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总司令两次擦肩而过,竟因一句“不懂上海话”,看透20年恩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21:51 1

摘要:别提什么京沪杭警备总司令了,那会儿国民党连南京都快守不住了,搞这么个司令部,就是想在长江边上最后挣扎一下。

别提什么京沪杭警备总司令了,那会儿国民党连南京都快守不住了,搞这么个司令部,就是想在长江边上最后挣扎一下。

谁来当这个司令?

大家心里都有杆秤,眼睛都瞅着关麟征。

黄埔一期出来的人,陆军副总司令,外号“苍狼”,能打,够狠,除了他还有谁?

结果,命令下来,所有人都傻眼了。

总司令,是汤恩伯。

给关麟征的理由,说出来都怕人笑掉大牙:他一个陕西大汉,领兵打仗十几年,居然因为“听不懂上海话”,就把他给刷下来了。

这哪是理由,这分明是堵着门扇耳光。

关麟征心里那股火还没下去,就想起了前不久的另一件事。

陆军总司令那个位置,本来也是他的,报纸都登出来了,满城风雨,他自己连交接工作都找参谋总长顾祝同谈好了。

最后呢?

一句“溪口那边来的电话手令,路上给弄丢了”,这事儿就黄了。

一次是意外,两次就不是了。

关麟征在枪林弹雨里爬了二十多年,什么阵仗没见过,可这种玩法,他还是第一次领教。

他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那是从蒋介石身上散发出来的,冰冷刺骨的权术味儿。

他心里清楚,自己和蒋介石之间那点用命换来的情分,已经有了裂缝。

这俩人的故事,得从二十多年前说起。

1925年,黄埔军校的学生军打东征,攻淡水城。

关麟征那时候还不叫关麟征,顶着个老乡的名字叫“吴麟征”,还是个二十岁的毛头小伙。

一颗子弹打过来,正中左腿膝盖,骨头都碎了。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种伤,唯一的下场就是锯腿。

军医拿着明晃晃的锯子走过来的时候,这个年轻人没喊疼,也没求饶,直接从腰里拔出枪,顶在了自己的太阳穴上。

他冲着医生吼,要锯我的腿,还不如现在就给我一枪,让我死个痛快!

这份宁死不残的刚烈劲,传到了校长蒋介石的耳朵里。

蒋介石亲自来看他,看到的是一个躺在血泊里,眼里却冒着狼光的学生。

他当场就拍了板,不计任何代价,用最好的船,把他送到香港去治。

这条命令,保住了关麟征的腿,也彻底收服了他的心。

从那一刻起,蒋介石在他心里,就不再只是校长,而是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恩人。

为了报答这份恩情,关麟征把命都押在了蒋介石身上。

1927年,蒋介石第一次被逼下野,手下的大将们一个个都在观望风向,有的甚至背后捅刀子。

只有关麟征,这个还没多大权力的年轻军官,到处秘密串联黄埔的同学,发誓要把校长给迎回来。

蒋介石复出后,自然没忘了他。

关麟征的官运,就像坐了火箭一样。

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王牌军第25师的师长,就算后来跟陈诚那种大红人闹得不愉快,蒋介石也总是护着他。

关麟征打仗,确实是把好手。

长城抗战,他带着弟兄们跟日本人死磕,自己都挂了彩;台儿庄那一仗,他的部队打得最凶,功劳最大;第一次长沙会战,更是打出了威风。

靠着这些实打实的战功,他成了黄埔一期里,跟在胡宗南后面第二个当上集团军总司令的人。

可他这人,本事大,毛病也大。

他带兵极严,但又特别护短,尤其是护着自己的陕西老乡。

他的部队里,从军官到伙夫,说陕西话的占了一大半,搞得跟个独立王国似的,外人根本插不进手。

这事让很多人看不惯,连带他出来的恩师徐庭瑶都对他很失望,觉得他格局太小。

他跟杜聿明的梁子,就是在古北口结下的。

那时候,他们面对的东北军已经没了斗志,眼看就要垮。

关麟征的意思是,别急着上去替他们,那些杂牌军信不过,万一他们一跑,把我们顶在前面,那才叫倒霉。

他想的是先保住自己的实力。

杜聿明不这么看,杜聿明觉得,从纯军事角度讲,与其等着被溃兵冲乱阵脚,不如主动上去把防线接过来。

后来的事,证明关麟征看人看得准,东北军说跑就跑了。

但杜聿明想的,也确实是大局。

他俩的分歧,根本上就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两个人看事情的角度完全不一样。

关麟征的世界里,最重要的是自己能绝对控制的地盘和人马;而杜聿明,更像个纯粹的军人,脑子里只有地图和战局。

这两个人,从根子上就走不到一块去。

这些事,都成了埋在他脚下的雷。

在一个讲究拉帮结派、拜山头的环境里,你没有朋友,那就等于到处都是敌人。

真正把他推下悬崖的,是1948年底的那阵寒风。

三大战役打下来,蒋介石的家底快赔光了,桂系的李宗仁瞅准了机会,逼着他下野。

蒋介石走之前,得安排后事,他不想把军权真的交出去,于是他想到了关麟征。

让关麟征当陆军总司令,一来是看重他的忠心,二来也是想用他这块“黄埔”的金字招牌,镇住军队。

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宗仁也找上了关麟征。

李宗仁开出的价码更高,他跟关麟征说,只要你过来帮我,参谋总长的位置就是你的。

参谋总长,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军界第一把交椅,比陆军总司令可实在多了。

李宗仁这招够狠,他想用关麟征这张牌,去撬动整个黄埔系,顺便把蒋介石的死忠顾祝同给挤走。

这棋下得很大。

关麟征一下子就被架在了火上烤。

答应李宗仁?

那就等于背叛了当年那个保住他一条腿的蒋介石。

不答应?

这么个一步登天的机会,可能这辈子就这一次。

史书上没写他到底是怎么回复李宗仁的,但光是他和桂系的人见了面,这件事本身,就踩了蒋介石的红线。

对于蒋介石这种疑心极重的人来说,忠诚这东西,没有中间地带。

尤其是在争夺最高权力的斗争里,你跟我的对手私下见面,不管谈了什么,在我眼里,就是背叛的开始。

所以,当关麟征被“手令丢失”和“不懂上海话”这两个荒唐的理由连着耍了两次之后,他心里又气又闷,但还没完全想明白。

直到1949年2月,他被叫到溪口,见到了已经“下野”的蒋介石,他才彻底凉了心。

在溪口那间又湿又冷的屋子里,蒋介石一脸关切地问他:“我离开南京的时候,不是交代了要发你做陆军总司令的吗?

怎么到现在还没动静?”

这话听在关麟征耳朵里,比骂他还难受。

他能说啥?

难道当面问他,那份“丢失”的手令是怎么回事吗?

他只能低着头不说话。

接着,蒋介石话锋一转,眼神也变得锐利起来:“我听说,李宗仁找过你,想让你当参谋总长?

你不要上他的当,这是他想分化我们。

我的意思,你还是当陆军总司令比较好。”

这几句话,把蒋介石的心思全亮出来了。

第一,敲打你,你的任命为什么黄了?

因为你见了不该见的人。

第二,警告你,别以为你跟李宗仁那点事我不知道,我的人盯着呢。

第三,再给你个甜枣,只要你乖乖听话,回到我这边来,总司令还是你的。

一推一拉,一打一揉,这是蒋介石玩了一辈子的手腕。

他以为自己还能像以前一样,把关麟征牢牢攥在手里。

但他没想到,这一次,关麟征心里那根叫“忠诚”的弦,已经被他亲手给扯断了。

关麟征嘴上连声称是,心里却跟结了冰一样。

他看透了,在蒋介石的棋盘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恩人,只有棋子。

一旦这颗棋子有了自己想挪动的念头,所谓的“知遇之恩”,随时都可以变成猜忌和打压。

1949年夏天,关麟征到底还是坐上了陆军总司令的位子。

但这顶帽子,来得太晚了,国民党的江山都快没了,给他这个总司令,不过是让他去收拾一个烂摊子。

又过了几个月,他制定完一份连自己都不信能实现的撤退计划后,干脆地辞了职。

跟着大部队从成都飞往台湾的飞机在香港中转时,他走下飞机,再也没有回去。

参考文献:

关麟征口述,屈凯合、刘忠转记:《关麟征自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

师永刚,张凡:《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团结出版社,2005年。

张洪涛:《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团结出版社,2012年。

本文致力于传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协商处理。

来源:垓下悲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