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北京重阳节敬老官方活动上,杨颖与唐国强同台并站在合影C位,她的状态惹争议,也被不少人视为风波后迈向主流的关键一步
2025年10月,北京重阳节敬老官方活动上,杨颖与唐国强同台并站在合影C位,她的状态惹争议,也被不少人视为风波后迈向主流的关键一步
从现场视频看,她穿了一套白色国风套装,无袖上衣露出纤细的手臂,侧马尾配了一枚簪子,发丝在灯下有点柔光的质感
她面对镜头明显收着劲儿,笑意不那么张扬,动作轻轻的,像是反复提醒自己“别出错”
媒体一拥而上,长枪短炮贴得很近,老人们被挤到边上,几位志愿者不停地招呼让出通道
说白了,这一幕把活动的气氛冲散了不少,杨颖也被推着和记者互动,笑中带点客气
有网友吐槽她的互动显得用力过度,也有人觉得是她在努力示好
坐在旁边的前辈演员看了她一会儿,表情不太起波澜,眼神里带着“尽量别打扰”的克制
现场灯光偏冷,镜头里她的气色发灰,比以往更瘦,妆容却很工整,这种反差让不少人心里犯嘀咕
等到合影环节,唐国强、张晓龙等人站在两侧,她走到中间,笑得更开一些
“C位”这个词在社交媒体上立刻被放大,赞的嫌少,嘲的偏多
时间线拉回到2023年
疯马秀风波把她推到“风险艺人”的名单上,国内综艺、代言和影视资源几乎一夜降到冰点
之后她去过几场国外活动,参与过小型综艺,也试过直播带货,出演《相思令》寻求回暖
多位业内人士提到,她的资源一度降级,甚至传出在街头拍广告的境况,这些风声不一,但共同的指向是:她在国内的主战场退到了边缘
杨颖的职业轨迹并非一笔带过
14岁当模特签公司,潮流杂志封面翻着来;
2007年客串影视、在周杰伦演出里跳舞,主持也做过,像是在不同赛道里试探
真正让她从圈层破圈的,是和黄晓明那段高热度恋情与婚礼
那场婚礼的豪华程度至今仍被拿来回看
此后她热度顶天,但演技争议从未停过,造型却总能压住场
离婚后,她在镜头前的频率一度上升,直到风波到来,节奏被迫按下
进入2025年,她的轨迹开始变得微妙
7月有活动露面;
10月10日她以品牌好友身份出席上海时装周十周年大秀,造型上过热搜,却缺席巴黎时装周,引发“时尚资源是否下调”的讨论
也就是这次北京的敬老活动,官方背书让她重新站回了主流视线
这是她风波后首次出席带官方属性的活动,被不少人解读为“回暖信号”
在现场,几位资深前辈对她的态度温和,没出现明显的拒斥
但能否彻底复出,仍要看后续作品与口碑,这一站更像是“进入考场”而不是“宣布得分”
把个体放到行业背景里看,许多事情也就能通了
有报告显示,2025年影视行业开机率跌破历史新低,剧集备案下降近四成,腰部演员试镜机会比三年前少了六成,优质资源超八成被头部垄断
湖南卫视导演周燕妮说过,经济压力之下,娱乐消费变成“可选项”,不是刚需;
导演王晶也直言,资本造星模式遇到观众觉醒、监管趋严、渠道萎缩三重困境
说白了
行业换气的方向很冷冰,但标准更清晰:内容为王、实力说话
此时再看几个参照系,会更有感觉
李佳琦一场直播的态度失误,立刻映射到他的职业曲线,头部从业者不再有“言行缓冲期”
而
邓伦税务问题的教训仍在,当规则变红线,职业命运就不再由粉丝投票决定
这两件事像是刻在行业墙上的提醒,任何人的“复位”都要过两道门:作品能打、公众关系稳
网友这次最不买账的点,一是她在敬老场合的“红毯感”,二是合影居中
对比周围老人朴素的衣着,她的造型确实更抢眼,画面上不太呼应“敬老”的气质,这是她团队需要反思的场景美学
但另一方面,不同层级的嘉宾在合影站位上会按规则安排
具体由主办方定,如果她被安排在中间,也不必全部解读为“抢位”
更扎心的是
当她每一个动作都被无限放大时,任何“普通化的社交笑”都会被读成“做作”
外界也爱把她和黄晓明的新动向做对照
黄晓明与赵丽颖的新剧《造城者》待播,事业明显回暖;
她这边在资源与口碑之间寻找着新的支点
我不太认同那种“一升一降”的简单叙事
更像两条不同的赛道:他靠作品的确定性,她要用时间重建信任
换句话说
想从争议里走出去,最有效的是拿作品和态度说话
看到她在人群中笑得小心,我突然明白:名气不是安全带,反而是放大镜
她需要的是一些不热闹但有效的选择,比如在敬老活动里把关注让一半给老人,在综艺里减少“镜头炫技”的痕迹,在影视作品里选更贴合能力的角色,哪怕是缓慢的小角色
当产出与场合匹配、表达与语境贴合,回暖的讨论才有底
这次北京的露面,更像是一张通行证的初步盖章
它说明她还有被主流平台接纳的空间,也说明观众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
接下来要看她能否给出一部“真正能站得住”的作品,能否在公众场域里持续做对的细节
说到底
复出不是一次事件,而是一种长期表现
我愿意保持观察,也愿意给她一点耐心,但
来源:潘君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