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到“法学老师起诉自己的学生”这个热搜的时候,本来我想说,教育应该有温度,老师应该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什么深仇大恨,要让一位传道授业的老师,对一个初入象牙塔的学生,举起法律的武器呢?但我仔细看过这件事的整个过程之后,我这个非常温和的人都非常理解这个法学老师为什么
看到“法学老师起诉自己的学生”这个热搜的时候,本来我想说,教育应该有温度,老师应该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什么深仇大恨,要让一位传道授业的老师,对一个初入象牙塔的学生,举起法律的武器呢?但我仔细看过这件事的整个过程之后,我这个非常温和的人都非常理解这个法学老师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起诉这个学生了。
10月29日,重庆工商大学的校园账号“工商秘密”上出现一则匿名指控,矛头指向该校法学院一位胡姓教师,称其“上课特别刻薄、魅男、把没礼貌当幽默”。
随后,涉事的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胡霞在微信群里发出该指控,并回应,“这位同学请拿出我魅男、刻薄、拿老师身份压人的证据来证明,否则我会起诉你侵犯名誉权,我已联系工商秘密后台要求提供发信人信息,保全证据。”胡霞还隔空喊话学生,“你要对自己说出的每句话负责”“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我会起诉你”。然后,那个匿名指控的学生估计是怕了吧,然后就私信这个胡老师承认是自己做的。但是,这个胡老师并不接受她的私信道歉,于是就在大群里直接喊话说:“敢给我发私信不敢在大群里说?”并且很气愤的回击这个学生说:“我上课问你问题,你回答不出来,我课后怕你不认真听讲有其他原因,所以留下来和你沟通,你和我说话自称“老子”,所以是我的问题?”
“你和我沟通全过程你班长在现场”
“我上课八周怎么样有全班同学是证人,上课讲课视频是物证”
“意思是你不认真上课我还得哄着你?”
“我明确告诉你我会让你承担你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随后,李某在群聊中紧急道歉:“很抱歉,我昨天在气头上,做了这些事。”李某解释自己说老师刻薄魅男是觉得胡老师上周对男生态度温和,自己却被老师批评了20分钟,感到十分难堪。而且,胡老师的说话语气过于的强势。她觉得胡老师并不关心她,只是想质问她。而且,自己只是要流泪闭了一下眼就被老师以为是对她翻白眼,所以老师就说她说有病,所以李某就说胡老师这是在拿老师的身份压人。而女强人这个词并不是骂人,是说胡老师独立。李某最后说:自己会为自己的情绪和错误买单,并对胡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了道歉。
而对于李某的道歉,胡老师回应称“你的道歉我不接受”
“我问了你最简单的问题,是之前上课已经问过其他同学很多次的问题。”
“子公司和分公司的区别是昨天提问四位同学中最简单的问题”
“我担心你回答不出来会情绪化不好,专门问最简单的问题”
“但是你最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
“结果,其他同学回答出来就是我魅男?!逻辑何在!”
然后胡老师就感慨说:“真的,水课当道有原因的!”
“从教这么多年,第一次遭遇这样莫须有的指控!”
然后,这个学生回复说:“首先,我道歉不是为了接受您的原谅,我只是觉得我应该也必须去做这件事。我没有想过只是用对不起来化解。我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承担责任的。实在抱歉,老师。”
随后,胡霞明确表示,“回重庆第一件事就是去法院起诉”,并对全体学生放话说:
“这件事结束后本群解散,从此之后这门课不提问、没作业、不考勤。这样皆大欢喜”
“另外我不叫胡x,我叫胡霞,下次不要含沙射影,直接实名哈”
“这个案例我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好好讲讲!”
“什么叫侵权,什么叫犯罪?之间的界限何在?”
“昨天有同学还担心学到的知识落地不了,今天不就落地了吗!”
之后,这个学生李某又在那个校园账号“工商秘密”上再次公开进行了道歉。并说:“也恳请各位网友不要再传播不实消息,作为一名大一新生年少轻狂,希望各位能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整个事情看下来之后,这个胡老师给人的感觉好像非常的强势,有点得理不饶人的感觉。
但我们冷静的想一想,如果胡老师不是果断的把事情提升到法律维权的层面,而是和那个学生一样陷入到情绪的泥潭去进行一个道德争论的话,那这件事会有一个结果吗?
要知道,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是,这个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第一时间反思自己的问题,而是立刻把问题扯到了性别议题上进行打拳,并迅速给自己的老师贴上了一个“刻薄”“魅男”的标签。
“魅男”、“厌女”、“爹味”……这些词汇本身就是预设了立场和罪名的“话语手榴弹”。被指控者一旦陷入自证清白的泥潭,就几乎注定会失败——因为你要证明的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胡霞老师的困境正在于此:她如何证明自己“不魅男”?她只能一遍遍摆事实、讲逻辑,但在汹涌的情绪面前,事实和逻辑往往苍白无力。
这种通过占据道德高地来获取话语权和胜利感的方式,成本极低,收益却看似很高,所以好像对年轻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当一名女学生因课堂表现不佳受到了批评,于是她就将之归结为老师“刻薄”、“魅男”(即讨好男性)的时候,这其实是远比承认自己准备不足、需要努力是更为“轻松”的。因为这巧妙地将一个关于学业能力与个人责任的问题,偷换成了一个关于“社会结构性不公”的道德指控。指控者由此从一个可能的“责任方”,瞬间转变为需要被同情的“受害者”,于是,她就可以占据道德的制高点了。
而这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的机制。外部归因虽然能有效保护脆弱的自我认同,但这样做的代价就是放弃了自己通过自省和改善来实现自己真正的成长。
而当一个人习惯于将所有困境都归因于外部结构性压迫(如性别)的时候,那么这种思维模式就会培养出一种深刻的无力感:“因为我是女性/男性,所以我注定被这样对待,我无法通过提升自己来改变境遇。” 这不仅阻碍了一个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坚韧与智慧的机会,更是会破坏真正的沟通和公共讨论。
而对于教育来讲,教育的有效进行,是依赖于学生对教师专业能力和人格的基本信任,以及教师适度的学术权威。如果任何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甚至是个人失误都被包装成是“性别压迫”时,那么任何的批评都有可能被解读为基于性别、身份等非学术因素的恶意,那么老师将陷入到一种做什么都是错的困境当中。
所以,这件事给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危险的现象就是,某些学生似乎已经被这种性别议题给绑架了!一些人好像特别喜欢直接使用一些打拳的思维,任何复杂的互动好像都可以被简化为性别模型。
而当学生在匿名平台用“刻薄”“魅男”“没礼貌当幽默”等高度情绪化、污名化的词汇指控老师时,这已超越了普通的学习反馈,这几个标签,锋利、精准,且极具传播力,这已经构成了对教师职业声誉和人格权的潜在侵害。我们去想象一下,如果这个胡老师是一个男老师的话,后果又会是怎样的呢?
这里面最令人寒心的是,胡老师提到,自己课间的时候留下来主动找这个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却被这个学生自称“老子”给震惊到了。她感慨,“水课是有原因的啊”“难道我还得哄着你去学习吗?”
传统意义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生关系蕴含着一种基于知识传递的伦理秩序,也就是学生对知识及其传授者抱有一定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是教育得以有效发生的社会心理基础。
然而,在我们今天的教育场域当中,好像有一种强大的“消费者心态”:
一些学生和家长潜意识里认为,我缴纳了学费,就是“购买”教育服务的“顾客”。老师是“服务提供者”,学校是“平台”。在这种商业逻辑的侵蚀下,“尊师重道”成了一种过时的情感需求,而“顾客就是上帝”则成了部分学生潜意识里的行为准则。
而当学生以“消费者”自居时,会产生一种权力幻觉:我是来享受服务的,我有权评判你的服务“质量”。那句“老子”,正是这种心态的体现。
所以,胡老师的感慨“难道我还得哄着你去学习吗?”,这其实是很多老师当下最绝望的质问。教育,这项关乎灵魂塑造的艰巨事业,竟然需要沦落到“哄”的境地,这本身就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这件事情当中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就是那个匿名平台“工商秘密”。好像现如今,在很多学校都有这种匿名的本校师生互动平台。很多本校师生都愿意在自己学校的这种匿名平台上去分享自己的日常和情绪。但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当一个人在这种匿名平台去宣泄自己的情绪的时候,那么,他自己的责任是不是也是匿名的呢?
而那个李同学,她没有找老师进行沟通却选择在一个匿名平台进行诽谤的行为,这其实也反映出她的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态:她既渴望让影响力最大化,又畏惧承担责任。而这恰恰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对网络空间的误解:将虚拟世界的“匿名性”等同于“无责任”。这是一种危险的认知错位。
但我不愿意轻易的把这种匿名抹黑自己的老师去进行泄愤的行为简单地归因于是她个人的恶。我认为这件事从课堂发酵到网络,再升级至法律对抗,核心问题其实是在于校园缺乏有效的师生冲突调解机制,让小纠纷滑向了大对立。
其实说起来,学生通过匿名平台表达对教学的不满,这本身也是校园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然而,当“吐槽”演变为带有侮辱性词汇的人身攻击,当主观感受被包装成客观事实的时候,这种没有证据的极端女拳式的大字报式的批判其实已超越了合理评价的边界。而这种文化再混杂上某些恶臭的打拳思维,这只会滋生网络空间的暴力与失真。所以,这里面其实就涉及到了这种匿名平台的一个责任问题:如果,一份投稿涉及到了对某个人尤其是涉及到这种性别议题的污名化指控和攻击的时候,平台是否有责任要求对方提供相应的证据,然后才能进行发布和传播呢?
而“工商秘密”作为校园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在发布指控内容时是没有履行基本的审核义务,它既未要求投稿人提供证据,也未给被指控教师澄清空间,它只是沦为了一个“情绪放大器”。在我看来,后台接受投稿的审核人员应该也是学校里的人吧,我觉得在审核这一关应该是有一些失职的。
但问题就在于,即便审核这一关阻挡了学生的泄愤,可是学生心中的不满肯定还是存在的嘛。那学生对老师的那些不满应该如何有效解决呢?
其实说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现实当中,我们的学校里,好像是没有一个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缓冲带的,尤其是大学里面,老师和学生之间就好像陌生人一样。我们总是在说我们好怀念以前学校里师生之间的那种亲人一般的关系。可是现如今,学校的教师好像都忙于科研忙于考核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则是只能依赖虚拟社交来逃避现实的互动,传统师生间的那种信任纽带好像早已松动。
校园不再是“情感交融的精神家园”,而是一个个孤立个体的集合体。似乎每一次摩擦都可能演变为不可调和的冲突。
但如何搭建校园的冲突缓冲带,这其实又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灾后重建的困难话题。而当务之急,我觉得我们的教育要赶紧重视的还是要如何避免类似于这种性别对立的打拳思维侵蚀学生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因为,这种凡事都归结到性别议题的打拳思维,其实就是会很严重的直接破坏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而这种打拳思维的背后其实反映出的是两种教育需要补上的思维黑洞:
第一就是,将个人感受凌驾于事实之上的思维黑洞。用情感体验取代客观标准,来成为判断是非的准绳。“我感觉被冒犯”就等于“你冒犯了我”,“我认为不公平”就等于“事实不公平”。
第二就是,受害者思维黑洞。将自己置于“性别歧视受害者”的位置,在当下的语境中能获得某种道德优越感和情感补偿。
而如果一个人同时具有了这两种思维的时候,她们常常就是无敌的,而且,其实有一个名词是可以来形容这种思维的,叫“小仙女思维”。
这种思维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在他们的论述当中,她们是已经形成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的!
你反驳她,她会认为这是“压迫者”的狡辩和权力压制。她自己是无需证伪的。而无论她的行为造成了多大伤害,其动机都可以被自我解读为“反抗不公”。因为她的动机是神圣的。所以,他即是原告又是法官!而如果你愤怒、你言语上反击她,这就正好坐实了她最初“被压迫”的设定,于是就完成了“受害者-反抗-遭受更严厉打压”的悲情叙事循环。在这种小仙女思维里,老师,从一开始就被设定成那个必须配合演出的反派。
而很多时候,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就是因为害怕这种小仙女思维的学生和家长,所以他们才不得不选择一条照本宣科,回避争议,不提问、不批评、不挑战的水课方式来避免冲突。
所以胡老师感慨:“你不认真学习我还得哄着你?!”“怪不得现如今水课当道!”
但是,胡霞老师最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没有按照那个学生的剧本来演。胡老师没有选择“宽容”(那会被解读为理亏),也没有选择“对骂”(那会坐实“压迫”),而是做了一件最釜底抽薪的事:她跳出了对方设定的道德审判场,直接将游戏拉到了法律维权的层面。
这一招,堪称“降维打击”。你用感受逻辑,我用证据逻辑;你用道德绑架,我用法律准绳;你活在虚拟的叙事里,我活在现实的责任中。
她其实用自己的行动,对整个“水课”的生态进行了一个宣战。也给那些本来想水课的同学结结实实的上了一节金课。而这,其实也给很多怕家长闹事而选择躺平的学校上了一堂金课。
本期推荐书籍:《民法典讲义》——杨立新
来源:宋翔宇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