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对话冯森:下一个人机交互的“超级入口”在哪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9 09:45 1

摘要:1975年,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创立微软时,他们希望计算机能摆上每一张桌子,进入每一个家庭。愿景驱动下,微软在其后几十年里推动了计算机产业变革,引领信息革命。比尔・盖茨五十年前的想法在今时今日早已成现实。

对话 / 吴晓波 × 冯森

整理 / 巴九灵()

几乎所有伟大的创业都源于一个愿景。

1975年,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创立微软时,他们希望计算机能摆上每一张桌子,进入每一个家庭。愿景驱动下,微软在其后几十年里推动了计算机产业变革,引领信息革命。比尔・盖茨五十年前的想法在今时今日早已成现实。

于乐播投屏创始人冯森而言,其愿景是实现“万屏互联”,各种信息能在不同屏幕间无缝流转,并以此连接人类生活中的万事万物。

这一愿景的灵感,源自美国康宁公司在2011年2月发布的一条极具科幻想象力的宣传片——《A day made of glass》。康宁玻璃是一家世界领先的玻璃显示屏技术企业,华为、三星等众多品牌电子设备的屏幕,皆采用其产品。

视频中,透明显示屏的应用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厨房里,透明显示屏从冰箱门顺滑延展至橱柜,家庭成员轻滑屏幕,便能查看冰箱内食材保质期,还能调出菜谱;客厅里,孩子一挥手就能将平板游戏投屏放大,与小伙伴沉浸式玩耍;办公室内,人们通过简单操作就能将内容投屏到会议屏幕。从家庭、办公到交通、户外,各类触摸显示屏无处不在,而投屏技术则是屏幕间的连接器。

《A day made of glass》

想象在冯森心中埋下了种子。2013年,他创办了乐播科技,一头扎进了投屏和多屏互动的技术里,一干就是十二年。

如今,康宁玻璃中“万物皆屏”的想象已然走向现实。从家庭场景中的电视、OTT设备、智能音箱屏、冰箱屏,个人使用的手机、电脑、平板,以及公共场所的智能电梯广告屏、机场屏幕、公交屏等,屏幕无处不在。而乐播深耕的投屏技术,则如同无形的丝线,将无数屏幕编织成一张互联互通的网。

目前,乐播投屏已链接5亿台电视、16亿台手机,国内近95%的电视机都内嵌了乐播的投屏技术。这意味着过去使用过投屏的人,十有八九都用的是乐播的技术和服务。

梳理十二年的发展历程,将一块屏的想象变为“万屏互联”的现实,乐播重点做了两件事。

一是消除了屏到屏、端到端的各种壁垒。过去开会投屏,需要连接线、系统匹配以及终端兼容,而在乐播的技术迭代中,这些壁垒不复存在,拿着任意一台手机,通过乐播就能投屏到任意大屏上。

二是从2014年起,乐播免费帮各种电视大屏设备、移动端App、手机系统嵌入投屏技术,乐播以此构建了“万屏互联”的底层生态。

在人工智能快速融入大众生活的当下,冯森的愿景在目标瞄定上又进入到了新阶段,他希望投屏技术能成为未来人机交互的“超级入口”。

四月底,吴老师见到了冯森。这是一位极具学究气质的创业者,梳着二八头,戴方框眼镜,讲话时语调平和、语速偏慢,但从其对未来世界的描述中,其作为创业者的野心、魄力以及超前目光展露无遗。

在创业的第十二个年头,冯森与吴老师做了一场对谈,两人聊创业、聊投屏技术的发展、聊投屏技术的应用,也聊人工智能时代投屏产业的未来。

吴老师对话冯森

以下是两者对谈的精编。

科幻想象走进现实

吴晓波:2023年有部电影《流浪地球2》。电影里面有一个场景,吴京饰演的主角在一个空间里面,跟一个叫做MOSS的智能体对话。当时很多人看那个屏幕交互场景,会觉得特别酷。你通过语言对话,机器人就能回应。

今天这样的场景已经真正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在DeepSeek以后,这种交互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所以也就在两年前的一个科幻电影中,一个人和智能体能通过一块屏幕进行语音交互。现在是2025年,投屏技术发展到哪一步了?智能体和你们的技术又有什么关系?

冯森:当年电影中的场景确实很酷炫。随着大模型的快速发展,这一代的人工智能比当时的科幻设定还要强大很多,它不仅能回答问题,还能变成你的生产工具,生成会议文档、图片、视频等多模态内容。

现在市面上开发了各式各样的桌面智能体,能生成各种内容,但它们可能没有屏幕或者屏幕太小,或者远离用户。而仅靠语音和智能体交互,我们只能“听”,无法“看”。这时候就出现了一种需求:无论智能体在哪里,只要身边有屏幕,它都应该能在屏幕上展示输出结果。

比如我现在问智能体“未来AI与人类的交互应该是什么样的?”它会生成视频,然后将视频内容投在屏幕上。在开会时,大家既能听讲解,也能实时看到AI生成的内容。在家庭中,小朋友也能通过屏幕与智能体直接互动,智能体能通过屏幕随时展示生成的内容、交付结果。

吴晓波:这种通过投屏来进行人机交互的服务,用户什么时候能看到呢?

冯森:我们目前正在和一个合作伙伴打造这种智能体产品,预计一个月之后会上线。同时,我们也以API的形式开放这项技术,智能体只要接入了这个API系统,就可以马上实现投屏的功能。

我们还在和一些大模型公司沟通,计划将开放出来的API代码直接嵌入到原生大模型里去,让每一个使用大模型的智能硬件都具备快速的投屏连接能力,实现完美的、无缝的人机交互。

吴晓波:这种技术其实改变了用户在智能硬件上的使用体验,我们通过语音就能实现与智能体在实时画面上的交互。那么在你的想象中,智能体会给投屏产业带来怎样的变化?

冯森:我们这样看这个问题。我们做投屏第一个阶段解决的是手机、电脑这些设备能投屏。第二阶段解决的是所有的App能投屏。第三阶段是降低投屏门槛,不需要考虑网络、设备、文件形式的差别。但这些都局限在手机和电脑场景里,今天人人都有电脑和手机,市场容量已经基本饱和。而AI智能体是一个增量市场,未来至少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办公室都要有一个智能体。它的体量不会比手机小,市场空间不容小觑。

吴晓波:所以投屏技术在今天又发生了一个新的迭代,用AI的方式来控制屏幕的话,屏幕有可能成为人机交互下一个“超级入口”,应用场景会非常丰富。这听起来好像是一件非常“黑科技”的事情,但其实和我们家里的电视机、公司里的会议屏都会产生密切的关联。

向正确的方向努力

吴晓波:2012年是中国创业的大年,美团、滴滴都差不多在那时起步。在移动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你没去赶大浪潮,反而去做了一件“另类”的事,受到康宁玻璃视频的启发,希望视频中的场景能成为现实。这个想法是怎么一步步实现的呢?你们做了些什么?

冯森:我们收集了当时世界上各种先进的屏幕连接技术,有线的、无线的,发现国内有两种投屏需求。第一是我们在手机上面看电影,但屏幕太小,无线投屏到电视机上看会更舒服。第二是当时手机在市场上快速普及,手机里的音乐、桌面等也需要投屏到电视上看。这两个需求非常旺盛。

那时候智能电视行业刚刚起步,当时小米以成本价卖智能电视,让智能电视的普及率迅速拉升了一个梯度。但那时候大家做电视机都想着如何降低成本,如何做到更大、更好、更智能,基本上没人关注投屏功能。

所以我们就说要做出一个能符合市面上大量投屏需求的软件产品,植入到电视里,让每一台电视都具备投屏功能。后来我们花一年多开发了既支持各种应用软件投屏,又支持手机电脑桌面投屏的技术。

这个技术很好,也很先进,市面上也有一些同类公司。但大家都是以技术授权的商业模式去做,一台电视收十几块钱、二十几块钱。而我们的目的是希望世界上所有电视都具备这个功能,快速推动康宁玻璃视频中的场景成为现实。

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决定——免费开放技术。下这个决定也很难,免费模式会走得很快,但对一个刚开始创业的团队来说却很艰难。如果没有盈利我工资能发几个月?下个月房租还能不能交得起?还能活多久?

为此我纠结了三个月,直到2014年7月23日那天,我就跟团队说,从今天开始向所有电视厂商、手机厂商、App厂商免费提供这些技术和功能。我们找头部的电视机企业问需不需要这项技术。大家一看免费,不要白不要。

就这样,国内95%的电视机品牌、投影品牌陆续将我们的投屏技术作为系统底层服务预装到设备里。所以用户买回产品后只要开机,任何手机、App都能直接投屏。

吴晓波:投屏的功能在早年很像应用上的一个插件,可十年前很多插件,无论是做虚拟道具还是应用的,现在都消失了。功能可能还在,但都变成了平台或者硬件公司内嵌的工具。乐播为什么没像其他插件那样,被平台、电视机公司、手机公司等内嵌“消灭掉”呢?

冯森:这就要提到一个连接标准。当时为了解决投屏兼容性的问题,我们自主打磨了一套协议,叫“Le-Link”,中文名是“乐联协议”。我们把这套标准植入到所有电视设备中,实现了不同品牌、系统、型号的电视在连接能力上的统一。后来我们又把这套协议开放给手机厂商,像小米、vivo、OPPO等,他们系统里自带的投屏功能也沿用了这套协议和标准。

吴晓波:这个背后的技术难度有多大呢?

冯森:难度不小。智能电视和手机不一样,电视更新换代周期长达十年以上,而手机平均一两年就迭代一次。这就导致电视的操作系统能力长期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在视音频实时解码、网络传输等方面的标准特别混乱。

但我们的优势在于介入得足够早。每当电视厂商推出新机型时,我们就与厂商联合进行兼容性的调试、适配工作,保证在几十毫秒的延迟内完成手机与电视之间的连接、播放、解码以及屏幕端到端的交互。我们对厂商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技术支持,解决每一个新产品、每一块芯片、每一种系统的深度兼容和适配问题,保证每一台电视都有极致的投屏体验。

我认为这些事才是我们真正的壁垒,它虽然技术含量高,但其实是“脏活累活”。不过为了达到目标,这些事都值得做。

乐播超级投屏空间展示

吴晓波:你开始创业时,手机市场井喷、智能电视市场井喷。当时你的想法是让两种硬件的屏幕形成连接,并通过免费策略和统一标准,让5亿台电视机和16亿台手机形成了连接。创业这十来年,你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还是充满坎坷的?

冯森:十年来算是充满坎坷的极度幸运了。坎坷是必然的,因为创业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坑都要去踩、去试,要过五关斩六将。但幸运的是在你每次都精疲力尽的时候,到无能为力、无力可努时,发现老天会给你开一扇窗。

吴晓波:我见过的创业者没有一个不努力的,都是努力往前冲。但有的努力会有结果,有的就是努力到无能为力,再使一把力还是没有结果。有结果和没结果之间的差别在哪里?

冯森:至少努力的方向要绝对地符合你当下企业的发展节奏或者路径,努力和正确的路是同样重要的事情。如果走岔路了,努力只会越错越远。

在需求中迭代技术

吴晓波:从2012年你开始创业到现在,这个过程里有三类创业者。第一类创业者将公司做得很大,像字节、美团。有一类在创业浪潮中消失了。还有一类就像你这样,一直很稳健地经营着自己的事业。那么在过去十年里面,你是如何跟上移动互联网的变革呢?

冯森:我们认为用户需求正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科技产品的使用环境也在日新月异。因此我们只有一条路走,就是不断发现用户的新需求,想尽办法满足需求、解决痛点。在需求中不断迭代技术,实现突破。

这里分享一个真实案例:2017年百度IT部门找到我们,说能不能一起研究一个新产品,解决内部会议室投屏不方便的问题。百度有两千多个会议室,但内部论坛上频繁有员工吐槽会议室投屏体验差,比如线不够长,或者转接插头不好用等等。

吴晓波:公司开会一定会出现这些情况,开会时外来人员第一句常问“Wi-Fi密码是多少”,因为没有公司Wi-Fi就无法投送App资料。第二句就问“连接线在哪里”,满地找线。苹果手机怎么投?华为手机怎么投?不同格式的文件如何投送?今天很多公司都还在被这些问题困扰。

冯森:是的,所以百度希望任何员工走到任何会议室,面对任何一个屏幕,只要打开百度的内部员工软件,输入一个投屏码,比如12345,手机或电脑就能直接投屏到会议屏幕。2020年,我们帮百度完成了所有会议室的技术部署。后来我们复盘数据时发现,百度两千多个会议室,每个会议室单天投屏时长将近6个小时,这说明企业端对高效投屏的需求有多强烈。

但中国有4000万家中小企业,它们不像百度那样拥有强悍的网络IT系统和自研的OA软件。所以我们就思考说,能不能做到不装App、不连专用网,只需要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就能快速投屏。投屏做到“最短路径、零门槛”,才能满足用户需求,提升使用频次。

但如何实现呢?我们想了很久,想破了脑袋都没有解决。直到在一次行业会议上,有人提到“云游戏”概念,才让我们脑洞大开。

吴晓波:云游戏和投屏有什么关系?

冯森:云游戏的技术原理是:游戏在云端服务器运行,实时画面流传输到手机或电脑这些终端设备,然后再将用户在手机和电脑上的控制指令传回到云端。于是我们就思考如何利用云游戏的技术架构,解决投屏技术中“最短路径、零门槛”的问题,用微信扫码投屏,将要投屏的内容先在云端部署和展示,然后人与服务器通过这一块屏幕去进行交互。

但当时云游戏服务器多为3080、2080级别的GPU服务器,租借费用高达每小时几十元,成本非常高。所以我们要改造系统,让CPU服务器也能支撑业务。我们和阿里云一起花了三年时间,最终让CPU服务器达成GPU服务器的同等性能。

通过云游戏技术架构,用户无需下载App、连接专用网络,只要用微信扫描会议室屏幕二维码,就能快速投屏,所有文件在云端部署展示,用户通过屏幕与服务器交互,我们将这套技术称作“超级投屏空间”。

利用这套技术,无论是手机还是智能体,不需要考虑Wi-Fi、品牌和系统,都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将各种格式的内容,传递给身边任何一个屏幕。我们还可以通过指令控制智能体,去执行各种操作,比如将屏幕放大、缩小、翻页等等。

吴晓波:所以你的技术发展和云服务的进步有很大的关系。你用十年时间,凭借免费策略和统一协议,实现了手机与电视的一键连接。如今,你们在强化投屏功能的交互能力。

聊下来我有两点很深的感触,第一就是技术变革让投屏体验更加流畅了,原来我们投屏需要连接同一个Wi-Fi、要连上HDMI线;现在借助云服务等技术,这些物理上的壁垒全消除了。我们现在开会投屏,一键微信扫码就能完成,这至少是解决了我们工作环境中的很多卡点问题。

第二,硬件智能体催生出了很多全新的服务场景,无论是会议文件记录,还是少儿学习辅导,我们与人工智能的互动都可以通过投屏展示出来,这实现了内容深度结合的交互,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迈入新阶段

吴晓波:这些年我有一个爱好就是去看企业,我常说工厂是我的第二个书房。那么看企业看什么呢?过去这些年我看了中国很多做智能化改造的标杆工厂。而今年我再去看企业的时候,我主要看什么呢?就看一件事:看一个产品、一台设备、一条生产线和人工智能有什么关系。今天每一个创业者,无论在哪一个行业,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这一次的AIGC变革,对我们会产生很多的冲击,投屏也一样,所以你怎么思考人工智能和你现在这个产业之间的联系?

冯森:我认为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人机交互,不同的智能体对人机交互的需求是刚性的。在投屏行业,经过十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将屏幕互联的生态底座做得相对夯实了。无论人工智能朝着何种方向发展,发展速度有多快,只要用户有与身边各类屏幕随时进行连接和交互的需求,我们都具备一步到位实现的能力。

AI发展越快,市场空间越大,对投屏和屏幕连接的需求就越强烈,这是一个双向平行并且正向的爆发性的新增需求,是一个新的蓝海。我们需要在这个新的空间里去迎接更大的挑战,通过不断迭代新技术,不断地去接近我们未来想象中的那个场景。

吴晓波:出海是今天企业都在做的事情,乐播的投屏技术在国内扎根非常深了,这项技术有出海的机会吗?

冯森:有机会。目前从全球市场来看,投屏还是比较复杂的一件事情。全球存在苹果、谷歌等生态阵营。比如苹果等投屏体系就要求必须是苹果的手机、平板、电脑,以此形成闭环连接的能力,谷歌生态类似。

但在实际场景中,用户可能面临设备不兼容问题。你可能用的是苹果手机,但电视是三星的或者华为的,那么两者就不能产生链接。全球目前也没有一家公司能彻底解决这个复杂问题。

去年我们就研究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手机上开发了一个跨生态的投屏App,叫作“Vimnicast”。在全球任意国家,只要在手机上安装这个App,就可以一键投屏到任意品牌的电视上。这个产品还在初步的打磨期,还没有推广,但这是我们出海的规划之一。

乐播投屏

吴晓波:作为一位十多年的创业者,冯森向我们完整地讲述了自己是如何进入到一个对大家而言每天都在用,但不太会想到的投屏市场,以及跟着这个市场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我觉得这些年乐播做了一些特别有意义的事情。首先就是解决了真实的需求。我们经常要开会,但投屏难是一个问题。当你到一个新公司,或者新的人来你的公司,总要问Wi-Fi是多少?连接线在哪里?不同手机投屏会不会不适配?远程如果还有朋友要开会,他要展示投屏一个PPT,又该怎么办?现在用微信扫码就能连接。

第二,今天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所有的行业。那么它跟投屏行业有什么关系呢?他讲了正在实验的智能体硬件产品。一个小朋友在家里,家里有电视机,但他没有手机,也没有平板电脑。他要在电视上上课,爸爸又不在家,这可怎么办?如果通过一个硬件智能体,小朋友通过语音交互就能上课,这又解决了消费者在教育应用场景的痛点问题。

第三,他在考虑出海这件事。全球范围内,手机有安卓系统,也有苹果系统,电视机可能更复杂,有各种品牌。那么有没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一个App,把那么多电视机和手机无缝连接起来,方便投屏呢?如果能够实现的话,这将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对全球应用市场的又一个全新贡献。

来源:吴晓波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