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宝十五年,即公元756年是唐朝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无数人的命运发生了逆转,被逆转命运的人里,就包括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李瑁。
天宝十五年,即公元756年是唐朝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无数人的命运发生了逆转,被逆转命运的人里,就包括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李瑁。
影视剧中的李瑁
当年的6月14日,随父逃亡的李瑁与父亲、贵妃杨玉环、禁军士兵等抵达了马嵬坡。当马嵬坡的晨雾还未散去之时,李瑁就听到了禁军士兵怒吼声。
李瑁是个极敏感的人,他明白这响彻山谷的怒吼声响起时,必有大变数。只是,他怎么也没想到,这大变数竟与他的前王妃杨玉环有关。从后来的历史来看,那怒吼,就是杨玉环的丧钟。
当日,停滞不前的禁军士兵们杀了奸相杨国忠。他们将杨国忠的头颅挑在枪尖上,杨国忠顺着枪杆滴落的鲜血显然没有平息他们的怒火。
于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站出来叩见唐玄宗,提出了一个让李瑁和所有人都胆寒的请求,他说:
“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意思是: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他谋反了,杨贵妃就不宜继续活着了,请陛下赐死他。
人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唐玄宗与杨贵妃已经做了16年的夫妻了,他们的感情虽有波折,却一直非常好,他怎会舍得将杨贵妃赐死。
影视剧中的杨贵妃与唐玄宗
杨贵妃本是此次负责安抚众将士的寿王李瑁的王妃,因被唐玄宗看上,而纳入宫中,封为了贵妃。抢了儿媳后,自知愧对儿子的唐玄宗又迅速将韦昭训之女韦氏许配给了李瑁。
李瑁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在此后为了自保做了两件事:第一是对新王妃百般宠爱;第二是对前王妃杨贵妃恪守母子礼仪。同时,他开始努力做一个闲散寿王,不再求表现。
李瑁与杨玉环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同岁,又有着相似的命运,他们在幼年时,都曾过过寄人篱下的日子。李瑁的母亲武惠妃与唐玄宗曾生下两个儿子,可都不幸夭折,为了让他顺利长大,他们就将他放在兄长李宪家抚养。而杨玉环则是因为10岁左右丧父,被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璬家。
关键,李瑁和杨玉环还都擅长音律。婚后五年间,他们一直非常恩爱。
影视剧中的杨玉环与李瑁
父亲横刀夺爱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李瑁都无法接受事实。最终让他想通的,是那个“生在帝王家”的宿命。是啊,要怨,只能怨自己生在帝王家。
李瑁还将自己的悲剧归结到了母亲武惠妃的早逝,是啊,母亲在世时,父亲对她极其宠爱,对自己自然也是有求必应,父亲甚至还想把太子之位给他。母亲死后,李瑁就失去了靠山,唐玄宗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惊天逆转,不仅不再考虑将太子之位传与他,还打起了他的王妃的主意。
李瑁非常清楚,父亲能不顾伦常纳杨玉环,一定是极其喜欢她。这16年间,他虽极少与父亲、杨贵妃打照面,但却知晓他们恩爱之事。
将士们向父亲提出“杀贵妃”的请求后,李瑁心里极震惊。他还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得了一个任务:去安抚请求杀杨贵妃的众将士。《旧唐书》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极其简单,只说他 “流涕奉诏,慰劳军士”,可见他当时的处境是极其难的,他的心情亦是非常之痛苦。
李瑁的安抚工作做得并不成功,这大概也应了“人力无法对抗大势”的规律。
众将士见提出请求后,唐玄宗犹豫了,还派出李瑁来安抚他们,都有些心慌。良久后,京兆司录韦谔赶忙上前补刀道:“今众怒难犯, 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说着就“咚咚咚”磕起了响头,头上立马流出了血。
唐玄宗的表情变得极其凝重起来,都到这种时候了,他还想为杨贵妃找条活路,他道:“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
高力士也站出来劝唐玄宗道:
“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言外之意是:杨贵妃确实无罪,可现在将士们杀了杨国忠,如果贵妃一直留在陛下左右,将士们的心怎能安啊,他们会惧怕贵妃要他们的命啊。
马嵬坡兵变,众将士要求唐玄宗处死杨贵妃
连高力士都力劝唐玄宗杀杨贵妃,唐玄宗两眼一闭,心里明白了:这哪里是请他下旨,压根儿是逼他下旨啊。他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悲凉,自己贵为大唐天子,如今却连自己的贵妃都保不住。可事到如今,又有何办法呢?
唐玄宗终于发话了,他用极其低沉的声音命高力士引贵妃到佛堂自缢。留全尸,算是唐玄宗能给杨贵妃争取到的“最后的体面”。
当唐玄宗答应杀贵妃的消息传到军中时,众将士脸上难掩喜色,李瑁的脸上则略过一丝惊愕。没人知道,他在得知杨贵妃将被赐死时究竟想到了什么,是他们那五年夫妻生活时的恩爱片段,还是这16年里,与她恪守母子礼仪时的种种?
又或者,他在庆幸:杨贵妃一死,自己和父亲那点丑闻就彻底消失了?
为了彻底安抚众将士,杨贵妃死前,需在众将士的注目下走进佛堂,在老梨树下自缢。李瑁意识到:自己和众将士将能见到杨贵妃最后一面。
杨贵妃一直极惊恐地紧盯着局势,当她得知唐玄宗要赐死自己时,她的脸瞬间变得煞白。刚到马嵬坡看到那个佛堂时,她就有种不祥的预感,她没想到:预感成真了。
杨贵妃想起:很多年前,自己曾路过过一个与马嵬坡佛堂极相似的佛堂。她当时还是少女,她走进佛堂还虔诚求了自己的姻缘,那时她的想法是嫁个称心如意的郎君。她记得,佛堂的老和尚对她说了一句话,大意是:“人生的起点就是终点,也就是归宿,谁也无法逃过宿命。”
直到今天,杨贵妃才意识到:那个老和尚当时就预知到了她的命运,并提示她结局了。
既然都是命,那就只能坦然接受了。可她即便知道是命,也依旧放不下她的三郎,她和他约定相伴一生,如今怎会如此草率地画句点?
杨贵妃在最后时刻也想到了李瑁,她想:如果自己没有和三郎的这段缘分,自己如今和李瑁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再怎样,也不至于被逼死在马嵬坡啊!是啊,即便自己只是一个平头百姓的妻子,也终不至于落到这种下场。
可一切都来不及了,命运早就被注定好了。
杨玉环与唐玄宗做了最后的诀别,几句话下来,两人都已泪流满面。杨贵妃留给唐玄宗的最后一句话是:“来生,愿大家(指玄宗)好住。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唐玄宗回的话是:“愿爱妃善地受生。”
受死前,杨贵妃穿着一袭白衣从众将士跟前走向佛堂,按照她的请求,她可在死前再拜一次佛,然后自缢于佛堂老梨树下。
走向佛堂的路只有一小段,可杨贵妃却觉得这路极长,她脸上挂着泪,在众将士的注目下一步步走着,她没有回头看人群中的李瑁,许是没看到他,许是不想看。
李瑁一直看着杨贵妃,他深知,这一眼将是他最后一次见她。他的表情极严肃,极悲凉,他与她早已没了夫妻情分,可眼见她落到这样的下场,本性善良的他,到底是有痛苦的。
杨贵妃死后,被就地埋在了马嵬坡,而唐玄宗和李瑁等,则迅速奔赴向下一程。
不久后,唐玄宗亲封的太子、三子李亨继位,是为唐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李亨对李瑁本无感,加上李瑁不是李亨的嫡系,也不是唐玄宗的亲信,他只得在蜀地生活,继续做他的闲散寿王。《资治通鉴》这样记载唐肃宗时期的李瑁,称他 “无宠于肃宗,常怏怏不得志”。
公元762年,李瑁的父亲唐玄宗驾崩,13天后,李亨辞世。此间,李瑁回到了长安。此时的朝廷,早已不是以前的朝廷,此时的朝堂已经被权臣、大太监李辅国掌控。
李辅国是个极其奸诈之人,李瑁对他的所作所为早有耳闻。见李辅国掌管了大权,李瑁小心翼翼地避开政治旋涡。
李瑁只和自己的王妃韦氏过着安稳日子,他早已不对自己抱任何希望,他唯一希望的,是自己能得个善终。
当人降低自己的欲求时,一点点得到,也便成了惊喜了。李瑁共有二十多个子女,他与韦氏有五个儿子,其中三个儿子被封为了郡王。三子被封郡王的好消息,成了他晚年最大的慰藉。
公元775年,李瑁在长安病逝,享年56岁。李瑁所得的病究竟是何病,史书并未有明确记载,但可以肯定,死前子孙众多的他,算是得了善终了。
李瑁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傅,但其葬礼规格却远低于其他宗室成员。此种结果,也不知是朝廷有意为之,还是李瑁死前的特别交代。
李瑁之墓,在陕西省蒲城县的唐代宗室墓群中,墓碑上刻着 "唐故寿王李瑁之墓"。其墓没有华丽的陪葬品,也没有显赫的墓志铭,唯有萋萋荒草诉说着主人的凄凉。
李瑁的一生,因一个女人而被彻底打上了悲剧烙印,若没有杨玉环,他的命运可能是另一种样式。或许,他真能被册封为太子,成为大唐的帝王之一。
李瑁之命运,终如历史学家黄永年所言:“唐代宗室犹如笼中之鸟,看似尊贵,实则毫无自由。”而这样的命运,不仅是李瑁的命运,也是唐朝诸多宗室成员命运的缩影,或者说,是所有皇权至上时代的皇子们的共同命运。
李瑁是被史书,尤其《旧唐书》《新唐书》可以淡化的存在,而这种淡化,与唐朝对安史之乱的反思有关。史官为了维护唐玄宗的形象,而刻意对李瑁的一生,尤其其悲剧轻描淡写。
李瑁,不仅不是唐朝皇子中的宠儿,亦不是历史的宠儿。然而,他的存在,终有其深远意义:“他是唐朝历史的一面镜子,映照出盛世背后的危机。”“他的悲剧,引发了后世对人性之善恶与伦理面前的终极讨论。”
来源: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