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飞岭村,一座镶嵌在太岳山东麓、沁河之畔的美丽村落,距安泽县城北仅7.5公里。全村占地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41.7亩,共267户792人。这里群山环抱,沁水穿村而过,春季山花烂漫,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蕴藏
飞岭村,一座镶嵌在太岳山东麓、沁河之畔的美丽村落,距安泽县城北仅7.5公里。全村占地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41.7亩,共267户792人。这里群山环抱,沁水穿村而过,春季山花烂漫,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蕴藏着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自然禀赋。
近年来,飞岭村“两委”班子立足本村实际,充分利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传承,以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宅基地资源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经过数年精心打造,初步建成了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农业、文旅、乡愁“三大板块”协同发展的美丽乡村。如今,已形成涵盖休闲采摘、生态露营、研学旅行、梦幻光影、民俗文化等多元业态的综合旅游服务链,真正实现了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住、不想走、还想来”的产业发展目标,不仅鼓起了强村富民的“钱袋子”,更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一、发展“资产盘活型经济”,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速”
曾经的飞岭村,和许多农村一样面临着“空心化”的困境。年轻人外出务工,大量农房和宅基地被闲置,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让乡村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飞岭村“两委”意识到,这些闲置的“沉睡资产”正是撬动乡村发展的潜在“金矿”。依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田园风光,飞岭村决定以文旅产业为抓手,通过盘活闲置资产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加速”。在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中,村集体首先对全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建立了详细的资源台账,逐一登记房屋位置、面积、结构、闲置时间等信息。在此基础上,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了“以资源可再利用为原则,以打造品质民宿为目标”的发展思路。
在保留村庄原有风貌的基础上,以每年每间房间1000元的标准租用老百姓闲置的房屋,聘请重庆高戈伍度创意农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专业设计。设计团队深入挖掘飞岭村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和自然景观元素,将现代简约风格与乡村传统韵味有机结合。在改造过程中,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了老房子的青砖黛瓦、木格窗棂等传统建筑符号,同时配备了独立卫生间、空调、WiFi等现代化设施,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古韵焕新生”,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更通过有机融合自然美食、乡间客房、农耕鱼获、休闲康养等特色服务,满足了不同群体“吃、住、行、游、购、娱”的一站式乡村体验,让游客真正回归乡野、品味田园、乐享诗意生活。
如今,飞岭村以“民宿+”为核心,不断拓展旅游新业态,为游客打造出不同形式的“诗和远方”。“民宿+采摘”让游客体验丰收的喜悦;“民宿+露营”让游客亲近自然、仰望星空;“民宿+研学”让孩子们了解农耕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这种“生血”创收入、“造血”增积累、“活血”破瓶颈的发展模式,不仅让村集体通过民宿运营获得了稳定收入,也让村民通过房屋租赁、劳务输出等方式实现了增收致富,实现了集体和村民的双增收、共致富。
二、发展“资源开发型经济”,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质”
在民宿运营过程中,将“蒹葭乡居”民宿整体租赁给第三方进行运营管理。运营公司每年向村集体支付租金20万元,同时负责民宿的日常经营、住宿餐饮、员工培训等工作。村集体则负责监督运营公司的服务质量,协调解决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民宿运营符合村庄发展规划和村民利益。
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后,“蒹葭乡居”系列民宿的服务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运营公司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对民宿员工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了员工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方式,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吸引了大量来自周边城市乃至全国各地的游客;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如“农民丰收节”、“蒹葭青春歌会”、“美食大赛”、“中秋诗词赏析会”等,增加了民宿的人气和吸引力。据统计,自合作以来,“蒹葭乡居”民宿的入住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节假日更是爆满。
在发展民宿产业的同时,飞岭村还依托民宿群落、自然资源、民俗文化,采取“村委+公司+农户”的模式,积极探索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广泛吸纳村民参与其中,间接带动村民致富。
“村委+公司+农户”模式的核心是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村集体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整合村内的土地、房屋、劳动力等资源;运营公司发挥专业优势,负责项目的策划、运营和管理;农户则以土地入股、房屋出租、劳务输出等方式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分享产业发展成果。
在景区务工方面,运营公司优先招聘飞岭村的村民担任民宿服务员、厨师、保洁员、安保人员等。为了提高村民的就业能力,运营公司还定期组织职业技能培训,让村民掌握服务礼仪、烹饪技巧、安全知识等专业技能。
在发展农家乐和农产品销售方面,村集体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开办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农家餐饮服务。同时,带领村民发展果蔬大棚,种植草莓、西瓜、甜瓜、西葫芦、白菜等特色果蔬。村集体通过与运营公司合作,将这些农产品纳入民宿的采购体系,为游客提供“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农产品。此外,还在民宿周边设立了农产品销售点,方便游客购买当地特产。截至目前,全村从事乡村旅游的村民超过了200人,累计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旅游综合性收入达到了35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万元。
三、发展“产业带动型经济”,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增效”
起初的飞岭村,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田荒芜近三分之二,土地资源浪费严重。飞岭村“两委”为让闲置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增效”,采取了积极的行动。首先通过宣传动员、入户走访等方式,向村民讲解土地流转的政策和好处,消除村民的顾虑。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与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将分散闲置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对于流转的土地,村集体按照每亩每年800元的标准向村民支付租金,同时优先安排土地流出户在流转后的土地上务工。
一是集体领办修建大棚,群众参与种植。村集体负责大棚的建设、维护和基础设施的配套,为种植户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承包1-2座大棚进行种植。
二是集体领办拓宽渠道,群众参与销售。为了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村集体负责对接旅游团、县域内厂矿和学校进行订单销售。同时,利用电商平台、抖音直播等线上渠道,开展农产品预售、直播带货等活动,拓宽销售渠道。在保障村民稳步增收的基础上,村集体通过销售提成等方式,每年可增收5万元。
三是集体领办技术指导,群众参与育苗。随着种植技术的日渐成熟,飞岭村逐渐由自主发展转向科普观光和技术输出。村集体建立了育苗基地,聘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培育优质果蔬种苗。一方面,为村内的种植户提供种苗支持;另一方面,向周边村庄的种植户出售种苗,并提供种植技术培训服务。通过技术输出和种苗销售,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
下一步,飞岭村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合理高效利用、节约集约利用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同时将进一步扩大民宿规模,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精品民宿;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开发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加强品牌建设,提升飞岭村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把飞岭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让更多村民共享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
作者|徐琦琦 李铁玲来源:吾日三省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