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31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浙江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情况。
10月31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浙江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情况。
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周向军,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曙明,省经信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詹佳祥,省交通运输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邵宏,杭州海关副关长陈海鸣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言人骆莉莉主持。
新华社记者:当前国际经贸形势复杂严峻。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激发更好韧劲和活力,浙江的核心举措是什么?接下来浙江将如何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周向军回答,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出口3.16万亿,增长8.3%,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占全国份额15.8%、较去年底提高0.5个百分点。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浙江最主要的应对举措,就是聚焦打好“稳、拓、调、优”组合拳,帮受损的企业挺过去、把失去的市场补回来:
稳:稳外贸、稳产业链、供应链、稳企业、稳就业
制定366家重点企业“一企一策”,落实家具、服装等6个行业“一业一方案”。高速公路货车通行费优惠额达14.6亿元、惠及超8100万车次。出口信保短期险承保金额874亿美元。为重点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5.46亿元、缓缴社保费约14亿元。
拓:坚持内外贸一体谋划、国内国际市场一起开拓
深入推进“千团万企拓市场争订单”行动,支持办好145个重点展会,组织3963个团组赴境外拓市。开展“外贸优品六进”系列活动,推动6000多家外贸企业,与内贸企业建立供需对接。深化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行动,电商平台“三同”专区销售额达22亿元。
调:加快调整贸易方式、产品结构和市场布局
大力推进“直播+平台+跨境电商”融合发展,开展跨境电商服务季活动超500场,前三季度,跨境电商出口增长29.3%。办好第四届数贸会,达成贸易额309亿、比上届翻一番。上线海外综合服务平台,汇集70余家专业服务机构,提供法律、金融等专业服务。
优:不断优服务、优环境、优政策
开展“千组助万企”、外贸专业服务入园进企行动,服务企业近2.3万家,省市县联动解决问题超1.3万个。召开省级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问题协调会6次,解决26家企业45个问题。加强政策评估和储备,不断充实政策工具箱。
面向“十五五”,浙江将以正在编制的《浙江省“十五五”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规划》为引领,努力在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努力在促进内外高效联动上实现新突破
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变化,持续深化“稳、拓、调、优”组合拳,全力稳住外贸发展全链条,一体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做精做优企业服务,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努力在深化“四港”联动上实现新突破
紧扣“枢纽建强”,进一步完善“枢纽+通道+网络”整体布局,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高标准建设现代化数字贸易港,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物流体系。
努力在提升资源配置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大力推动大宗商品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抓好储运、加工、贸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大宗商品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宗枢纽。
努力在“买全球、卖全球”上实现新突破
扎实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推动进口消费品正面清单扩面,加快“市场采购”贸易改革,迭代创新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深入推进中欧班列市场化运营,构建通达全球、内外互济的贸易网络。
努力在打造一流开放环境上实现新突破
持续深化“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改革,聚焦“流程+单元”,不断优化货物、资金、人员、数据等要素流动环境,以一流环境吸引全球高端要素集聚。
光明日报记者:共建“一带一路”,可以说是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十四五”期间,浙江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十四五”以来,浙江在“八八战略”指引下,主动服务国家大局,充分发挥港口、贸易、浙商、人文等特色优势,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显著成效。张曙明介绍了四个方面:
强化了互联互通的硬核力量
宁波舟山港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开通“一带一路”航线超130条,今年9月开通全球首条中欧北极快航。
金华(义乌)列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累计开行数量突破1.3万列,辐射亚欧大陆50多个国家(地区)160多个城市,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重载率最高、开行里程最长的中欧班列之一。
义甬舟和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双向辐射能力持续提升,全省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全面形成。
彰显了贸易畅通的亮点成色
浙江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从2020年的1.16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90万亿元,占全省比重从34.1%大幅上升到55.2%。
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义乌小商品城、跨境电商综试区、海外仓等平台建设深化推进,贸易业态模式不断迭代创新。
培育形成Alipay、连连支付、PingPong等跨境数字支付领先企业,云计算、智慧城市以及AI大模型等数字技术和服务加快走向东南亚、中东等地区。
形成了产能合作的民企特色
“十四五”期间,浙江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项目超2400个,中方投资额超370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90%,已成为浙江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主力军,泰中罗勇工业园、越南龙江工业园等一批境外园区成为推动浙江民营企业优化全球布局、有效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载体。
“绿色丝路”建设成效显著,浙江企业在20多个共建国家参与建设了光伏、风电、水电、地热、生物质发电等全门类数百个海外清洁能源项目。
打响了人文交流的品牌标识
以职业教育合作为特色的“丝路学院”实现提质扩面,全省50所高校在4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65所“丝路学院”。
“健康丝路”建设蹄疾步稳,积极承担与马里、中非、纳米比亚建设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项目的国家任务,与白俄罗斯、新西兰、古巴等共建中医药海外中心。
文化“新三样”(网文、网剧、网游)出海提速,成功举办三届良渚论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对外开放的深度和质量。在推动产业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浙江主要有哪些举措?
詹佳祥回答,浙江系统实施“大项目、大平台、大协作、大集群、大环境”五大举措。
以大项目夯实产业根基
引进落地一批引领性的制造业重大项目。“十四五”期间全省推进实施重大制造业项目超1500个,完成投资超1.2万亿元,浙江绿色石化基地等制造业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有效提升了全省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以大平台集聚创新要素
依托经开区、高新区、自贸区等平台,吸引集聚全球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
全省省级及以上高新区以全省4%的土地面积贡献了超四成的规上工业增加值、超五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六成的出口交货值、近七成的营业收入、近八成的研发费用投入。
以大协作拓宽开放渠道
主动对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规则,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浙港合作周、浙江台湾合作周等活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化与对口协作省份的合作,组织推动产业的发展。
以大集群提升竞争能级
“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已成为浙江参与全球竞争的主力军,2025年营收有望突破9.5万亿元。绿色石化、智能物联、高端软件、现代纺织与服装、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5个集群营收突破万亿元。浙东工业母机等8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2,正加快向世界级迈进。
以大环境优化产业生态
先后制定实施《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营造法制化环境。创新开展“十链百场万企”系列对接活动,三年超十万家(次)企业参与,对接订单4400多亿元、融资5500多亿元,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格局。
浙江日报记者:枢纽建强是高水平开放强省建设的三件大事之一。“十四五”期间,浙江在打造海陆空立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全球辐射力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
邵宏回答,“十四五”期间浙江围绕“枢纽建强”这一目标要求,全力攻坚,目前已累计完成综合交通投资超1.8万亿元,2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成功创建8家国家物流枢纽,宁波-金华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群建设成效显著、获30亿元全额中央奖补资金。
在海港枢纽方面,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硬核力量
国际枢纽港能级不断提升。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连续7年保持全球前三,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实现“5年4连升”、跃居全球第7位。
港口基础设施能力全面扩容。建成穿山、梅山两个单体集装箱“千万箱级”码头、鼠浪湖双40万吨级离岛作业自动化散货码头,六横佛渡千万级集装箱泊位群建设工程实质性启动。全省万吨级以上泊位数量达296个、沿海港口总通过能力超10.9亿吨。
港口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省委、省政府出台强港改革若干意见和全国首个航运服务业省级规划。宁波舟山港总规修订正式获批,船舶加注、船舶维修、船舶交易规模稳居全国第1,成为全球第3大加油港和全球第5个具备国际船舶LNG加注能力的枢纽港。
在陆港枢纽方面,构筑起了东西互济的国际陆港发展新格局
金华(义乌)成功入选全国14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高标准推进金华铁路枢纽扩容改造工程、华东国际联运港等67个重大项目建设。
甬金铁路、义乌(苏溪)集装箱办理站等项目建成,成为全国首条双层高集装箱运输试验线和首个铁路场站混行模式自动驾驶试验区。
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运营线路达到26条,累计开行超1.3万列,成为连接“浙江制造”与亚欧市场的重要桥梁。
在空港枢纽方面,高水平空港枢纽建设成效明显
多层级机场体系更加完善。新增丽水、嘉兴两个运输机场,全省运输机场达到9个,基本实现航空运输服务省域全覆盖、地市级行政中心至机场60分钟有效覆盖。
客货并举实现协同发展。全省运输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95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210万吨。开通国内首个“多层结构+智能化”国际航空货站,国际货运量占比从13.6%提升至30%以上。
航线网络结构不断优化。全省机场国内定期通航点达427个,联通所有省会、直辖市、副中心城市及商旅热点地区,国际及地区通航点数达128个、实现五大洲全覆盖。累计开通“卡车航班”42条、网点联通长三角主要城市。
国际商报记者:浙江是外贸大省。“十四五”期间浙江外贸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规模居全国前列。海关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尤其是在通关便利化方面有哪些举措?
陈海鸣说,杭州海关与宁波海关以制度创新和科技赋能为抓手,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
聚焦省内海、陆、空重点口岸,不断提升通关效率
以“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为目标,在全省各海港码头全面实现“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无需查验的进口货物可直接提离口岸,出口货物可直接装船作业;
在金华、温州、绍兴至宁波的陆路运输中,应用安全智能锁,陆路转关货物实现“7×24”小时自动验封、自动核销,验放速度提升50%;
在杭州空港试点“机坪直提”创新模式,为空运进口货物节约24小时的口岸物流时间。
拓展外贸动能,助力新业态快速发展
浙江省作为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的发源地,海关不断探索适应新业态发展的监管模式。
如,会同宁波海关出台支持浙江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20项措施和支持义乌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10项措施,试点跨境电商“进口包裹出区嵌入式监管”、跨境电商进口和出口“双向”跨关区退货、出口拼箱货物“先查验后装运”等一批全国首创通关便利措施。
“十四五”期间,浙江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出口年均增长102.7%和15.7%,规模保持全国前列。
精准助企惠企,外贸企业信心不断增强
会同宁波海关创建“红船企航”助企服务平台和“亲清直通车”工作机制,从原来的“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实现助企政策直达快享。
如,在省内推广原产地证书“e打印”,企业可以就近、随时办理证书,“十四五”期间,全省海关累计签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原产地证书39.52万份,企业享受税收优惠超12亿元。
“十四五”期间还加快“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企业的培育,AEO企业数量增长76%,扩大了政策惠及面。
下一步,重点抓好三个“持续”:
持续促进外贸稳量提质,优化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监管模式,精准服务浙江重点产业集群,培育外贸新动能;持续深化“智慧海关”建设,以科技赋能海关监管,提升通关高效化、智能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推进海关监管创新,强化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助力开放平台提能升级,促进贸易创新发展。浙江经视记者:民营企业是支撑浙江外贸的重要力量。许多民营企业从“小商品、小市场”,逐步发展成“小巨人”甚至“单项冠军”。针对民营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浙江有哪些相应的支持政策?
詹佳祥介绍,浙江大力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构建“陪跑式”的支持体系,体系化推动民营企业从“铺天盖地”走向“顶天立地”。
在“初创生根”阶段,着力破解落地难题
大力实施“雏鹰行动”,布局省级小微企业园1252家、入驻小微企业8.9万家,建设各类科技孵化器700余家、入驻在孵企业2万余家,打造低成本的创业空间;持续开展“小微你好”专项服务行动,扶持初创企业扎下根、活下去、强起来。
依规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十四五”期间累计减负超1.6万亿元。
在“成长强基”阶段,着力突破发展瓶颈
实施“放水养鱼”和“专精特新”培育工程,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4万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67家、重点“小巨人”企业46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33家,均居全国前列。金融机构主动靠前让利,企业贷款利率已降至历史较低水平。
省产业基金、新增用地和存量用地、新增能耗等要素,投向民间投资项目的比重均提升至80%。组建制造业企业出海公共服务联盟,破解市场开拓难题。
在“跨国布局”阶段,着力发展“地瓜经济”
系统推进民营经济总部高地建设,支持企业在浙设立研发、营销等高端功能机构,鼓励企业立足浙江、拓展全球。
全省已认定117家民营经济总部领军企业,在杭州滨江、桐乡等地打造11个特色总部集聚高地。世界500强企业中浙江有10家入围;中国制造500强、服务业500强企业中分别有87、50家入围。
在“引领发展”阶段,着力塑造行业标杆
深入实施“雄鹰行动”,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建设全球研发网络,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
全省雄鹰企业118家,其中民营企业99家、2024年全球营收超过7.6万亿元,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43项。
浙江交通之声记者: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是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期间,围绕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建设,浙江有哪些关键举措?成效如何?
邵宏介绍,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举措:
加快国际物流通道布局
宁波舟山港累计开通国际海运航线256条,通达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港口连通性指数跃居全球第2。开通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线,补齐宁波舟山港全球航线网络“最后一块拼图”。
稳定运营国际全货机航线54条、其中洲际航线26条,“空中丝路”辐射能力显著增强。“义新欧”中欧班列开行线路26条,覆盖欧亚50多个国家160多个城市,线条覆盖面居全国前列,国际陆港枢纽能级持续提升。
强化多式联运网络拓展
海铁联运布局40个内陆无水港,开通109条海铁联运线路,联通全国16个省(区、市)、68个地级市。海河联运形成以嘉兴港为中心,辐射长三角的五大海河联运通道,高等级航道达1781公里,11个市全部实现通江达海。
江海联运以宁波舟山港为中心,开通10条大宗散货直达航线和6条集装箱航线,覆盖长江沿线17个亿吨级港口,形成以“江海直达”为特色的水水中转运输体系。
持续深化组织模式创新
创新推出“江海直达+长江班列”“海铁快线+海运快航”等物流组织模式,“第六港区”、堆场共享、全程提单“一单制”等多个案例入选国家级典型经验。
中欧班列实现“双平台”融合,形成场站资源整合、“量价捆绑”降费、线条占比提升、调价机制灵活、境外议价提能5方面竞争优势。
“四港”智慧物流云平台成为全国物流领域“数据最全、响应最快、反馈最准”的平台之一。“数智港区”等3个项目入选全国“数据要素×”典型案例、数量居全国前列。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义乌在外贸方面具有风向标的意义。近期全球数贸中心在义乌开业。除此之外,义乌国贸改革还有哪些重要举措?
张曙明说,“十四五”以来,浙江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为抓手,推进“义新欧”和“义甬舟”两条战略通道建设、实体市场数字化转型和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外贸实现逆势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以市场采购贸易改革为抓手,持续提升贸易竞争力
由义乌首创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已在全国22个省份39个市场复制推广,成为全国外贸创新发展的重要范例。
适应业态模式发展,先后实施了“市场采购+信用保险”“市场采购+组货人制度”“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集成改革举措,“先查验后装运”监管模式有效避免因二次掏箱查验而延误船期等问题向全国做了复制推广。
在改革驱动下,义乌出口额从2020年的300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889亿元,实现近一倍增长。今年截至9月,出口额达5539.9亿元、增长25.7%。
以“中欧班列+海铁联运”协同发力为路径,不断强化物流通道韧性
围绕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支持义乌持续深化物流通道建设。先后开行义乌—杜伊斯堡全程时刻表班列、义乌—塔什干国际快速班列、消费型锂电池混装运输班列等。
数据显示,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发运量从2020年1399列增长至2024年2619列,增幅达87.2%。今年截至9月已达2427列,增长18.3%。
同时,义乌深化与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推动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开港,海铁联运发运量从2020年的3.5万标箱增长至2024年的9.19万标箱,增长超1.6倍。今年截至9月已达8.7万标箱,增长22.6%。
以“品牌出海”组合拳为支撑,持续扩大全球市场辐射范围
为推动外贸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2023年,启动品牌出海计划,以义乌市场为“母市场”,落地一批海外分市场、海外仓、海外站、海外展厅和展会,为市场经营主体打造“矩阵式”出海平台。
境外,已布局落地60多个项目,其中迪拜义乌小商品城、日本大阪义乌市场开业运营。境内,以“全球数贸中心”为标志的第六代市场开业,发布“世界义乌”商贸大模型,累计推出13个商贸领域AI应用。
来源:浙江发布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