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笔楼|走出“魔性尬舞”的流量焦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9 09:40 1

摘要: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为博流量、图“出圈”,错把“出丑”当出新,把搞怪作妖当出奇,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还损害了基层干部形象,引来一片责备声。

从春节到“五一”,文旅热潮持续攀升。一些基层干部放下身段、亲自下场,在镜头前“花式整活”,为地方文旅“吆喝叫卖”,引发广泛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为博流量、图“出圈”,错把“出丑”当出新,把搞怪作妖当出奇,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还损害了基层干部形象,引来一片责备声。

借助互联网宣传地方文旅,是一件因势而为的好事。肩负地方文旅发展重任的基层干部,在深耕文化内涵、优化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量的新赛道上竞逐,摒弃不讲尺度、缺乏品位的“尬演”“内卷”,才能真正当好地方文旅的代言人和“摆渡者”。

近年来,不少有“网红”潜质的基层干部出镜“带货”,花样推介地方文旅,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

一个接一个靠真善美“出圈出彩”的基层党政干部,让当地藏在深闺的美景被追捧、土特产被热卖,带火了城市、带富了乡亲。基层干部抓机遇、谋发展的迫切和闯劲、干劲,更是受到网民点赞夸奖。

一些地方“花式整活”频频出圈,引来另一些地方效仿,这本无可厚非。但有的地方一味争流量、抢热搜,以扭捏作态等歪招哗众取宠,偏离了真善美的轨道。

还有一些地方花巨资聘请专业机构拍摄视频,结果城市地标反成了个人“写真”的背景板。本该承载文化记忆的文旅宣传,变成了干部个人的走秀场。

更有甚者,有的低俗肢体动作“魔性尬舞”;有的变装表演庸俗不堪;有的台词让人肉麻;有的故意打湿衣服摆造型,充满低俗趣味……

好端端的文旅宣传,为何会落入低俗的窠臼?

除去一些实在缺乏出镜天赋而搞砸了的个案之外,大部分翻车事件,与错位的流量观和跑偏的政绩观有关。

有的基层干部对流量存在认识偏差,误把出丑当出奇,把低俗当有趣,没梗硬玩梗。缺乏方向感和边界感的不当演绎,与干部形象格格不入。

有的地方不顾实际情况,给文旅干部下指标、派任务,“赶鸭子上架”,逼着既没表演才艺又没直播经验的干部出镜,无奈之下只能把“献丑”当献技。

有的地方要求文旅账号每日要更新,定期出爆款,考核压力之下,运营人员为了流量容易“不择手段”。

以上种种乱象,归根到底,是一些地方过分强调流量,把“数据”当成是“政绩”,把“上热搜”等同于“有作为”,把“点赞数”异化为“满意度”,热衷于追逐“土味喊话”“局长Cosplay”等昙花一现的流量爆点。

这样的流量不但留不住观众,反而会损害地方形象,背离宣传初衷。

面对“流量诱惑”,不妨先厘清这些问题:发出来的短视频如何生动展现地方文化、契合家乡气质?如何用端正的行为、健康的品味,传递出清朗的网络正能量?如何用服务品质激发发展后劲,在吸引流量的同时把握住“留量”?

文旅产业方兴未艾,是发展活力蓬勃的生动写照。做好文旅宣传,选对“比拼”的方向和赛道,才能助推文旅消费更上一层楼,让老百姓的“诗和远方”提质升级。

文旅资源开发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线上”的持续深耕,更需要“线下”的优质供给。从单纯的“注意力争夺”,转入全方位的“真功夫比拼”,助推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浙江开化县文广旅体局局长化身导游,带领基层干部组团开启公益讲解;此前,甘肃天水麻辣烫专线把“排队遮阳棚覆盖率”加进考核;江西婺源油菜花景区将“公厕纸巾厚度”列入服务标准……在公共服务上下功夫、出新招,也是地方文旅出圈的新赛道。

多一些对文化根基的挖潜深耕,少一些流量焦虑下的“着魔”跟风;多一些烟火气、文化味、科技感的创新供给,少一些虚头巴脑的概念吹嘘;多一些公共服务的提档升级,少一些形式主义的俗套内卷。如此,方能走出“魔性尬舞”的流量焦虑,为文旅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来源:青海普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