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别盲目!北汽想靠华为翻身,6家车企抢资源能赢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18:44 1

摘要:一边是传统车企急需破局的生存困境,一边是华为鸿蒙智行的技术光环,6家主流车企扎堆合作,有限的资源要如何分配,曾经坚守“灵魂论”的车企如今主动让渡话语权,这场绑定究竟是逆袭捷径还是无奈之举?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选车时纠结品牌技术,看北汽、上汽纷纷绑定华为,是不是觉得选车难度又升级了?

一边是传统车企急需破局的生存困境,一边是华为鸿蒙智行的技术光环,6家主流车企扎堆合作,有限的资源要如何分配,曾经坚守“灵魂论”的车企如今主动让渡话语权,这场绑定究竟是逆袭捷径还是无奈之举?

2025年车市的焦点,绕不开华为与车企的深度绑定,从北汽享界、上汽上界到广汽即将推出的启界,鸿蒙智行阵营已扩容至6家,涵盖国资巨头、民营车企等多个梯队。

这背后,是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中的集体焦虑,而华为的技术与渠道,成了他们眼中最稀缺的“救命稻草”。

但随着合作阵营不断扩大,资源分配不均、产品定位重叠等问题逐渐凸显,北汽、上汽这些深陷困境的车企,真能靠着华为实现翻身吗?

北汽的合作选择,本质上是困境中的背水一战,作为曾经的新能源行业标杆,北汽蓝谷的经营状况持续恶化,2024年数据显示,其已连续5年累计亏损达300亿元,仅2024年新能源业务亏损就扩大至44.4亿元。

销量下滑、盈利承压,让这家国资车企不得不放下身段,主动加入鸿蒙智行阵营,无独有偶,上汽集团的处境同样严峻。

销量从2018年的705.2万辆大幅跌至2024年的401.3万辆,痛失保持多年的销冠宝座,净利润更是暴跌88.2%,旗下智己、非凡两大新能源品牌全年销量仅7万台。

上汽CEO贾健旭公开表示,汽车行业已进入网状生态时代,与华为合作是为了借助其流量与渠道优势,实现生态盈利转型。

江淮汽车的处境则更为艰难,连续8年净利润为负,乘用车业务持续低迷,在失去蔚来代工订单后,营收压力进一步加大,只能将翻身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与华为合作的尊界车型上。

这些车企的集体选择,折射出传统燃油车巨头在新能源转型中的普遍困境:技术积累不足、市场反应滞后、品牌转型乏力,而华为在智能驾驶、鸿蒙系统、渠道布局上的优势,恰好击中了他们的痛点。

华为虽始终声称不造车,却通过三种合作模式深度渗透汽车产业链,成为行业不可忽视的核心力量,第一种是零部件模式,华为提供AI芯片、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即便是比亚迪、小鹏等自研能力较强的车企,也会采购其相关产品。

第二种是HI模式,由车企主导整车设计制造,华为提供智能驾驶等技术方案,阿维塔就为了打造独立品牌选择了这种主导权更强的合作模式。

第三种鸿蒙智行模式则更进一步,华为深度参与整车定义、产品设计及渠道销售,目前市面上的赛力斯问界、奇瑞致界、北汽享界、江淮尊界、上汽上界均属此类,广汽即将推出的启界也将加入这一行列。

截至目前,华为已与超30家国内外车企建立合作关系,不仅涵盖主流国企、民营车企,还包括丰田等海外汽车巨头,这种广泛的合作布局,让华为有望成为汽车产业链中的“博世”,占据核心供应商地位。

但随着合作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华为的资源压力也日益凸显。余承东曾公开表示,华为的资源仅能支撑4家合作方,如今鸿蒙智行阵营已扩容至6家,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愈发突出。

从市场表现来看,资源倾斜的迹象十分明显,赛力斯作为最早与华为合作的车企,堪称鸿蒙智行模式的典范。

2016年,主营微型货车的东风小康(赛力斯前身)登陆A股时,市值仅51.7亿元,其新能源转型屡屡碰壁,2020年新能源车销量仅732台。

2021年与华为牵手后,公司股价一路飙升至千亿市值,更名赛力斯后推出的问界系列大获成功,2024年市值更是突破2000亿,余承东多次在公开场合感谢赛力斯的率先信任,而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这份“偏爱”。

截至2025年8月,鸿蒙智行累计交付90万辆,其中问界系列占比高达83%,且率先搭载华为ADS4.0等最新技术,用户门店密度也远高于其他合作品牌。

相比之下,新加入的合作方表现则参差不齐,2025年9月,上汽与鸿蒙智行联合打造的上界H5开启预售,一周内小订破8万台,看似成绩亮眼,实则暗藏隐忧,正式上市一小时大订仅1万台,远低于前期预期。

此外,“买华为支架需多付几万元”的定价策略,也引发了外界对其性价比的质疑。显然,曾打造出问界爆款的华为,并非所有合作车企的“速效救心丸”。

奇瑞的合作则带有未雨绸缪的意味,作为造车第一梯队,奇瑞2024年销量达260.4万台,但新能源渗透率仅22.4%,远低于市场平均的45.7%,且海外市场增速被比亚迪、吉利等友商反超。

恰逢港股IPO关键期,奇瑞亟需借助华为的技术与品牌力,加速新能源转型并构建资本市场认可的发展故事,甚至承诺将所有资源向智界车型倾斜,不过,奇瑞智界目前正面临内部车型与鸿蒙体系内的双重竞争,计划推出MPV车型寻求差异化突破。

各合作车企的市场表现差异,除了资源分配因素,还源于自身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上汽上界精准定位20万以下SUV市场,试图凭借价格优势打开局面,但20万以下车型普遍面临盈利难题,如何在销量与利润之间找到平衡,是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北汽享界定价偏高,市场反馈显示,若将价格下探至25万左右,有望显著提升走量能力,江淮尊界则因定价过高,市场接受度有限,难以帮助企业实现盈利翻身的目标。

为缓解资源紧张的压力,华为也在不断调整合作策略。销售端,华为开始让渡部分销售主权,智界、上界将设立独立销售渠道,通过自主运营避免内部竞争。。

研发端,华为则加强成本控制,减少重复投入与定制化开发,集中资源打造核心技术优势,但这些调整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有待市场检验。

对于华为而言,众多车企的合作既是发展机遇,也是不小的挑战,一方面,广泛的合作让华为的技术和生态得以快速落地,市场影响力持续扩大,有望成为汽车产业链的核心力量。

另一方面,多数车企并不愿意像赛力斯那样全面放权,导致华为的技术优势难以充分发挥,部分合作甚至沦为“招牌式合作”,这种浅层次的合作不仅无法最大化发挥双方优势,还可能因产品表现不及预期影响华为的品牌口碑。

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在保持技术输出质量的同时满足不同车企的个性化需求,成为华为鸿蒙智行发展的关键。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已是必然选择,但合作的深度与效果却因人而异,赛力斯的成功证明,深度绑定、相互信任的合作模式能够实现双赢。

而部分车企的遇挫则说明,单纯依靠品牌背书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北汽、上汽等寻求转型的车企而言,与华为合作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后续还需要在产品定义、成本控制、市场运营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真正实现逆袭。

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越来越多的“华为系”车型,无需盲目追捧,选择车型时,除了关注智能驾驶、车机系统等华为提供的技术亮点,更要结合自身需求,考察车辆的空间、续航、性价比、售后服务等核心要素,毕竟,无论合作模式如何创新,产品力才是赢得市场的根本。

北汽想靠华为翻身,6家车企抢食资源的战局还在持续,这场传统车企与科技巨头的联姻,究竟能诞生多少爆款车型,深陷困境的车企能否成功逆袭,华为又能否平衡各方利益,实现行业共赢?

答案或许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那些真正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实现技术、产品与市场完美匹配的合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来源:月尘染星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