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如何点亮人机协同下的视听创作 “精品之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9:07 1

摘要:10月28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电局、北京市朝阳区委区政府共同承办的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北京举行。

整理自 | 首都广电、视听潮

10月28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电局、北京市朝阳区委区政府共同承办的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北京举行。

“人工智能赋能精品创作沙龙”作为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的重要单元,于当日下午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市广电局指导,快手科技主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司长袁敏、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黄炜、北京市广电局副局长韩新星等出席并致辞,行业专家、创作者及科技企业代表共议AIGC技术驱动下的视听内容升级路径。活动现场,正式发布了2025“幻镜”AI视听测评季成果和《视听行业AIGC效果评测与分析报告(2025版)》。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司长袁敏

袁敏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已进入快速迭代与深化应用并行的关键阶段,拥抱AI是广电行业关乎生存的“必答题”。

全国广电视听行业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在选题策划、创意构思等环节实现了新突破,驱动广电视听内容创作向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方向不断迈进。目前我国97%的省级电视台和近六成市县级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已广泛使用各类AI工具,人工智能已从单点局部应用扩展至内容生产全链条各环节,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芒果TV等主流平台已初步形成覆盖全流程的AI体系,一些头部视听制作机构聚焦内容生产和创意生成,探索智能化内容创作新模式。

人工智能已进入快速迭代突破与深化落地应用并行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充分发挥广电视听行业的数据资源、应用场景、体系化安全和人才队伍优势,助推生产效率跨越式提升、内容形态多元化创新、传播效果裂变式升级,为文化创新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广电经验。下一步将着力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数字资源建设,强化大模型训练支撑。二是深耕应用场景,助力精品创作智能化升级。三是强化协同治理,推动创作生态健康发展。四是促进开放创新,拓展精品内容传播空间。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秘书长黄炜

黄炜在致辞中表示,测评季活动核心目的是为影视艺术家与科技专家架起一座交流的桥梁,让创作者更直观地了解并运用AIGC技术,激发艺术创新,赋能精品创作。未来,还将继续联合各方,推动“幻镜”测评季持续开展。

北京市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新星

韩新星在致辞中表示,技术探索需回归创作本源——如何更好地讲述时代故事,如何提升制作效能,如何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北京市将持续支持AI技术在视听领域的创新应用,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探讨人工智能其根本目的并非追求技术的炫酷,而是要回归内容创作的本源。如何更好的讲述时代故事,如何更精妙的塑造人物形象,如何更高效地提升制作水准,最终是为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肯定、视听检验的精品力作。

1

行业标杆:

“幻镜”AI视听测评季成果发布

技术的进步,源于对行业共性难题的持续攻坚。沙龙现场,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正式发布2025“幻镜”AI视听测评季成果和《视听行业AIGC效果评测与分析报告(2025版)》。

本届测评季汇聚国家广电总局“人工智能大赛”及北京市“我AI北京”活动的250部作品,覆盖广电行业及社会层面具有AIGC现实应用的作品,通过“客观算法+主观评审”双轨制评估,系统分析AIGC质量特征、技术成熟度及创新趋势,提出行业改进方向。本届测评季主要技术支持单位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等。

2

技术前沿:

国产大模型逼近影视级应用标准

AIGC的发展,是一场以月为单位的技术狂飙。自2022年底大模型在文本领域取得突破后,技术浪潮便迅速涌向视觉领域,从静态图像到动态视频,从几秒片段到具备叙事能力的完整短片,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已然发生。

在这场变革中,以快手“可灵AI”为代表的国产大模型,正从全球竞争的追随者,转变为关键领域的引领者。

可灵AI产品及运营负责人温园旭

温园旭回顾道:“从2024年6月6日发布全球首个用户可用的真实影像级视频生成模型,到如今接近影视级应用标准的2.5 Turbo版本,我们在16个月内完成了30多次迭代和6次关键技术里程碑。”

这种以创作者需求为核心的高强度进化,不仅推动了自身技术的快速成熟,更重新定义了行业对“高质量视频生成”的基准。

以可灵AI为代表的领先模型,其迭代正精准指向这些痛点。可灵AI 2.5 Turbo版本在文本理解、动态效果和风格保持上的全面升级,核心在于将“可控性”与“表现力”提升至新高度。它展现出强大的复杂指令理解能力,能通过更自然的语言描述,生成逻辑更连贯、情绪更饱满的视频内容。这不仅意味着生成质量的飞跃,更是人机协作界面的重要升级,推动AI从需要反复调试的“黑箱”,向更可信赖的“数字伙伴”演进。

这一技术跃迁的价值,已在国内外顶级影视节展上得到验证。近期,可灵AI相继亮相釜山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戛纳秋季电视节等国际盛会。在戛纳,采用其最新2.5 Turbo模型生成的科幻短片《回声猎手:消逝的记忆》引发广泛关注,全球累计观看量突破250万次。这印证了其作为国产大模型领军者的技术实力,也表明其技术突破正精准回应着全球创作者的共同需求。

3

创作共识:

人机协同需要坚守伦理与价值对齐

主题演讲环节,权威专家表示AI赋能需平衡创新与责任。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

尹鸿发表《AIGC时代的影视业:变与不变》演讲,认为AI推动“创作全民化、生产简易化、产品多样化、应用多场景化”,但创作者须做技术的主人

他认为我们一方面要拥抱人工智能,另一方面要真正实现艺术与技术的融合,要去解决技术无法原创、原生解决的问题。人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东西,包括现实认知,人性的洞察,变化的感知,人情的共鸣,价值判断,审美体验。我们希望AIGC帮助我们成为更完整的人,助力实现审美理想。

北京大学教授邱章红

邱章红发表《AIGC生成过程中的伦理价值对齐网络构建》演讲,认为AI系统必须与社会规范及普适价值观对齐。

他认为我们做价值对齐网络过程中,要注意内在对齐、外在对齐、向后对齐,形成三者对齐循环。内在对齐即技术大模型上进行架构;外在对齐指的是前沿对齐,就是我们所说的通过微调、通过语料培育偏好;后向对齐是指由人工政策进行干预,或者行业自律进行干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洪忠

张洪忠发表《大模型发展背景下的传播内容生产及产业图谱》演讲,预见“人机协同”将驱动内容产业高速增长

他表示:“内容生产正在由农业社会的手工模式,迈向信息社会的智能生产,一个‘小团队大生产’的新范式正在到来。

4

实践验证:

AIGC重构创作流程与商业场景

圆桌论坛中,创作者分享AI落地经验。《信仰的足迹》导演焦健表示:“可灵AI十分钟内提供多样化画面方案,核心工作转向精准选择与表达”;央视高级工程师王子建表示AIGC改变了“非线性生产秩序”;快手磁力引擎AIGC视频产品负责人余梦则揭示AI正提升商业内容输出效率。与会者共识:技术赋能正释放全民创作自由,推动精品内容生产力革新。

来源:影视制作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