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
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
(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北魏寇霄墓志全称《魏故先生寇君墓志》,1925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北栏驾沟村北,现藏于西安碑林。墓志刻于北魏永安三年(530年)二月,为北魏青年才俊寇霄的葬志。墓主寇霄(506—530),字景润,上谷昌平(今北京昌平)人,出身官宦世家,其曾祖为徐州刺史、太尉河南公,父为弋阳汝南府君,属北魏汉族世家大族。
墓志为青石质,高、宽均51厘米,楷书19行,满行19字,全文约360字。志文载寇霄“胎禀乾坤之姿,长有天然之行”,自幼贞白恭宽,才华出众,“彰贞白于学时,异恭宽于未冠”,在同辈中“炳焕于英儁之群,灼丽于文彦之域”。然命运多舛,因“遇世夭起”,后随第二兄至相州(今河北临漳),途中“遇桀贼于路”,不幸殒命于汤阴(今河南汤阴),年仅二十五岁。永安三年二月,葬于洛阳城西二十五里其高祖(雍州刺史)墓旁。墓志由友人司马或撰写,称其“信能敬友,孝能安亲”,痛惜“邦家之宝,唯代之珍”的早逝。
錄文| 魏故先生寇君墓誌。先生諱霄,字景潤,上谷昌平人也。韶起周文,穆舉康叔,樊柯後漢,懋葉魏邦。徐州刺史太尉河南公之孫,弋陽汝南府君之第五子。先生胎稟乾坤之姿,長有天然之行,彰貞白於學時,異恭寬於未冠。所以炳煥於英儁之羣,灼麗於文彥之域。育德不先,遇世夭起,遂能卷經操而不屯,括胸懷而避咎。處心九三,置身元一,一日俏俏,冀養坤年。
後以第二兄與相州刺史安樂王名德相知,隨王在相,逕期不還,如州覲問,遇桀賊於路,殞於湯陰。時年廿五矣。以永安三年歲次庚戊二月丁未朔日在奎律中俠鍾窆於洛陽城西廿五里高祖雍州刺史墓次。朋人司馬或痛道範之速隤,哀松蘭之早折,故望泉門而泣德,託玄石以誌音。其辭曰:囗囗三元,灼灼剛紀,躬讀有文,推之無理。育德似明,罰善不子,殲我良人,囗聲若始。痛哉君子,昔矣良人,信能敬友,孝能安親。邦家之寶,唯代之珍,身沉月積,景德日新。倚倚哲人,攸攸志道,溫若樛木,嚴如松栲。振影公庭,歸靈紫寶,抽光唯晚,隱德唯早。
铭文以“痛哉君子,昔矣良人”“振影公庭,归灵紫宝”等句寄托哀思,文辞质朴而深情,既展现寇霄的德行才学,也折射出北魏末年社会动荡对普通士族的冲击。书法为典型北魏正书,结体方整,笔画劲健,虽篇幅简短但刻工精严,字迹清晰,保留了北魏楷书由隶入楷的过渡特征,如“德”“孝”等字横画舒展,捺笔厚重,属北魏晚期墓志书法的典型代表。
该墓志具有多重价值:其一,补充了上谷寇氏家族世系,为研究北魏汉族世家的地域分布与政治地位提供线索;其二,“遇桀贼于路”的记载,反映北魏末年(永安年间)社会动荡、盗贼横行的实况,与史载尔朱荣乱后北方局势混乱相印证;其三,作为青年士族的私志,由友人撰写而非官方,体现北魏民间对才德之士的推崇,为研究当时社会文化与人际关系提供微观视角。其拓本著录于《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等权威文献,现藏国家图书馆及西安碑林,是探讨北魏社会史、家族史及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北魏《寇宵墓志》
局部放大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
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墓志铭为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墓志铭是给过世的人写的。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以求得人死留名。
随葬记载墓主传记的文字。多刻于石和砖上,个别以铁铸或瓷烧成。内容包括姓名、家世、生平事迹和韵语颂辞等。东汉晚年和西晋墓中或有与墓志相近的方版和小型墓碑,但皆不自名墓志。北魏以后,方形墓志始成定制。下底上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所记内容真实,可作历史资料,也是确定墓葬年代的依据。埋入墓中的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文字。由于在志文之后附有用韵语所作之铭,故又称为墓志铭。一般多刻于石上,也有写刻于砖上的,还有个别的是用铁铸或瓷土烧成的。中国墓志约起源于东汉时期,魏晋以后盛行。日本、朝鲜受中国的影响也有墓志,日本的最早出现于奈良时代前期。
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摩崖石刻,是直接雕刻在山崖石壁上的文字或图像。造像记,指各种宗教石窟、神龛等像的制作留下记录的文字。所谓“像”主要指基于宗教信仰而制作的崇拜对象。因此所谓的“造像记”,就是指“制造这些像的题记”。因而这些文字在书写或镌刻之初,皆有相对应的宗教造像。造像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有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称之为造像。以石刻者,今存有北魏时龙门造像及云冈石窟造像等;以铜等金属铸造者,如陶斋吉金录所载宋韩谦造像及北魏徐常乐造像等。造像功德经并谓造像与写经、造寺、造塔等,同具种种功德。大体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魏晋以来,在北方盛行的石窟造像的影响下,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也趋于流行。它们的风格特征与同时代的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基本一致,可用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作参照。如北魏早期,佛像的头部出现水波纹发譬,多是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其中年代较早的纹摺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摺密而柔软。许多伪刻的石造像,很难与相应的时代风格特征相符。龙门二十品,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该称号始自清代。 其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仅有一品在位于老龙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窑)。这些造像记中的功德主多是北魏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有道高僧。他们为孝文帝歌功颂德或为祈福禳灾而开龛造像。他们的名字多在史书上有所记载。这些造像记中往往涉及当年的史实,因此,龙门二十品不但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书法的代表作,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史料。来源:七零后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