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晚年为何凄惨度日?主要原因是不在位了又不甘放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9:10 1

摘要:你敢相信吗?那个一手开创开元盛世,让大唐成为世界中心的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竟然活得连普通百姓都不如!曾经的他,是万人敬仰的天子,是诗仙李白笔下“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盛世君主,是让四方来朝、八方臣服的大唐掌舵人。可谁能料到,安史之乱后,他被迫退位,从权力巅峰跌落,最

你敢相信吗?那个一手开创开元盛世,让大唐成为世界中心的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竟然活得连普通百姓都不如!曾经的他,是万人敬仰的天子,是诗仙李白笔下“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盛世君主,是让四方来朝、八方臣服的大唐掌舵人。可谁能料到,安史之乱后,他被迫退位,从权力巅峰跌落,最后被儿子软禁在冷宫中,身边亲信被流放,自由被剥夺,郁郁而终。更让人唏嘘的是,他的死和儿子唐肃宗的驾崩仅隔十三天,死因成谜,至今仍让人猜疑不断。

唐玄宗的晚年为何会落得这般凄惨境地?是儿子唐肃宗不孝?还是有奸人挑拨离间?其实都不是!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唐玄宗自己——他一辈子嗜权如命,就算退位当了太上皇,也始终不甘放权,私下小动作不断,触碰了帝王最敏感的禁忌。帝王之家本就无亲情,权力面前,父子情分不堪一击。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唐玄宗晚年的悲惨遭遇,看看这位曾经的盛世明君,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深渊的。

1、长安重逢:父慈子孝的戏码,藏着权力交锋的暗涌

天宝十五载,也就是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的叛军攻破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等亲信,连夜逃出长安,一路向西逃亡。走到马嵬坡时,随行的禁军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杨国忠,还逼着唐玄宗赐死了他最宠爱的杨贵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嵬坡之变,也是唐玄宗人生的转折点。

失去了爱妃,也失去了对军队的掌控,唐玄宗一路狼狈逃亡,最后跑到了蜀地成都。而就在他逃亡的路上,他的儿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称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对于这个儿子的“先斩后奏”,唐玄宗心里肯定是五味杂陈。想当年,他自己也是通过唐隆政变、先天政变,一步步铲除对手,才登上皇位的,如今儿子竟然学着他的样子,趁乱夺权,这让他既无奈又不甘心。但当时叛军势大,大唐江山危在旦夕,唐玄宗已经无力回天,只能被迫承认了唐肃宗的皇位,还派人送去了传国玉玺。

经过一年多的鏖战,唐军终于在至德二载十月收复了长安。长安是大唐的都城,收复长安不仅意味着平叛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更意味着唐肃宗的皇位终于名正言顺了。唐肃宗高兴之余,立马派人前往成都,迎接太上皇唐玄宗回京。他心里很清楚,唐玄宗虽然退位了,但当了四十年天子,威望还在,人脉还在,必须把他接回长安,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才放心。

唐玄宗接到消息后,心里也是百感交集。一方面,他想念长安的繁华,想念兴庆宫的梨园,想念曾经属于自己的一切;另一方面,他也知道,回到长安就意味着要受制于儿子,曾经的权力再也回不来了。但他毕竟是大唐的太上皇,总不能一直躲在蜀地,最终还是决定回京。

这一年十二月,唐玄宗的车驾终于抵达长安城外的咸阳望贤宫。唐肃宗早就带着文武百官在那里等候了,这是马嵬坡之变后,父子俩的第一次重逢。这场重逢,被史书描绘得“父慈子孝”,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背后全是权力的交锋和虚伪的表演。

只见唐肃宗看到唐玄宗的车驾后,立马快步跑上前去,跪在地上,给唐玄宗行大礼。然后,他当着文武百官和百姓的面,脱下了自己的龙袍,换上了大臣们穿的紫袍,恭恭敬敬地对唐玄宗说:“父皇,儿臣之所以能收复长安,全靠父皇的庇佑和将士们的奋勇杀敌。如今长安光复,儿臣恳请父皇回京主持大局,儿臣愿意回到东宫,继续做您的太子。”

唐肃宗这一手玩得相当高明。他脱下龙袍,就是向所有人表明,自己的皇位是父皇给的,只要父皇愿意,随时可以收回。这既是对唐玄宗的尊重,也是一种试探。唐玄宗经历了马嵬坡之变,早就没了当年的锐气,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只能顺着儿子的话往下说。

唐玄宗赶紧走下车驾,扶起唐肃宗,眼里含着泪水说:“儿啊,你能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收复长安,保住大唐的江山,这是你的功劳,也是上天保佑大唐。如今你已经是万民敬仰的天子,怎么能再回东宫呢?”说着,他从侍从手里拿过一件龙袍,亲自为唐肃宗披上,还亲手为他系好玉带。

唐肃宗假意推辞了一番,最后“勉为其难”地穿上了龙袍。然后,他又坚持要为唐玄宗牵马执鞭,送他进城。唐玄宗当然不会同意,毕竟这不符合君臣之礼,他再三推辞,最后两人各自骑马,一前一后向长安进发。

一路上,百姓们夹道欢迎,看到唐玄宗的车驾,纷纷跪拜,山呼万岁。唐玄宗看到这一幕,心里一阵恍惚,仿佛又回到了开元盛世,那个万民敬仰、意气风发的年代。他忍不住掀开帘子,向百姓挥手致意,甚至还让人拿出酒食,赏赐给跪拜的百姓。

这场父子重逢的戏码,演得可谓是天衣无缝,既给足了唐玄宗面子,也巩固了唐肃宗的地位。回到长安后,唐肃宗为唐玄宗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然后把他安置在了兴庆宫。

兴庆宫可不是普通的宫殿,这里曾经是唐玄宗当亲王时的府邸,后来他登基后又进行了扩建,成为了他最喜爱的宫殿之一。这里有他熟悉的园林景致,有他曾经流连忘返的梨园,还有他的妹妹玉真公主的住处。唐肃宗不仅给唐玄宗安排了豪华的住处,还让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陈玄礼、高力士等人继续留在他身边服侍,甚至把曾经的梨园弟子也都召集回来,让他们陪着唐玄宗娱乐。

更重要的是,唐肃宗并没有限制唐玄宗的自由,他可以随意在兴庆宫游玩,甚至可以出宫散心。可以说,此时的唐玄宗,除了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之外,物质待遇和生活自由都和以前没什么区别。唐肃宗的意思很明显:只要你安安心心当个太上皇,不插手朝政,不觊觎权力,我就给你最高规格的待遇,让你安享晚年。

可唐肃宗还是太天真了,他忘了,唐玄宗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一辈子都在追逐权力,为了权力,他可以发动政变,铲除韦后和太平公主;为了权力,他可以废掉太子李瑛,甚至赐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了权力,他可以独揽朝政四十年,把大唐的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样一个嗜权如命的人,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放弃权力,安安稳稳地当个太上皇呢?

2、兴庆宫的“小动作”:唐玄宗为何敢触碰儿子的底线?

住进兴庆宫的唐玄宗,一开始确实过了一段安稳日子。每天看看风景,听听戏曲,和玉真公主聊聊天,和高力士、陈玄礼回忆回忆当年的开元盛世,日子倒也惬意。可时间一长,他就耐不住寂寞了,曾经的权力欲又开始蠢蠢欲动。

他开始频繁地在兴庆宫的长庆楼登高远望。长庆楼位于兴庆宫的西南角,地势很高,站在楼上,可以看到外面的街道和来往的百姓。每当百姓们看到楼上的唐玄宗,都会纷纷跪拜,山呼万岁。唐玄宗看到这一幕,心里别提多受用了,仿佛自己还是那个大权在握的天子。他不仅不阻止百姓的跪拜,还让人下楼赏赐酒食和钱物。

一开始,只是偶尔有百姓路过时跪拜,后来消息传开了,越来越多的百姓特意跑到长庆楼下面,就为了一睹太上皇的尊容,跪拜之后还能得到赏赐。一时间,兴庆宫外面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唐玄宗看着这场景,心里的权力欲越来越强烈,他觉得,自己的威望还在,百姓们心里还是认他这个天子的。

如果只是和百姓们互动,享受一下曾经的荣光,唐肃宗或许还能容忍。可唐玄宗接下来的所作所为,就彻底触碰了唐肃宗的底线。他开始频繁地召见一些有实权的官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禁军将领郭英乂。

郭英乂是谁?他当时担任羽林大将军,掌管着长安的禁军。禁军是保卫京城安全的核心力量,也是宫廷政变中最关键的一环。唐玄宗召见郭英乂,还多次设宴款待他,两人经常聊到深夜。这让唐肃宗坐立不安了:你一个太上皇,不好好养老,整天和掌管禁军的将军来往密切,到底想干什么?

除了郭英乂,唐玄宗还接见了很多从剑南来的官员。剑南是什么地方?那是唐玄宗逃亡时的落脚点,也是他曾经的根据地,那里有很多他的旧部和亲信。这些官员进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兴庆宫拜见唐玄宗,而唐玄宗也热情地招待他们,和他们回忆在蜀地的日子,还询问剑南的情况。

唐玄宗的这些行为,在唐肃宗看来,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搞事情”。你想想,唐玄宗当了四十年天子,手腕高明,经验丰富,当年唐隆政变、先天政变,他都是以弱胜强,一举成功。如今他虽然老了,但威望还在,人脉还在,要是他联合禁军将领和剑南的旧部,发动一场政变,自己能扛得住吗?答案是肯定的:扛不住。

唐肃宗心里很清楚,自己的皇位来得并不光彩。当年他在灵武即位,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同意,是“自立为帝”。虽然后来唐玄宗被迫承认了,但心里肯定是不甘心的。而且,在唐肃宗平叛的过程中,唐玄宗还曾经派其他几个皇子南下募兵,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这是在为自己日后复位做准备。要不是唐肃宗收复了长安,威望大增,唐玄宗说不定还会有更大的动作。

现在唐玄宗回到了长安,表面上看起来安分守己,可暗地里却一直在联络旧部,拉拢官员,这让唐肃宗怎么能不担心?怎么能不警惕?

其实,唐肃宗一开始是不想为难唐玄宗的。毕竟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而且唐玄宗已经退位了,没有了实际权力,只要他不闹事,安享晚年就行了。可唐玄宗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太过分了,完全超出了一个太上皇应有的本分。唐肃宗心里的猜忌和恐惧,一天比一天强烈。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唐肃宗身边的大太监李辅国。李辅国本来是个底层太监,因为在唐肃宗灵武即位时立下了大功,所以得到了唐肃宗的信任和重用,逐渐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宦官。李辅国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知道,只要把唐玄宗彻底打压下去,自己在唐肃宗面前的地位就会更加稳固。

李辅国看出了唐肃宗对唐玄宗的猜忌和担忧,于是就开始在唐肃宗面前吹风。他对唐肃宗说:“陛下,太上皇住在兴庆宫,每天都和外面的人来往密切,陈玄礼、高力士这些人都是太上皇的旧部,他们肯定在谋划不利于陛下的事情。现在禁军的将士们都是跟随陛下在灵武起兵的功臣,他们看到太上皇这样,都人心惶惶,担心会出乱子,臣怎么劝都劝不住,只能把这件事告诉陛下。”

李辅国的这番话,正好说道了唐肃宗的心坎里。但唐肃宗的性格比较懦弱,也比较犹豫,他虽然担心唐玄宗会夺权,但毕竟是亲生父亲,他不想落下“不孝”的骂名,所以就拒绝了李辅国的建议,说:“太上皇年纪大了,不会有什么想法的,你就别多想了。”

李辅国见唐肃宗犹豫,并没有放弃,而是再次劝谏。这一次,他把“江山社稷”搬了出来,对唐肃宗说:“陛下,您是天下的君主,应该以江山社稷为重,要防患于未然,把动乱消灭在萌芽状态。怎么能因为顾念父子之情,而让大唐陷入危险之中呢?”

这句话彻底打动了唐肃宗。是啊,他不仅仅是唐玄宗的儿子,更是大唐的天子。安史之乱已经让大唐元气大伤,再也经不起任何内讧了。如果唐玄宗真的发动政变,大唐就会再次陷入战乱,到时候百姓又要流离失所,江山社稷就会岌岌可危。想到这里,唐肃宗终于下定决心,要对唐玄宗采取一些限制措施。

4、步步紧逼:李辅国的“矫诏”,唐玄宗的权力被逐步剥夺

上元元年年初,也就是唐玄宗回到长安两年后,李辅国开始行动了。他以唐肃宗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把兴庆宫的三百匹马全部迁走,只留下了十匹。

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就是迁走几匹马吗?有什么大不了的?其实这里面大有文章。在古代,马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兴庆宫有三百匹马,虽然算不上一支强大的骑兵,但如果真的发生政变,这些马匹足够唐玄宗和他的亲信们快速行动,或者突围。李辅国迁走马匹,就是为了切断唐玄宗发动政变的可能性,让他变成“瓮中之鳖”。

虽然李辅国对外宣称这是“矫诏”,也就是假传圣旨,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背后肯定有唐肃宗的默许。毕竟,没有唐肃宗的同意,李辅国就算胆子再大,也不敢轻易动太上皇的东西。唐肃宗之所以让李辅国以“矫诏”的名义行事,就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不想让人说他不孝。

唐玄宗得知马匹被迁走后,心里顿时凉了半截。他心里很清楚,这不是李辅国的个人行为,而是儿子对他的警告。他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快要到头了。但他并没有就此收手,或许是几十年的权力生涯让他不甘心,或许是他觉得儿子不敢对他怎么样,他依然没有停止和外界的联系。

而此时,唐肃宗的身体开始越来越差了。安史之乱的平叛过程劳心劳力,回到长安后又要处理朝政,还要提防唐玄宗,唐肃宗的身体早就被拖垮了。他经常生病,卧床不起。身体越差,他对唐玄宗的恐惧就越深。他担心自己一旦去世,唐玄宗就会趁机复位,到时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太子李豫,根本不是唐玄宗的对手,自己一脉的皇位就会丢掉。

在这种情况下,唐肃宗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唐玄宗这个“隐患”。而这个任务,自然又落到了李辅国的身上。

上元元年七月,李辅国再次出手了。这一次,他的手段更加直接。他派人去告诉唐玄宗,说唐肃宗邀请他去西内(也就是太极宫)游玩。唐玄宗虽然心里有些疑虑,但毕竟是儿子的邀请,他也不好拒绝,只能带着几个随从前往西内。

可当唐玄宗的车驾到了睿武门时,意外发生了。李辅国带着五百名骑兵,突然从旁边冲了出来,把唐玄宗的车驾团团围住。这些骑兵个个手持兵器,杀气腾腾,把唐玄宗吓得不轻。

李辅国走到唐玄宗面前,假惺惺地说:“太上皇,兴庆宫地方狭小,环境潮湿,不利于您的身体健康。陛下特意让臣来迎接您,迁居到西内的甘露殿,那里环境更好,也更安静,适合您养老。”

唐玄宗这才明白,这根本不是什么游玩邀请,而是一场赤裸裸的逼宫。他想反抗,可身边只有几个随从,根本不是五百骑兵的对手。而且,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唐肃宗的意思,反抗也没有用。无奈之下,唐玄宗只能被迫同意迁居。

就这样,唐玄宗被李辅国“护送”到了西内甘露殿。甘露殿曾经是唐太宗李世民住过的宫殿,虽然也很豪华,但和兴庆宫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更重要的是,这里完全处于李辅国的掌控之下,唐玄宗的自由被彻底剥夺了。

迁居西内后,唐玄宗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凄惨。首先,他身边的亲信被一个个赶走了。高力士被流放巫州,王承恩被流放播州,魏悦被流放溱州,曾经跟随他出生入死的陈玄礼被强迫退休,就连他的妹妹玉真公主,也被送到了玉真观,不能再和他见面。

这些人都是唐玄宗最亲近的人,是他晚年唯一的精神寄托。高力士陪伴了他几十年,忠心耿耿,是他最信任的人;陈玄礼是禁军将领,在马嵬坡之变中保护了他的安全;玉真公主是他的妹妹,两人感情深厚。把这些人都赶走,就相当于切断了唐玄宗和外界的所有联系,也彻底摧毁了他的精神支柱。

其次,唐玄宗的自由被严格限制。他不能再随意走动,不能再召见官员和百姓,甚至不能随便和宫女太监说话。他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监视。曾经那个意气风发、号令天下的天子,如今变成了一个被囚禁在冷宫中的孤家寡人。

不过,唐肃宗在物质待遇上,并没有亏待唐玄宗。他让唐玄宗的两位女儿万安公主和咸宜公主,带着上百名宫女,专门负责照顾唐玄宗的生活起居。四方进贡的珍宝特产,也都会优先送到甘露殿,让唐玄宗享用。唐肃宗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心里还有一丝父子之情,不想让父亲过得太苦。

但对于唐玄宗来说,物质上的富足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他一辈子追求的是权力,是威望,是万人敬仰的感觉。如今,权力没了,威望没了,身边的亲信也没了,只剩下孤独和寂寞。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比任何肉体上的痛苦都要难受。

5、唐玄宗的死因究竟是什么?是郁郁而终还是另有隐情?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觉得,唐玄宗的晚年已经够惨了,被儿子软禁,亲信被流放,自由被剥夺。可更让人唏嘘的是,他的死因一直是个谜,而且他的死和唐肃宗的驾崩仅隔十三天,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史书记载,唐玄宗迁居西内后,一直郁郁寡欢,最终在宝应元年四月驾崩,享年七十八岁。而仅仅十三天后,唐肃宗也驾崩了,享年五十二岁。父子俩一前一后去世,时间间隔如此之短,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也难怪后人会对唐玄宗的死因产生怀疑。

有一种说法是,唐玄宗迁居西内后,因为心情郁闷,选择了绝食而死。但这种说法其实站不住脚。咱们想想,唐玄宗是什么人?他是一个心态极其强大的人。当年安史之乱爆发,他一路狼狈逃亡,爱妃被赐死,江山社稷危在旦夕,他都没有想过要死;在蜀地的日子虽然艰难,但他也一直坚持着,等待着回京的机会。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因为迁居到甘露殿,就选择绝食自杀呢?

还有一种说法是,唐玄宗是被人害死的,而凶手很可能就是李辅国,甚至可能得到了唐肃宗的默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唐肃宗已经病入膏肓,随时都可能去世。如果唐肃宗先死,唐玄宗就很有可能复位。而李辅国作为唐肃宗的亲信,一旦唐玄宗复位,他肯定没有好下场。所以,李辅国为了自保,很可能在唐肃宗去世前,就派人害死了唐玄宗。

更让人怀疑的是,唐玄宗的死和清朝光绪皇帝的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光绪皇帝一直被慈禧太后软禁,而慈禧太后去世前一天,光绪皇帝也突然驾崩。后来经过考古专家对光绪皇帝的遗骨进行检测,发现他体内含有大量的砒霜,证实了他是被人毒死的。唐玄宗的情况和光绪皇帝如此相似,都是被软禁的一方,而且都死在掌权者之前,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他是不是也被人下毒害死了。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唐玄宗驾崩后,唐肃宗的反应很奇怪。史书记载,唐肃宗得知唐玄宗驾崩的消息后,“号恸久之”,也就是痛哭了很久。但这种痛哭,究竟是发自内心的父子情深,还是为了掩人耳目,就不得而知了。而且,唐肃宗在唐玄宗驾崩后,并没有立即为他举办隆重的葬礼,而是拖延了一段时间,这也让人觉得有些可疑。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唐玄宗确实是郁郁而终。毕竟他已经七十八岁了,年纪很大了,而且经历了安史之乱、马嵬坡之变、失去爱妃、被迫退位、被儿子软禁等一系列打击,精神上受到了巨大的创伤。长期的抑郁和孤独,很可能导致他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最终自然死亡。

那么,唐玄宗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呢?是郁郁而终,还是被人害死?至今没有定论。但无论真相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唐玄宗的晚年之所以如此凄惨,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如果他能甘心放权,安安稳稳地当个太上皇,不搞那些小动作,不触碰唐肃宗的底线,或许他能安享晚年,不至于落得个被软禁、孤独终老的下场。

6、晚年凄凉:从天子到孤魂,唐玄宗的最后时光

迁居西内甘露殿后,唐玄宗彻底陷入了孤独和绝望之中。曾经的他,前呼后拥,万人敬仰,身边有无数的宫女太监伺候,有亲信大臣陪伴,有梨园弟子为他演奏乐曲。可如今,他身边只剩下万安公主、咸宜公主和一些陌生的宫女太监,曾经的亲信要么被流放,要么被赶走,他连一个能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

每天,唐玄宗都会独自一人坐在甘露殿的窗前,望着外面的天空,回忆着当年的开元盛世。他会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想起自己如何铲除韦后和太平公主,如何开创一个国泰民安、万邦来朝的盛世;他会想起李白、杜甫等大诗人为他写下的千古名句,想起杨贵妃翩翩起舞的身影,想起梨园弟子们悠扬的乐曲。可这些美好的回忆,如今都变成了刺心的利刃,让他更加痛苦。

有时候,他会拿起杨贵妃曾经用过的梳子,或者听一听曾经梨园弟子演奏过的乐曲,眼泪就会不自觉地流下来。他后悔吗?或许后悔过。后悔自己晚年沉迷女色,重用杨国忠等奸臣,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后悔自己在马嵬坡之变中,为了自保,赐死了心爱的杨贵妃;后悔自己退位后,不甘心放权,搞了那么多小动作,最终落得个被儿子软禁的下场。

但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吃,历史也不会因为他的后悔而改变。唐玄宗只能在孤独和悔恨中,一天天老去。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食欲越来越不好,精神也越来越萎靡。万安公主和咸宜公主虽然悉心照料,但也无济于事。

宝应元年四月初五,唐玄宗在甘露殿驾崩,享年七十八岁。这位曾经一手开创开元盛世的大唐天子,最终在冷宫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去世后,唐肃宗虽然心里松了一口气,但表面上还是按照太上皇的礼仪,为他举办了葬礼,追谥他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

可让人唏嘘的是,唐玄宗的葬礼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隆重。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完全平定,大唐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而且唐肃宗自己也病入膏肓,根本没有精力和财力为唐玄宗举办一场盛大的葬礼。唐玄宗的灵柩被暂时安放在太极宫的西殿,直到第二年,才被安葬在泰陵。

更让人感慨的是,唐玄宗的泰陵规模远远比不上他的祖父唐太宗的昭陵,也比不上他的父亲唐睿宗的桥陵。泰陵的石刻工艺粗糙,规模狭小,完全没有一个盛世天子应有的气派。这或许就是唐玄宗晚年凄凉遭遇的真实写照吧。

唐玄宗驾崩十三天后,唐肃宗也在长生殿驾崩了。父子俩一前一后,结伴去了另一个世界。有人说,这是上天的安排,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父子情分;也有人说,这是唐肃宗长期担忧和恐惧的结果,唐玄宗一死,他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精神一放松,身体就垮了。

无论如何,随着唐玄宗和唐肃宗的去世,大唐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唐玄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既是开创开元盛世的明君,也是导致安史之乱的昏君;他既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痴情的男人;他既是权力的掌控者,也是权力的牺牲品。

7、唐玄宗晚年悲剧背后,大唐由盛转衰的必然

唐玄宗的晚年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大唐由盛转衰的标志。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首先,是唐玄宗自身的问题。唐玄宗年轻时,确实是一个英明神武的君主。他发动唐隆政变,铲除韦后集团;发动先天政变,消灭太平公主势力,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他在位前期,虚心纳谏,重用姚崇、宋璟等贤相,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让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顶峰,开创了开元盛世。

可到了晚年,唐玄宗变得骄傲自满,沉迷享乐。他宠爱杨贵妃,重用杨国忠等奸臣,荒废朝政,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他还盲目扩张,发动了一系列对外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大唐的国力逐渐衰退。安史之乱的爆发,就是唐玄宗晚年昏庸无道的必然结果。

其次,是帝王之家无亲情的残酷现实。在权力面前,父子情分、兄弟情谊都变得不堪一击。唐玄宗自己就是通过政变登上皇位的,他深知权力的重要性,也深知权力斗争的残酷性。所以,他当了皇帝后,对自己的儿子们一直很猜忌,甚至赐死了太子李瑛等三个儿子。而唐肃宗也是在安史之乱的混乱中,趁机自立为帝,夺取了父亲的权力。

当唐玄宗退位后,不甘心放权,试图重新夺回权力时,唐肃宗自然会全力反击。因为他知道,一旦唐玄宗复位,自己和自己的子孙后代都不会有好下场。所以,他只能选择软禁唐玄宗,剥夺他的自由和权力。这就是帝王之家的残酷,为了权力,父子反目成仇,互相猜忌,互相打压。

最后,是大唐制度的弊端。唐玄宗时期,节度使权力过大,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安禄山之所以能发动安史之乱,就是因为他手握重兵,权力过大,而中央政府对他缺乏有效的制约。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的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藩镇势力越来越强大,中央政府的控制力越来越弱。

唐玄宗和唐肃宗的父子反目,也让大唐的朝政更加混乱。在平叛的关键时期,中央政府内部还在进行权力斗争,这无疑削弱了平叛的力量,延缓了平叛的进程。安史之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但大唐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大唐从此由盛转衰,再也没有恢复到开元盛世的辉煌。

唐玄宗的晚年悲剧,也给后世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它告诉我们,一个君主,无论曾经多么英明神武,一旦沉迷享乐,荒废朝政,就会导致国家衰败;它告诉我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让人登上顶峰,也能让人跌入深渊;它告诉我们,帝王之家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失去了普通人家的亲情和温暖。

如今,当我们回望唐玄宗的一生,既会为他开创的开元盛世而赞叹,也会为他晚年的凄凉遭遇而唏嘘。他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残酷。而大唐的由盛转衰,也让我们明白,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需要君主的英明领导,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需要君臣同心,需要百姓安居乐业。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避免重蹈唐玄宗的覆辙。

唐玄宗的故事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但它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让我们不断反思,不断警醒。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全文完,感谢您的阅读,记得随手点个赞以示鼓励哈,有不同见解请发评论区讨论一下吧。

来源:历史科代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