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药监局、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10月30日联合发出通知,经国务院同意,将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也就是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自2025年11月10日起,组织各地为2011年11月10日以后出生的满13
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药监局、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10月30日联合发出通知,经国务院同意,将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也就是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自2025年11月10日起,组织各地为2011年11月10日以后出生的满13周岁女孩免费接种2剂次双价HPV疫苗(间隔6个月)。当前,我国上市的双价HPV疫苗已使用多年,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验证,产能可满足需求,且具备成本效益,提出为目标人群免费接种2剂次双价HPV疫苗。
宫颈癌是我国女性第二大高发恶性肿瘤,每年新增病例约 15 万例,死亡近 6 万例。HPV 疫苗作为唯一能预防癌症的疫苗,通过阻断高危型 HPV 感染,可预防 70% 以上的宫颈癌发生。此次政策覆盖 2011 年 11 月 10 日后出生的满 13 周岁女孩,预计每年可惠及超 1000 万女性,从源头上遏制宫颈癌的流行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 2030 年实现 “90-70-90” 目标(90% 女孩 15 岁前接种 HPV 疫苗、70% 女性 35 岁前接受筛查、90% 患者规范治疗)。我国此次政策将接种率目标直接锚定在 90% 以上,不仅为国内宫颈癌消除奠定基础,也为全球提供了人口大国的防控范本。
下面我来为大家解读一下疫苗行业。
疫苗的定义与本质特征
疫苗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一种含有免疫原性物质的异源性药学产品,其作用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主动和保护性宿主免疫,从而预防传染性疾病。疫苗主要作用是在于激活免疫系统,促使其产生能够持续存在的记忆细胞,以便在遭受第二次感染时,能够立即通过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从而有效的预防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发挥其保护作用。
疫苗的核心作用机制
疫苗的核心作用可概括为"主动免疫诱导"与"免疫记忆构建"两大维度。在无疫苗保护的情况下,人体首次感染病原体后,免疫系统需经历数天的识别与激活过程,在此期间病原体可能大量繁殖并引发疾病;而接种疫苗后,机体在无致病风险的前提下接触抗原,免疫系统会提前启动应答程序,不仅能产生即时的保护性免疫产物(如抗体),更关键的是形成长寿的免疫记忆细胞(包括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当机体再次遭遇同源病原体时,记忆细胞可在数小时内被快速激活,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并产生大量抗体,在病原体形成感染灶前将其清除,从而避免疾病发生或显著减轻症状。这种"未雨绸缪"的防御模式,使疫苗成为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一)减毒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是通过物理、化学或基因编辑手段,将病原体的毒力显著降低但保留其完整感染性和免疫原性制备而成。其核心优势在于模拟自然感染过程,能同时激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效果持久,通常只需1剂或2剂即可实现长期保护。典型代表包括卡介苗(预防结核病)、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等。但该类疫苗存在一定局限性,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种后可能存在毒力回复风险,需严格把控接种禁忌。
灭活疫苗是采用甲醛等化学试剂将病原体完全灭活,使其失去感染性但保留抗原结构制备而成。由于病原体已完全失活,该类疫苗安全性较高,无毒力回复风险,适用于所有人群(包括免疫功能低下者)。但其免疫原性相对较弱,通常需要多剂次接种以建立有效免疫保护,且主要诱导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应答较弱。常见实例有甲型肝炎灭活疫苗、流感灭活疫苗、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等。
亚单位疫苗仅提取病原体中具有免疫原性的特定成分(如蛋白质、多糖、多肽等)制备,不包含病原体的完整结构,因此安全性极高,无感染风险。根据抗原类型不同,可进一步分为蛋白亚单位疫苗(如乙肝表面抗原疫苗、HPV疫苗)和多糖疫苗(如肺炎球菌多糖疫苗、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部分多糖疫苗因对婴幼儿免疫原性较差,会与载体蛋白结合形成结合疫苗(如肺炎球菌结合疫苗),以增强免疫应答效果。该类疫苗需通过佐剂增强免疫原性,且多需多剂次接种。
基因工程疫苗是借助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新型疫苗,包括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mRNA疫苗、DNA疫苗)等。重组蛋白疫苗通过工程菌(如大肠杆菌、酵母)表达病原体抗原蛋白后纯化制备,HPV疫苗、带状疱疹重组蛋白疫苗均属此类;病毒载体疫苗以减毒的腺病毒等为载体,携带病原体抗原基因进入人体后表达抗原,如新型冠状病毒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则直接将编码抗原的mRNA或DNA导入人体,利用人体细胞自身表达抗原,具有研发周期短、生产便捷的优势,新冠mRNA疫苗是其典型应用。基因工程疫苗兼具安全性与高效性,是当前疫苗研发的主流方向。
联合疫苗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的抗原成分整合于同一制剂中,可同时预防多种疾病,核心优势在于减少接种次数、提高接种依从性。其制备需解决不同抗原间的干扰问题,技术难度较高。常见品种包括百白破联合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腮风联合疫苗(预防麻疹、腮腺炎、风疹)、五联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等。
数据来源:行行查 | 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疫苗在传染病防控中的核心价值
疫苗在传染病防控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的感染预防,更延伸至群体健康、公共卫生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维度,是全球公认的性价比最高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一)构建群体免疫屏障,阻断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流行需要满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条件,疫苗通过降低人群易感性,构建群体免疫屏障,从根本上阻断传染病的流行链条。群体免疫是指当人群中足够比例(阈值因病原体而异,如麻疹为95%、脊髓灰质炎为80%-85%)的个体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后,即使存在传染源,也无法在人群中持续传播,从而保护未接种疫苗的易感人群(如婴幼儿、过敏体质者)。人类历史上首个被根除的传染病——天花,正是通过全球范围内的牛痘接种实现群体免疫后根除的;目前全球范围内脊髓灰质炎的近乎消除、麻疹发病率的大幅下降,也均得益于疫苗接种构建的群体免疫屏障。
对于部分无法通过疫苗完全阻断感染的传染病(如流感、新冠病毒感染),疫苗仍能通过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显著降低感染者的重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以流感疫苗为例,研究显示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可使成人流感相关重症风险降低30%-40%,老年人重症风险降低50%以上;新冠疫苗接种后,重症发生率可降低70%-90%,有效减少了医疗资源的占用。此外,疫苗通过预防感染和重症,还能显著降低传染病导致的致残率(如脊髓灰质炎导致的瘫痪、麻疹导致的失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疾病负担。
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中,疫苗的研发与应用是快速控制疫情的关键手段。传统疫苗研发周期通常需要5-10年,但在新冠疫情期间,基于mRNA、病毒载体等新型技术路线的疫苗研发周期缩短至1年以内,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撑。疫苗的快速研发与接种,不仅能在短期内降低疫情传播速度,更能为公共卫生系统争取时间,完善防控策略、储备医疗资源。同时,疫苗研发技术的进步(如核酸疫苗平台化技术),使人类能够快速响应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传染病,提升全球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疫苗接种具有显著的成本效益优势,据世界卫生组织测算,每投入1美元用于疫苗接种,可获得16美元的健康收益和经济回报。从直接效益来看,疫苗可减少传染病治疗相关的医疗费用支出;从间接效益来看,可降低因病缺勤、因病致贫的发生率,提高劳动力质量,促进经济发展。以我国乙肝防控为例,自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以来,全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9.67%降至2020年的0.32%,避免了数千万乙肝病毒感染者和数百万肝癌、肝硬化患者的出现,仅医疗费用节约就超过千亿元,同时减少了乙肝相关的就业歧视和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免费接种实施时间与覆盖范围
根据七部门联合通知要求,HPV疫苗免费接种政策自2025年11月10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此次政策覆盖范围为全国所有行政区域,包括城市与农村地区、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政策实施采用"国家统筹、地方落实"的机制,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同保障疫苗采购、储存运输及接种服务等相关费用,确保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群体的适龄女孩均能平等享受接种服务,有效缩小群体间接种率差异,促进健康公平。从供应保障来看,我国现有两家企业具备双价HPV疫苗规模化生产能力,总年产能达5500万剂,且均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认证,完全可满足全国范围内的接种需求,同时企业已完成相应库存储备,保障政策落地后的供应稳定性。
目标接种人群界定
本次免费接种政策明确目标人群为2011年11月10日以后出生的满13周岁女孩。这一人群界定是基于流行病学、免疫学及成本效益分析的最优选择:从感染风险角度,HPV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13周岁通常处于青春期早期,尚未进入性行为活跃期,此时接种可在感染风险显著升高前建立有效免疫屏障,最大限度发挥疫苗保护作用;从免疫效果来看,研究数据显示9—14岁女孩接种HPV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水平是15岁以上人群的2倍以上,且保护效果可持续至少10年,13周岁作为该年龄段的中间节点,既能保证免疫应答效率,又便于学校与疾控部门组织集中接种;从实践经验来看,该年龄段界定与国际通行的11—14岁接种黄金期相契合,同时国内多个省份此前开展的初中适龄女孩免费接种试点已覆盖千万人群,验证了该人群界定的可操作性。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目标人群为未成年人,接种时需由父亲、母亲或其他法定监护人陪同,并完成健康状况申报等流程。
免费接种剂次与间隔要求
政策规定目标人群需完成2剂次双价HPV疫苗接种,首剂与第二剂的间隔时间为6个月,且间隔期最长不宜超过1年。这一剂次方案是基于疫苗免疫原性研究结果制定:双价HPV疫苗采用"0—6月"接种程序时,可诱导机体产生持续稳定的保护性抗体,完成2剂次接种后,疫苗对HPV16、18型相关感染的保护效力可达90%以上。若因特殊情况(如急性疾病、疫情防控等)导致间隔超过6个月,需在1年内完成第二剂接种,以避免免疫效果下降;若间隔超过1年,建议重新评估免疫状态后,由专业医师制定补种方案。此外,对于既往已自费接种1剂次双价HPV疫苗的适龄女孩,可凭接种记录在指定接种点免费完成第二剂接种,确保接种程序的连续性。
HPV病毒的分类与传播途径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类无包膜的双链DNA病毒,目前已发现200余种亚型,根据致癌潜力可分为高危型与低危型两类。高危型HPV主要包括16、18、31、33、45、52、58等亚型,与恶性肿瘤发生密切相关;低危型HPV以6、11亚型为代表,主要引起良性增生性病变。HPV病毒的传播途径具有多样性,其中性接触传播是最主要途径,研究显示超过90%的HPV感染通过无保护性行为传播,且感染风险与性伴侣数量、性行为开始年龄呈正相关。此外,HPV还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皮肤黏膜直接接触病变部位)、间接接触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衣物、卫生用品)及母婴传播(分娩过程中新生儿经产道接触感染),但后三种传播途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性接触传播。
HP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危害
HPV感染具有极高的人群普遍性,全球范围内普通女性的HPV感染率约为15%—20%,在性活跃人群中感染率可高达40%以上。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5—35岁女性是HPV感染的高峰人群,高危型HPV感染率约为18.9%,其中HPV16、18型感染占比达50%以上。HPV感染的危害具有明显的亚型差异性:低危型HPV感染主要引起生殖器疣(如尖锐湿疣),虽不致癌,但会导致生殖系统不适、心理压力及家庭矛盾,治疗后复发率较高;高危型HPV的危害则体现在其致癌性,长期持续感染可导致细胞异常增殖,最终发展为恶性肿瘤,除宫颈癌外,还与肛门癌、外阴癌、阴道癌、阴茎癌及口咽癌等多种癌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HPV感染具有"无症状性"特点,约80%的感染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易被忽视,从而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一)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的必要条件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核心致病因素,99.7%的宫颈癌组织中可检测到高危型HPV的DNA片段,其中HPV16、18亚型的感染占比超过70%,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亚型。需要明确的是,高危型HPV感染并非宫颈癌发生的唯一条件,而是必要条件——即所有宫颈癌患者均存在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但并非所有高危型HPV感染者都会发展为宫颈癌。这一差异与感染持续时间、病毒载量、宿主免疫状态及协同危险因素(如吸烟、多产、长期服用避孕药等)密切相关。研究显示,约80%的HPV感染可在1—2年内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仅5%—10%的感染会发展为持续感染,而持续感染超过10年的女性,宫颈癌发生风险将显著升高。
(二)高危型HPV的致癌分子机制
高危型HPV的致癌机制主要通过其编码的E6、E7癌基因实现。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内的抑癌基因(如p53、Rb基因)可调控细胞周期,防止细胞异常增殖。当高危型HPV感染宫颈上皮细胞后,病毒DNA会整合到人体细胞基因组中,导致E6、E7基因持续表达,产生E6、E7癌蛋白。E6癌蛋白可与p53抑癌蛋白结合,使其泛素化降解,失去对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E7癌蛋白则与Rb抑癌蛋白结合,释放转录因子E2F,促进细胞过度增殖。两者协同作用导致宫颈上皮细胞突破生长调控限制,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逐步进展为CINⅡ级、CINⅢ级,最终发展为浸润性宫颈癌,这一过程通常需要10—15年,为宫颈癌的防控提供了充足的干预窗口期。
HPV疫苗作用机制
HPV是主要由基因组DNA及其外壳蛋白构成。其中主要的外壳蛋白由 L1和 L2构成,L1也是构建预防型HPV疫苗主要蛋白,L1可形成五聚体,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72个五聚体自组装成类病毒颗粒,即病毒样颗粒(VLP)。VLP在形态、结构、立体对称性、构象表位等方面均与天然病毒相似但无致病性,能通过模拟天然病毒有效激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保护,抵御天然病毒入侵。基于VLP生产的疫苗因其高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最早在乙肝疫苗中使用,2011年万泰生物获批的戊肝疫苗也是基于VLP生产的疫苗。目前上市的HPV疫苗主要为各亚型VLP混合而成。使VLP能稳定表达、正确折叠、高密度发酵提纯及体外再组装是疫苗有效性的关键。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查询行行查。
#疫苗##HPV疫苗#
来源:行行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