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10年的火星“绿洲七号”聚居地,星际科普大奖颁奖典礼在环形生态大厅举行。我——127岁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卫健委互联网科普医学协会会员——怀疑探索者,在第九代生物基因工程的滋养下,面容仍停留在40多岁的盛年,身着轻便的深空礼服,接过了刻有“人类文明科普
2110年的火星“绿洲七号”聚居地,星际科普大奖颁奖典礼在环形生态大厅举行。我——127岁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卫健委互联网科普医学协会会员——怀疑探索者,在第九代生物基因工程的滋养下,面容仍停留在40多岁的盛年,身着轻便的深空礼服,接过了刻有“人类文明科普先驱”字样的水晶奖杯。台下掌声雷动,坐满了来自地球、火星、月球基地的顶尖科学家,他们中不少人是我当年科普文章的读者,如今已是推动转基因技术走向深空的核心力量。
颁奖礼后的座谈会上,全息投影映照着地球当年的旧影像——21世纪初的街头,我举着转基因科普手册被反对者围堵,网络上“伪科学家”“西方走狗”的谩骂声犹在耳畔;超市里,转基因食品被贴上“有害”标签,绿色和平组织的抗议海报随处可见。看着这些画面,我不禁感慨:“当年为了普及转基因常识,我们这些科普人真是‘腹背受敌’。一边要拆解‘转基因致癌’‘基因污染’的谣言,一边要面对不明真相者的人身攻击,有人说我们是‘拿了企业好处’,有人甚至上门威胁,说我们‘害子孙后代’。”
火星种植工程总负责人周明院士,当年正是受我文章启发投身转基因研究,他深有感触地接过话头:“您当年写的《转基因:科学与偏见的博弈》,我至今珍藏着。那时候我还是个大学生,被谣言吓得不敢吃转基因大豆油,是您的文章用数据和实验说话,让我看清了真相。记得您在文章里说‘科学的进步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有人站出来驱散迷雾’,这句话支撑着我走过了无数质疑的日子。”
“何止是质疑!”生态学家陈玥博士补充道,“我祖父就是当年坚定的反转基因者,总说‘天然的才最好’,直到2050年,他吃了第七代转基因抗敏水果,多年的过敏症居然缓解了,才彻底改变观念。当年那些反对者,就像苍蝇一样到处叫嚷,拿着被歪曲的研究报告到处散播恐慌,可他们根本拿不出任何实证,只会重复陈词滥调。”
我轻轻晃动着杯中的火星泉水,眼神坚定:“但我们始终相信,科学终将战胜偏见。我们跑遍全国的农田,记录转基因作物的产量与安全性;我们做了上百场科普讲座,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基因编辑原理;我们联合科学家发布辟谣声明,一次次粉碎谣言。最难的时候,我甚至想过放弃,但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理性看待转基因,看到政策逐步完善、标准越来越严,就知道我们的坚持是值得的。”
周明院士指着窗外一望无际的火星种植舱:“您看,现在第九代转基因作物不仅撑起了火星的生态闭环,还能净化大气、循环水资源,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当年那些反对者,有的随着认知提升改变了想法,有的抱着陈旧观念走进了历史,而绿色和平组织,早就成了星际网络上的笑柄,靠着兜售‘地球怀旧食品’苟延残喘,他们的谎言,早就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我望着全息投影中当年自己在街头科普的身影,又看了看眼前这片由转基因技术孕育的火星绿洲,心中满是欣慰:“从地球到火星,从第一代到第九代,转基因技术用近百年的实践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我们当年遭遇的谩骂与质疑,不过是文明进步路上的小小插曲。现在,孩子们在火星上吃着转基因作物长大,他们知道这些技术是生存的基石;全球99.5%的人接纳了转基因,这就是对我们当年付出的最好回报。”
座谈会的最后,我们共同举杯,敬科学,敬坚持,敬那些冲破偏见的勇气。2110年的火星,第九代转基因作物郁郁葱葱,而我们这些跨越世纪的见证者,终于在星河之下,见证了科学战胜愚昧的终极胜利——那些曾经嗡嗡作响的反对声,早已被地外文明的蓬勃生机,彻底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来源:怀疑探索者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