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大陆选墓地,灵柩放台湾,老蒋“归根”大陆,大家能同意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22:24 1

摘要:1946年抗战结束没多久,蒋介石心里就开始盘着身后落脚的事,人到雪窦寺请来太虚长老,从南京紫金山一路看过去,瞅中中山陵和明孝陵之间那块坡地,地势往下铺开,城景能看见,讲风水的人说藏风聚气也对,他在那儿起了个正气亭,自己写了楹联,话里透着一个位置该怎么留给后人去

蒋介石的灵柩在台湾慈湖暂厝已逾半个世纪,这位历史人物能否落叶归根的疑问,始终萦绕在海峡两岸的记忆中。他的遗体未能入土为安,成为一段未竟的身后事。

1946年抗战结束没多久,蒋介石心里就开始盘着身后落脚的事,人到雪窦寺请来太虚长老,从南京紫金山一路看过去,瞅中中山陵和明孝陵之间那块坡地,地势往下铺开,城景能看见,讲风水的人说藏风聚气也对,他在那儿起了个正气亭,自己写了楹联,话里透着一个位置该怎么留给后人去看,四年转头走到台湾,故土一次没回去过。

到了台湾,念家的心劲一天紧过一天,慈湖行馆照着溪口老宅去改,挖条人工河道拉出剡溪的样子,院里栽樟树,味道要跟老家像,他晚年手里常捏着一张溪口地图,小声自语,临到病重还是反复说着家乡和母亲,按他的意思,灵柩先不入土,浮厝放在慈湖,棺木离地留三寸,摆着一个在等回去的姿态。

大陆这边对蒋氏遗存一直是保护为主,文革中溪口祖坟受过损,后面修补很快,改革开放以后,蒋氏故居挂了国保单位的牌子,庐山重庆那些旧址也一处处修起来,2002年台湾来的团里有人提起移灵的事,大陆这边回话“按程序办理,无不可”,地点上看过紫金山的分量,心里更偏向回葬溪口。

岛内政治风向一换,移灵这事跟着起伏,蒋经国去世在前头,后面政党轮替,“去蒋化”一阵阵起来,铜像被砸过,慈湖陵寝的守卫一度撤掉,2004年当局做过方案,把两蒋灵柩迁到五指山示范公墓,蒋家后人坚持等两岸统一再动,墓园建成放着,人不去。

蒋家的后代这些年一直在扛这个愿望,1996年蒋孝勇在记者会上话说得直,“我们都讲一个中国,炎黄子孙”,请大家把灵柩送回奉化,他自己带病回溪口祭祖,在蒋母墓前跪了很久,蒋方智怡年年回乡扫墓,“母亲墓旁才是归宿”的话她一直说,可事到推进处,政治阻力在,家族内部也有不同想法,路走不动。

移灵牵着历史怎么评的问题,四一二的枪声留下过记录,围剿苏区那段也摆在书上,有人据此说不该享受归葬的礼遇,另一边有人把焦点放在人心向家的常情,先按人道来照看这个愿望,声音并行,史观多样,就把这件事推成了一面镜子,照的是两岸怎么看过去和现在。

从殡葬制度看,两个地方的规矩不太一样,台湾公墓大多七年使用期,到点捡骨再安置,大陆这边更看重墓地的长期稳定,两套制度叠在一起,慈湖的两口棺一直是临时状态,在大陆回到家乡的土里,也许能长久安放,制度外面,大家的文化根子是连着的,落叶归根这话在心里好使。

放到当下的格局里,移灵这事要走一步得过几道坎,政治互信不够,制度不一,旧账压着,原本一句回乡的心愿,就变复杂,民间那头却一直有热度,大陆游客每年去看慈湖陵园,桃园把两蒋文化做成了文旅名片,当地生活受益,来回走动多了,人和人之间的话多了,解题思路慢慢会长出来。

蒋介石的灵柩在等回家,成了两岸历史纠结的一种标记,看起来是葬事,其实牵着历史认知和现实安排,还有一个对家的归属感,等哪天两边在心上更贴近一些,图景清晰了,这段跨海的等待也就好落笔了。

来源:李书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