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未来10年(2026-2035年)发展方向规划方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19:41 1

摘要:洛阳作为黄河流域重要城市、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承载着华夏文明传承的历史使命,肩负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责任。“十四五”期间,洛阳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文旅融合、生态治理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六年领跑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划背景

洛阳作为黄河流域重要城市、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承载着华夏文明传承的历史使命,肩负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责任。“十四五”期间,洛阳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文旅融合、生态治理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六年领跑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至58.9%,黄河湿地生态修复成效显著,文旅融合产业形成千亿级集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全球产业变革、区域竞争加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亟需编制未来10年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凝聚发展合力,推动洛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

2.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等国家及省级战略文件;

3. 《洛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洛阳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4-2035)》等地方规划文件;

4. 洛阳市“十四五”规划实施成效及各类专项工作要点。

(三)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涵盖洛阳市全域,重点聚焦主城区350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包括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区、洛龙区和伊滨区),统筹推进市域城乡协调发展及与周边区域的协同联动。

(四)规划期限

2026年-2035年,其中2026年-2030年为近期目标期,2031年-2035年为远期目标期。

二、总体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战略定位

立足洛阳历史文化底蕴、产业基础和生态优势,未来10年将全力打造“四区一极一高地”:

1.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2.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

3. 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4. 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

5. 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增长极;

6. 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二)发展目标

1. 近期目标(2026-2030年)

-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以上,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突破5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至65%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定在3.8%以上。

- 生态建设:黄河干流洛阳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湿地保护率提升至75%,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城乡绿化覆盖率达到45%。

- 文旅融合:建成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框架体系,年旅游接待量突破2亿人次,文旅产业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

- 城乡建设:完成主城区188个小区3.7万户城中村改造任务,构建“两轴、四带、四区、七片”城市更新空间格局,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实现全覆盖。

- 民生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

2. 远期目标(2031-2035年)

- 经济实力:地区生产总值较2030年实现翻番,形成2-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成为中原城市群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 生态质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成效显著,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惠民”的生态目标,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洛阳。

- 文化影响力:成为全球华夏文明寻根探源核心地,“东方博物馆之都”品牌影响力全球知名,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 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全面融合发展,建成现代化都市圈,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 民生福祉:城乡居民生活品质达到中等发达城市水平,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充分保障,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三、核心发展领域规划

(一)生态优先: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典范

1. 黄河流域系统治理

深入实施《洛阳市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大提 升治水兴水行动方案》,围绕“四个确保”和“一个传承”总体要求,推进黄河干流及伊洛河、瀍河、涧河等支流综合治理。持续开展“清四乱”专项行动,加强小浪底水库、西霞院水库及滩区河道生态保护,实施黄河吉利段湿地生态修复二期工程,扩大水域面积,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到2035年,实现黄河岸线生态化改造全覆盖,建成集生态保护、防洪安澜、文化传承于一体的黄河生态廊道。

2. 生态保护体系建设

高标准推进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伊洛河国家生态公园建设,申建3个省级湿地公园,构建“一河两翼、四水环绕”的生态保护格局。加强南部山区生态保护与修复,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绿色产业。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协同治理,实施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改造,推广清洁能源应用,到203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

3. 绿色发展模式构建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集群。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构建低碳城市交通体系,加快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达到30%以上。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二)文化铸魂:推动华夏文明创造性转化

1. 历史文化资源系统保护

构建以恢复性保护、预防性保护、抢救性保护为基础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重点加强二里头夏都遗址、隋唐洛阳城、龙门石窟等大遗址保护利用。推进金元古城改造、新天津桥等核心区项目建设,实施白马寺博物馆、关圣坊等重点片区提升工程,确保历史文脉延续。到2030年,建成一批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区,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全覆盖。

2. “东方博物馆之都”提质升级

整合散存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博物馆打造为文化传承创新的前沿阵地。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开展线上直播、虚拟展览等创新展示形式,增强文化传播力。到2035年,全市博物馆数量达到200家以上,形成涵盖历史、艺术、科技等多领域的博物馆体系,成为全球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标杆。

3. 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为核心,打造“中华文明溯源之旅”“大河风光体验之旅”“治黄水利水工研学之旅”等特色旅游品牌。推进隋唐洛阳城“四点一区”、洛邑古城沉浸式体验区、龙门古街二期等项目建设,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加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举办国际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提升洛阳文化国际影响力。到2035年,建成世界级文化旅游名城。

(三)产业强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 先进制造业提质升级

深入实施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推动宁德时代洛阳基地三期、四期建成投产,加快百万吨乙烯项目建设,打造千亿级新能源及石化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现代农机装备、光电元器件、绿色建材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支持中钢洛耐、河南科技大学等企业和高校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伊滨科技城建设,聚焦科技、产业、创新平台等要素,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支持龙门实验室、河南科技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开展科研创新,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培育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建设洛阳大数据科技产业园,吸引超1000家企业进驻,年营收突破300亿元。到2035年,建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

3. 现代服务业优化升级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产业。加快城市文化客厅、城市阳台等项目建设,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一批本土电商龙头企业。到203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形成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现代服务体系。

(四)城乡融合: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都市

1. 城市更新提质增效

按照“留改拆”并举、“微改造”为主的原则,实施8大城市更新行动和17项重点工程。重点推进涧西工业遗产历史文化片区、老城—瀍河文商旅融合更新发展区等四大战略型空间更新,划定50个城市更新单元,打造一批体现洛阳特色的城市更新项目。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2.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呼南高铁焦洛平段建成通车,实施洛阳北郊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建成济新沁伊高速。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推进火车站金谷园片区改造提升,提升城市交通通行能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到2035年,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

3. 乡村全面振兴推进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集中连片推进乡村振兴,建设58个集中连片示范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744.4万亩。培育壮大绿色杂粮、牛羊、中药材、食用菌、林果等五大产业链,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叫响“伏牛山居”“黄河人家”等高端民宿品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农户财产性收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86%以上。

(五)民生改善: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1. 教育事业优质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支持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到2030年,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2. 医疗卫生服务升级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引进和培育优质医疗资源,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3.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到2035年,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群众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洛阳市未来10年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统筹协调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区、各部门,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二)政策保障

制定出台支持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等领域的专项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规划实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

(三)人才保障

实施“河洛英才计划”,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为洛阳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四)监督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客观评价规划实施成效。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优化规划实施策略,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五、结语

未来10年,是洛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本规划立足洛阳发展实际,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明确了洛阳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全市上下要坚定信心、凝心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奋力推进规划实施,努力把洛阳建设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标杆、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引领者,谱写新时代洛阳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天水一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