社会主义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背道而驰,贫富分化与社会动荡的根源。

2. 政治危害。“走资派”通过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手段,将公共权力异化为私人工具。苏联解体前,官僚特权阶层通过“影子经济”控制国家命脉,最终导致政权合法性丧失。当前,中国某些地方存在的“塌方式腐败”,正是走资派侵蚀政治生态的缩影。他们否定党的群众路线,试图用资本逻辑替代人民民主,使政权沦为资本代言人,动摇了人民民主专政根基。

3. 文化危害。“走资派”推崇“历史虚无主义”,解构革命英雄叙事,鼓吹“普世价值”。如易中天、袁腾飞等人完全不顾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多次在媒体上演讲,出书歪曲中国历史,自我矮化,跪拜比我们历史晚很多的西方文化。他们以近代西方科技的发展否定中华文化的精髓。近年来网络空间出现的诋毁抗美援朝、污名化雷锋等行为,实质是文化领域的“和平演变”。这种思潮削弱了民族凝聚力,消解民族精神与价值认同,使部分青年丧失文化自信,沦为西方意识形态的附庸。

4. 国际危害。“走资派”高喊“与国际接轨”,主张“融入西方体系”,放弃独立自主原则,在外交上放弃独立自主原则。某些政策盲目追随美国制裁俄罗斯,导致中俄战略协作受损;在科技领域,通过开放核心产业换取技术合作,导致原来并驾齐驱的芯片业严重落后,反而陷入“卡脖子”困境。这种妥协换来的不是平等地位,而是对国家主权的慢性消解,丧失战略自主与安全底线。

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验证

1. 历史选择了从救亡图存到制度定型的社会主义。近代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全盘西化等道路,均以失败告终。直到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才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方向。土地革命时期,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农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独立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这些成就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

2.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实践证明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经济韧性: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依托公立医院和举国体制迅速形成全力以赴、全方位保障的高效率救治和防控体系,而美国私营医疗系统却因资本逐利导致资源挤兑。(2)社会公平:脱贫攻坚战使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想象的壮举。(3)战略定力:面对美国技术封锁,中国通过新型举国体制突破芯片封锁,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全球组网,巴印战争,我国前十年的装备武器吊打西方先进武器,军事实力位列全球前列。

3. 理论创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示范区”等概念,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回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四、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路径

1. 强化意识形态斗争。建立“走资派”识别机制,重点监督金融、能源、文化、行政领域关键岗位人员。加强青年教育,重塑历史认知,抵制“精致利己主义”。

2.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经济改革政策上把公有制为主体落到实处,而不是仅仅挂在嘴上,加强国企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主导作用,加强对民企服务民生、为共富做贡献的方向引导。建立“资本红绿灯”制度,对平台文化、新闻、经济、科技、教培行业实施穿透式监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广“一带一路”合作模式,通过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展示“共商共建共享”的制度优势。在气候变化、疫苗分配、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全球议题中发挥领导作用,打破西方话语霸权。

五、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抉择

从李大钊高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到习近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百年历程印证了一个真理:社会主义不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金钥匙。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清醒认识走资派的现实危害,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决心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用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根基。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