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农业丰收底气十足、外贸升级势头强劲、项目建设加速推进……进入10月,四季度开局的中国经济在多重积极因素驱动下,新动能加速集聚,高质量发展态势愈发清晰,为冲刺全年目标注入强劲信心。
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农业丰收底气十足、外贸升级势头强劲、项目建设加速推进……进入10月,四季度开局的中国经济在多重积极因素驱动下,新动能加速集聚,高质量发展态势愈发清晰,为冲刺全年目标注入强劲信心。
观察之一:消费升级 品质需求激活市场潜能
夜幕下的成都太古里,融合非遗技艺的文创市集人头攒动;周末的北京郊区,亲子农场的自然教育体验预约排至月底;线上直播间里,智能家电、定制家居的带货数据持续攀升……10月的中国消费市场,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下到线上,处处涌动着活力。
国庆中秋双节成为消费旺季的重要引擎。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双节期间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创下同期新高。而这股消费热潮在节后依然延续,“错峰消费”“体验消费”成为新趋势。
“现在更愿意为品质和体验买单。”来自广州的消费者李敏近期更换了家中的智能空调,“能联动全屋家电,还能远程控制,这种科技感让生活更便捷。”她的选择印证了消费升级的趋势——前三季度,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彰显出内需市场的深厚潜力。
各地纷纷推出促消费举措:上海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延长商圈营业时间;山东发放家电家居消费补贴,叠加企业优惠形成合力;浙江依托数字平台开展“县域消费节”,推动城乡消费融合。这些举措精准对接需求,让消费这驾“主引擎”动力更足。
【记者观察】从物质消费到服务消费,从大众产品到定制服务,消费结构的持续优化折射出民生改善的图景。激活内需潜力、推动消费升级,既是经济稳增长的关键支撑,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观察之二:科技兴农 丰收图景彰显韧性底气
金色稻田里,无人驾驶收割机往来穿梭,精准完成收割、脱粒、清选;烘干车间内,智能设备24小时运转,确保粮食颗粒归仓;监测中心里,农技人员通过物联网系统实时查看墒情数据……10月的田野上,科技为丰收保驾护航。
面对前期局部地区的连阴雨天气,各地迅速行动保障秋收秋种。河南统筹调度20万台收获机械开展应急抢收,山东紧急调集排水设备排除农田积水,安徽安排2万台烘干机满负荷运行,一系列精准举措有效降低了灾害影响。
农业丰收的底气来自科技赋能。10月中旬,内蒙古通辽200万亩“吨粮田”喜获丰收,标志着我国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疆伊犁200余万亩玉米平均亩产突破1200公斤,创下当地规模化种植新高。截至目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八成半,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今年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
从种业创新培育高产品种,到智能农机解放劳动力,再到数字技术赋能精准种植,科技已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各环节,让“藏粮于技”的战略落地生根。
【记者观察】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科技加持下,我国农业不仅筑牢了丰收根基,更在向高质量、高效率转型,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观察之三:外贸提质 “智”造升级开拓全球市场
第138届广交会上,杭州太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登山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展位前,中外客商络绎不绝。“这款产品能有效减轻体力负担,在酒店、仓储等领域有很大应用空间。”来自英国的采购商马修·梅弗斯试用后当即表达了合作意向。截至10月27日,本届广交会吸引22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4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同比增长6.8%。
外贸“量质齐升”的态势在数据中愈发清晰。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33.61万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速显著快于整体水平。江苏太仓港10月29日迎来1400余辆国产新能源汽车装船出口,目前该港口汽车出口量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量。
各地各部门纷纷拿出实招优化外贸服务:霍尔果斯口岸通过“公路口岸+属地直通”模式,将通关时间从3至5天压缩至6至8小时;浙江义乌全球数贸中心启用,3700多家商户依托跨境网络对接全球市场;四川推动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产业优势转化为外贸优势,形成特色出口增长极。
【记者观察】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我国外贸凭借“向新”“向智”的转型突破,展现出强大韧性。持续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贸易服务,将为对外开放注入更持久的动力。
观察之四:项目提速 新质生产力筑牢发展根基
长江之畔,安徽池州贵池船舶工业基地内,6艘LNG船舶建造项目正式开工,整齐排列的船台预示着未来的产能爆发;黄土高原上,西延高铁正在进行联调联试,年底即可开通运营,将进一步完善西北铁路网络;杭州余杭国际体育中心施工现场,钢结构安装正加紧推进,不久后将成为赛事与市民健身的新地标。
进入四季度,重大项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成为稳增长、育动能的重要抓手。这些项目中,新质生产力的印记尤为鲜明:内蒙古巴彦淖尔储能建设区加速崛起,助力新能源消纳;江苏无锡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扩建项目投产,预计年产能提升50%;广东东莞的半导体材料项目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政策支持为项目建设注入活力。江苏、广东、广西等多地首批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完成投放,重点支持城市更新、交通、环保等领域。“这有效缓解了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带动了配套信贷资金跟进。”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青马表示。
【记者观察】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更是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随着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项目落地见效,不仅能冲刺全年目标,更将为“十五五”时期发展夯实基础。(完)
来源:香香爱生活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