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英国、荷兰这些“芯片国家”突然站在了风口浪尖。而其中,尤其值得盯住的是——位于荷兰的那个芯片厂。不是一般厂。它被中方、也被美方、甚至被荷兰自己“盯上”了。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最近,英国、荷兰这些“芯片国家”突然站在了风口浪尖。
而其中,尤其值得盯住的是——位于荷兰的那个芯片厂。
不是一般厂。它被中方、也被美方、甚至被荷兰自己“盯上”了。
说白了,就是:荷兰准备抢中国企业的海外资产,却没料到中美一拍即合,中方当场腾出手,给了荷兰一记重拳。
美国把荷兰的梯子抽了 美国把荷兰的梯子抽了
事件发生在:2025年10月30日,地点在韩国釜山的中美会晤。
中美谈了近100分钟。会后,双方发布多项协议。
其中最敏感的一条是:美方暂停实施出口管制中“50%穿透性规则”,时效一年。
为什么敏感?因为荷兰之前抢夺中企海外资产,就是依据这条“50%穿透”规定。
换句话说,这一次中美协议,让荷兰的那条“抢资产逻辑”被打破了。
紧接着,10月30日当晚,中国企业 闻泰科技(即其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发布公告——
要求荷兰方面:“若要恢复出口许可,必须恢复公司完整控制权与所有权”。
这个措辞极强硬。
中方意思:你抢的那一块,必须还回来。
荷兰方面显然没想到:他们正在启动的“收购”动作,一下被中方拉回来了。
而且美方也“撤梯子”——原先支持荷兰依据的“50%穿透性规则”被暂停。
一句话:荷兰被当场挤出局了。
安世半导体并非“小厂”。在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中占据约 5% 的份额。
它在欧洲、英国、中国皆有布局。仅其中国封测产能,就约占公司整体封测产能的70%。
简单说:它是全球汽车芯片、功率器件、封测链条中的关键节点。
一旦出问题,欧洲车企、电动车供应链就可能被掐住。
荷兰早在2023年就通过法规限制中国资本在海外芯片资产中的控制能力。
荷兰政府、荷兰出口管制、以及对中国控股资产的“治理审查”不断加强。
例如:荷兰政府2024年9月宣布,部分 DUV(深紫外光刻机)设备出口需申请许可证。 Reuters+2Reuters+2
可见,荷兰一直在技术出口管制和资产控制方向步步推进。
而此次中美会晤,让局势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为何?因为美方在与中方协议中,同意暂停50%穿透性规则,这直接削弱了荷兰手中一张“法律依据”的底牌。
中方趁势回应:向荷兰“要回”实体控制权,声音毫不含糊。
可见,这场比的是:政治 + 经济 +产业链控制权。
闻泰科技发表公告 闻泰科技发表公告
产业链安全:安世在欧洲、但核心制造与封测在中国。若控制权被海外夺走,中国封测链条将受制约。资本外溢风险:如果海外关键节点被他国控制,则中国科技的外溢风险将加大。谈判筹码:中美协议中中方主动退让(如暂停穿透规则),换来了荷兰甚至欧洲对其资产控制的软化。换句话说:中方“腾出手”的动作,其实是一次战略调换——用让步赢得更大主动。
荷兰被动,不是因为技术能力差,而是结构上的弱势:
它在全球半导体链中虽有关键环节(如 ASML 光刻机),但资本体量、地缘政治能力远不如中美。它撬动中国资产,依赖于西方规则(如穿透式控制)和美国支援。此次美国选择暂停给规则改头换面,荷兰失去“梯子”。欧洲制造业的依赖链太长、太复杂,一旦中方封测或供应受到影响,荷兰及其车企立即感知压力。所以荷兰面临的是:被动出价、规则被动变化、产业链被动受制。
中美此举在国际规则层面对荷兰是一次“打脸”。它显示:小国虽在链条关键位置,也难以左右规则的大局。对欧洲其他国家是一个信号:若跟着美国搞对华控制,可能被中方以谈判筹码回击。对中国则是一次“主动回收资产话语权”的尝试,显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不仅仅是被动承受。安世半导体如若被迫出售或控制权转移,其在欧洲、英国、中国的供应体系将被打乱。车企、电动汽车供应链将面临中断风险。中国封测能力在全球中的地位获得强化:当控制权依赖中国时,中方地位从“受控方”转向“关键供应方”。荷兰 ASML 、英国半导体设备厂商等若继续配合对华管控,也将面临来自中国市场、供应链反制的风险。回顾过去,关键技术和关键节点往往在小国出现:荷兰 ASML、比利时光刻机、瑞典传感器、德国机械。但掌握规则、掌握制裁和掌握全球定价的是大国。
例如:
2014年俄罗斯克里米亚危机后,中国原油出口禁令与欧洲车企芯片短缺同时发生;2020年代初,美国对中国 Huawe i、SMIC 、ASML 构建制裁体系。此刻,荷兰正尝试从节点位置走向控制位置。但现实是——规则制定权、制裁权、出口控制权,依然牢牢掌握在中美等大国手中。荷兰这次“被打脸”,反映的正是这一结构性弱势。
荷兰是否会被迫让步?中方要求“恢复完整控制权”是否会被荷兰接受?或者荷兰会以一定补偿方式妥协?
若让步,那是规则胜利。若拒绝,可能带来供应链断裂、制裁、反制。欧洲其他国家如何回应?
荷兰被当场挤出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是否会重新评估与中国企业合作态势?还是会转向更谨慎甚至更防御的模式?中国企业海外扩张路是否改变?
这次事件表明:海外投资不仅是市场考量,更是地缘政治博弈。中国企业未来或许会更重视“控制权+规则环境”而不仅“产能+市场”。
从观察来看,中方的动作其实是 一次规则层面的胜利:
用中美的大国平台,让荷兰这类中小国家在关键产业资产控制权上“被动”。
而这一胜利,并不完全体现在谈判桌上条款,而是体现在:
谁能定规则、谁能改变游戏规则、谁能迫使别人接受新的游戏。
荷兰的“50%穿透性规则”被暂时撤回;
中方的“完整控制权”诉求被提出;
美国的态度从“严格管控”转向“暂停执行”——
这些都说明:产业链争夺的下一阶段,不再是简单技术竞争,而是规则竞争 + 架构竞争 +制度重塑。
荷兰被中美“联合牵制”是一次标志性事件。
但事情远没有结束。欧洲芯片链、汽车链、中国海外布局、美国盟友关系,这几条线都在发生深刻重构。
未来值得盯住的关键词:资产控制权、出口管制规则、供应链断裂、资本折价、国家安全审查。
荷兰这次或许只是一个“先例”。
下一轮,可能轮到英国、法国、意大利。
而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梦”也可能必须进入“规则适应期”。
所以,当你看到新闻里再有“某国某芯片厂被收购”“出口许可被暂停”“总部控股变更”这些关键词时,请不要觉得是单个事件。
这是新一轮全球产业与规则的大战。
你觉得这次中美协议真的让荷兰“失利”了吗?
中国要求“恢复完整控制权”在现实中有可能吗?
荷兰、欧洲下一步怎么办?
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这场规则战,才刚刚开始。
来源:政经学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