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笔为主,凌厉遒劲:魏碑《孙秋生造像记》高清完整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8:27 1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土广泛传播。 当时社会动荡,佛教宣扬的“极乐净土”“五蕴皆空”理念为困苦百姓提供精神慰藉,被民众普遍接纳。

文◎赵磊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土广泛传播。 当时社会动荡,佛教宣扬的“极乐净土”“五蕴皆空”理念为困苦百姓提供精神慰藉,被民众普遍接纳。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继承汉代以孝治天下的传统,刻石述德成为一时风气。

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龙门石窟作为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的重要场所,留下了大量石窟碑刻题记。

《孙秋生造像记》具有独特的形制特征。 该碑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额题,刻有“邑子像”三字。

第二部分是一篇发愿文,记录了太和七年(483)新城县功曹孙秋生、刘起祖造佛像一尊的事件,表达了对国运昌隆、佛教兴盛的祈愿。

第三部分则记录了139位参与者的姓名,并在末尾刻有“景明三年岁在壬午五月戊子朔廿七日造讫”。从发愿文的太和七年到最终刻成的景明三年,前后相隔近二十年,这一时间差距引发了学界对刻石过程的多种推测。

《孙秋生造像记》的笔法以方笔为主,展现出凌厉遒劲的特色。

《孙秋生造像记》在结体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斜画紧结”。 即横画向上倾斜明显,转折处内收。这种结构使整体字形呈现向右上方欹侧的态势,中宫紧收,撇画与捺画的角度拉开,形成稳定而又生动的空间关系。

《孙秋生造像记》与《始平公造像记》同为洛阳时期楷书碑刻,但各有特色。 两件作品在字体面貌上都保留了一定的隶书遗意,呈现出朴拙劲健的共同特征。

不同的是,《始平公造像记》横画的倾斜度较为平缓,字形趋于扁方,且在方笔为主的基础上间有圆笔出现。

在刊刻手法上,《孙秋生造像记》采用“阴刻”,《始平公造像记》则采用“阳刻”。 后者是“龙门二十品”中唯一的阳刻作品。

魏碑《孙秋生造像记》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来源:汉府书画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