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有救了?中英西发明超分子药物,“90岁”痴呆小鼠重获新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21:05 1

摘要:这是一项刚刚发表的颠覆性研究成果。它可能为攻克阿尔茨海默病(AD)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不再是死磕神经元,而是“修复”大脑的“海关”。

仅仅2小时,大脑中的阿尔茨海默病“毒素”就被清除了近45%,血液中的“毒素”水平反而飙升8倍!

这是一项刚刚发表的颠覆性研究成果。它可能为攻克阿尔茨海默病(AD)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不再是死磕神经元,而是“修复”大脑的“海关”。

这项研究由中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WCHSU)、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生物工程研究所(IBEC)以及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的科研团队联手完成,由田小荷教授、朱塞佩·巴塔利亚(Giuseppe Battaglia)教授和龚启勇教授等人领导,研究成果发表在2025年10月7日《自然》旗下《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期刊上。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为了治疗AD,想尽办法要清除大脑中一种叫“Aβ”(淀粉样蛋白)的垃圾。但这些垃圾为什么会堆积如山?AD患者的大脑,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秘密可能不在大脑“内部”,而在大脑的“城墙”——血脑屏障(BBB)。

我们的血脑屏障上有一个关键的“清道夫”,名叫LRP1受体。它本该像个辛勤的搬运工,把大脑里的Aβ垃圾抓取出来,扔进血液中运走。

但在AD患者的大脑中,这个“清道夫”罢工了。更可怕的是,它不但罢工,还会“自毁”。

为什么?原来,LRP1搬运垃圾有两条路:一条是“高效快车道”(PACSIN2途径),Aβ被快速运走,LRP1毫发无损地返回岗位;另一条是“死亡陷阱”(Rab5途径),Aβ和LRP1一旦掉进去,就会被一起拖入“焚化炉”(溶酶体)销毁。

AD的悲剧就在于:Aβ垃圾越多,LRP1这个清道夫就越容易被拖入溶酶体,导致清道夫越来越少,垃圾越堆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怎么打破这个死局?如果能让LRP1只走PACSIN2,不走Rab5,是不是就行了?

这就是中外科学家团队的技术创新。他们设计了一种纳米级的“超分子药物”(A40-POs)。这玩意儿不是用来装药的,它本身就是药!

它的核心机密是“中等亲和力”。科学家们发现,和LRP1结合得太紧(高亲和力),就容易掉进“死亡陷阱”;结合得太松,又激活不了运输。

必须是“中等亲和力”,就像一个懂得分寸的“僚机”,既能激活LRP1开工,又不在关键时刻“粘人”,让LRP1能顺利走完“快车道”并安全返回。

实验效果堪称震撼。当他们给患有AD的小鼠注射了这种纳米药物后,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发生了:2小时内,大脑Aβ清除近45%,血液Aβ飙升8倍——这是Aβ被“搬出”大脑的铁证!

更惊人的是长期效果。研究人员对12月龄(相当于人类60岁)的AD小鼠进行治疗,并持续观察了6个月。

6个月后,这些小鼠已经18月龄(相当于人类90岁高龄),但它们在水迷宫测试中的表现,竟然和健康的年轻小鼠一样好!它们……重获新生了。

这项研究的真正突破在于,它不再把血脑屏障视为“障碍”,而是将其视为“盟友”和“治疗靶点”。它通过“修复”屏障的清除功能,从根本上逆转了疾病的进程。虽然这还只是小鼠实验,但它展示了一种“重编程”病理通路的全新思路。

攻克阿尔茨海默病,也许我们不需要强行“破城”,而是需要一把“钥匙”,去唤醒那些沉睡的“守城人”。

【阅读须知】

仅为科普:本文仅对单一前沿科研成果进行解读和科普,与医疗诊断无关。

原文为准:作者可能理解有限,准确信息请参考原始论文。

动物实验:研究成果源于小鼠实验,不等于对人体有效,远未进入临床应用。

遵从医嘱: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切勿自行决策。

理性期待:科学进步需要时间,请保持客观和耐心。

参考文献:

Chen, J., Xiang, P., Duro-Castano, A. et al. Rapid amyloid-β clearance and cognitive recovery through multivalent modulation of blood-brain barrier transport.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10, 331 (2025).

来源:徐德文科学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