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刷到王伯昭在卤肉店剁肉的照片,第一反应竟然是“他切肉的样子比演小白龙还认真”。
我刷到王伯昭在卤肉店剁肉的照片,第一反应竟然是“他切肉的样子比演小白龙还认真”。
谁能想到当年那个仙气十足的龙王三太子,如今袖口一撸就能用切墩的架势把半只酱肘子拆成均匀十五块——动作快得我都能闻见屏幕上飘出的卤汁味。
咱们就聊聊这事儿到底值不值得唏嘘。
先说结论:别急着给他贴“过气”“落魄”这些廉价标签,人家现在的账比我卡里的数字好看多了。
三家分店,2023年流水几百万,我算了笔账,比我码字一年挣的多六倍不止,而且再也不用凌晨四点被导演喊去泡水戏,光这一点就已经赢过很多咬牙死撑在横店熬日戏的兄弟。
有人把卤肉店当成“跌落凡间”的象征,其实真正跌落过的是他当年在片场。
一棍子抽断肋骨的疼,是半夜翻身都会被疼醒的疼。
那份验伤报告现在还在裁判文书网上躺着,白纸黑字写着“左侧第八、九肋骨骨折”。
当时他才四十七岁,医生那句“再错位一点就可能刺穿肺叶”到现在都是他酒桌上的玩笑——“算我命硬,肺叶不给我添乱”。
听他把这事儿当笑话讲,你就知道有些坎早被他亲手剁碎拌进老抽里炖烂了。
说回行业。
现在剧组买保险跟领盒饭一样自然,可二十年前谁跟你谈赔偿?
那年月港圈北上自带光环,导演一句“真打才逼真”就能把内地演员噎回去。
我哥们2005年在香港导演的剧组跑龙套,一场巴掌戏NG七次,脸肿得说不出台词,收工后副导只递过来一袋冰块:“热敷明天继续拍。
”没人敢吱声,怕丢饭碗。
直到王伯昭把事儿闹上法庭,圈里才第一次有人拍桌子:演员不是道具。
更有趣的是,这场官司成了行业的隐性KPI。
我去年跟组,动作指导天天把“安全协议”挂嘴边,像老太太念经。
有天拍火场戏,替身演员鞋带松了,他直接叫停全组:“鞋带万一被火星溅到烧断了摔骨折,我得写三页事故报告。
”放在2004年,这行字根本没人当回事。
至于他本人,倒没把恩怨带进余生。
去年金像奖后台,有人拍到他和当年剧组制片人碰杯,照片里俩人眼角纹路快笑成一朵菊花。
有人说这叫“格局”,我倒觉得他是懒得带刺过下半辈子。
毕竟店里有新研发的辣味鸭胗要试味,哪有空跟陈年旧事较劲。
现在他拍戏纯属找乐子。
《大唐狄公案》的客串角色只有六句半台词,他硬是翻出三本唐史做笔记,副导哭笑不得:“王老师,您这片酬还不够油钱。
”他挠挠头:“我乐意。
”你看,当谋生不再靠这个,热爱才能原模原样地回到骨子里,跟年轻时第一次看见摄影机那种心跳一个频率。
所以别再说他“从龙王到卤味师傅是悲剧”。
我反倒觉得这是大多数普通人够得上的圆满——被命运抡过一棍子的人,最后把棍子劈成柴火,煮了自己想吃的味儿。
下一次你要路过他的店,别拍照蹭流量,点一份酱香牛腱,听他叨叨“唐朝老饕也爱吃冷切”,那比任何热搜都来得真切。
来源:诗意海燕V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