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归路被断,名将杜聿明拒绝死战,竟带5万精兵闯入野人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22:06 1

摘要:大伙儿正襟危坐,听着一项项人事安排,都想着怎么把日本人赶出去。

这趟浑水,从一开始就趟错了。

1942年,缅甸腊戌,中国远征军出国打仗前开动员会。

会上头头脑脑都在,蒋介石亲自坐镇。

大伙儿正襟危坐,听着一项项人事安排,都想着怎么把日本人赶出去。

这时候,第5军军长杜聿明站起来,问了个让全场空气都凝固的问题。

他说,委员长,我们这趟出去,名义上归史迪威参谋长和罗卓英司令管。

万一这俩人的命令拧着来,我一个底下带兵的,到底该听谁的?

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也太要命了。

按规矩,他应该听顶头上司罗卓英的。

可谁都知道,史迪威是美国人,捏着中国的援助物资,官不大,脾气不小,谁都惹不起。

蒋介石盯着杜聿明,半天,吐出三个字:“听我的。”

就这三个字,比什么军令都管用。

它像一根看不见的线,从重庆的山洞里扯出来,跨过几千公里,直接拴在了前线军长杜聿明的脖子上。

名义上的盟军指挥系统,在这一刻就已经是个空壳子了。

杜聿明拿到了尚方宝剑,可以直接跟最高层通话,但也等于从一开始,这支军队的命就不是捏在战场指挥官手里,而是悬在电话线和各自的小算盘上。

仗还没打,败局的种子就埋下了。

最初的计划,听着挺美。

中国出三个军,日本人摆了两个师团,算下来我们人多,装备也不差,杜聿明的第5军还是全国独一份的机械化部队,硬碰硬谁怕谁。

可日本人压根没按剧本走,他们悄悄又塞进来第18和第56两个师团,兵力一下子反过来了。

这下好,原先准备的大餐,变成了人家的自助餐,我们自己成了那道主菜。

更坑人的是英国“盟友”。

3月份,仰光一丢,英国人跑得比谁都快。

戴安澜的第200师奉命在同古死守,给盟军争取时间。

弟兄们在阵地上挖着工事,心里还想着旁边有英缅军顶着,踏实。

结果呢?

蒋介石在重庆早就看透了,他说英国人就是想让中国军队当肉盾,好让他们体体面面地溜回印度老家。

话音未落,3月29号,英国人连个招呼都不打,一夜之间跑得干干净净。

第200师的侧翼整个就亮给了日本人,戴安澜他们一下子就被包了饺子。

史迪威这个美国将军,一辈子就想打个漂亮仗证明自己。

他一看地图,大手一挥,给杜聿明下了死命令:让你的新22师和96师赶紧往前插,从后面把日本人的第55师团给反包了!

这命令在地图上画着是挺好看,可杜聿明脑子里想的是另一回事。

他知道,日本人后面还有个精神饱满的第18师团正等着呢。

现在把家底全掏出去,就算把眼前这波日本人打残了,自己也得脱层皮,到时候拿什么去跟人家的生力军斗?

这不是送人头吗?

一边是盟军参谋长的命令,一边是几万弟兄的性命。

杜聿明没多想,他理都没理史迪威,一封电报直接捅到了重庆。

蒋介石的回电也快:“200师,撤。”

这么一搞,第5军的元气是保住了,可梁子也结下了。

史迪威感觉自己在中国这地面上,头一回被人这么下面子。

他可是管着美国援助物资发放的财神爷,哪受过这气?

他气得坐飞机直飞重庆告状,这官司一打,前线指挥官和盟军参谋长的关系,算是彻底掰了。

同古的疙瘩,最后还是蒋介石派了罗卓英去当和事佬,暂时抹平了。

为了给史迪威台阶下,蒋介石还同意了史迪威策划的平满纳会战。

可笑的是,英国人又把老一套玩了一遍,仗还没打,他们又溜了,这会战计划直接死在了纸上。

史迪威不甘心,他又盯上了曼德勒,想在那儿搞个大新闻,毕其功于一役。

这个曼德勒会战的计划,从根上就有问题。

他让远征军沿着一条几百里长的公路一字排开,摆成一个长条。

这种阵势,在军事上叫“一字长蛇阵”,最怕的就是被人从中间一刀切断,到时候首尾不能相顾,全线都得完蛋。

日本第15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那可是个老狐狸。

他一看地图,乐了,发现中国军队主力都调到西边去了,东边空荡荡的,机会来了。

他立马凑了一支开着装甲车、骑着自行车的快速部队,像一把尖刀,直奔远征军的后路要害——腊戌。

消息传来,罗卓英急得跳脚。

他跟杜聿明说,赶紧让孙立人的新38师在原地顶住,你带着第5军主力,立刻、马上,掉头去救腊戌!

那时候日本人离腊戌还有一百多里地,第5军的卡车跑起来,时间是够的。

这是唯一能翻盘的机会了。

可这个建议,硬是被史迪威和英国司令亚历山大给按了下去。

史迪威的理由是,他要在曼德勒抓日本人的主力,不能动;亚历山大的心思就更黑了,他巴不得中国军队主力在曼德勒当木桩,给他正在往印度逃跑的英军大部队当个完美的护卫。

杜聿明又站到了十字路口。

是听自己人罗卓英的正确判断,还是服从“盟军”那个不靠谱的命令?

可能是觉得胳膊拗不过大腿,也可能是压根没料到日本人跑得那么快,杜聿明选择了服从,原地待命。

从4月26号到29号,整整四天。

中国最精锐的第5军,就在曼德勒的尘土里晒太阳,眼巴巴地等着一个根本不会来的敌人。

结果,没等来日本主力,等来了腊戌失守的电报。

回家的大门,被人从外面锁死了!

杜聿明这才反应过来,气得大骂,下令赶紧撤。

可那四天救命的时间,再也回不来了。

整个远征军,彻底掉进了坑里。

回家的路,变成了逃命的路。

八莫、密支纳,这些回国路上的重要据点,一个个被小股日军抢先占了。

北上的路被堵死,远征军的几万人马,被逼到了最后一步。

两条路摆在了杜聿明面前。

一条是新38师师长孙立人喊出来的。

这个在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喝过洋墨水的将军,脑子特别清楚。

他跟杜聿明说,军长,我们是败了,但主力还在,坦克大炮都还在,弟兄们也还能打。

堵住密支纳的日本人就是小猫两三只,还没站稳脚跟。

我们把第5军和新38师合在一起,集中火力猛打,肯定能把路重新打开,堂堂正正回国!

另一条路,是杜聿明自己的决定。

他下令,把所有汽车、大炮、坦克,所有带不走的重家伙,全部就地销毁。

然后,全体转向西,一头扎进了那片当地人叫“胡康河谷”的原始森林,也就是后来人人谈之色变的“野人山”。

他打算从那片几百里方圆的无人区里,绕个大圈子回云南。

没人知道他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

可能是连着吃败仗,被打懵了,把当面那点日本兵当成了千军万马;也可能是重庆那封“不得退入印度”的死命令,像紧箍咒一样箍在他头上,他不敢去碰英国人的地盘;又或者,长官、盟友、下属之间乱成一锅粥的指挥,已经让他彻底失去了判断。

他选了第二条路,一条通向地狱的路。

孙立人拒不执行这个命令。

他带着自己的新38师,硬是杀出一条血路,撤到了印度,给后来的中国驻印军留下了最精锐的种子。

后来的事也证明,孙立人看对了,当时堵路的日军,兵力确实少得可怜。

而听从命令走进野人山的那几万弟兄,迎来的不是战斗,而是比战斗更恐怖的折磨。

那片林子里,没有枪炮声,但蚂蟥、蚊子、毒蛇就是敌人的子弹,瘴气、疟疾、霍乱就是敌人的炮火。

无数在战场上没倒下的硬汉,最后因为一口不干净的水,一次蚊虫叮咬,或者仅仅是活活饿死,就悄无声息地烂在了泥里。

更让人寒心的是,有些军官在逃命途中,不想着救助伤兵,反而用宝贵的骡马和人力去驮运自己搜刮来的鸦片、黄金。

十万大军出征,活着回到中国的不到四万。

野人山里那条几百公里的路,铺满了中国军人的白骨。

许多年后,杜聿明被俘,他自己也染上了多种疾病,身体垮了。

对于野人山的决定,他在回忆录里反复提及,却始终没有给出一个能让所有人信服的解释。

参考资料:

Tuchman, Barbara W. 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1911-45. Random House. 1971.

Allen, Louis. Burma: The Longest War 1941-45. J.M. Dent & Sons. 1984.

本文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无任何不良引导意图。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来源:追寻五角之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