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戏迷到“戏掌柜”,安徽学子很“有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18:10 1

摘要:“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这句《女驸马》的经典唱段,曾让安徽农业大学黄梅戏俱乐部社长焦孟欣在童年时一见倾心。如今,这位即将保研至上海大学的姑娘,已成为校园里黄梅戏传承的“播火者”——她牵头组织排练、策划社团活动,每周雷打不动的社团时光,让这缕安徽本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这句《女驸马》的经典唱段,曾让安徽农业大学黄梅戏俱乐部社长焦孟欣在童年时一见倾心。如今,这位即将保研至上海大学的姑娘,已成为校园里黄梅戏传承的“播火者”——她牵头组织排练、策划社团活动,每周雷打不动的社团时光,让这缕安徽本土的戏曲清音,在年轻学子中不断流转。

启蒙:一曲《女驸马》,种下黄梅情

焦孟欣是安徽农业大学茶业学院茶学专业的学生,她的黄梅戏情缘,有着“缘起‘河南’,花开安徽”的奇妙轨迹。“小时候家里大人总看河南台《梨园春》,我就窝在沙发里跟着凑热闹。”她回忆,真正让她沦陷的,是一位选手演唱的黄梅戏《女驸马》选段,“那活泼灵动的旋律,像一股清泉直接流进心里”。

作为砀山人,焦孟欣此前对这门传统艺术并无深入了解,这个电视里的瞬间,让她真正“发现”了属于安徽的文化瑰宝。而来到合肥求学后,本地浓厚的戏曲土壤让这份热爱愈发炽热。“《梨园春》点燃了火苗,合肥的戏曲氛围就让这火苗越烧越旺。”她说,如今,《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片段,她都能信手拈来。更让她安心的是,家人始终全力支持她的爱好。

深耕:校园戏台,磨戏更磨心

早在入学前,加入安徽农大黄梅戏俱乐部就已被焦孟欣列入“必做清单”。“社团里有专业老师指导,从发音技巧到戏曲动作,都是系统地训练,这和自己瞎琢磨完全不一样。”她坦言,专业指导让她的热爱有了扎根生长的底气。

排演《女驸马》时的经历,让她至今记忆犹新。为找准冯素珍女扮男装的神韵,光是“帽插宫花好新鲜”这句唱段的配套动作,她就对着镜子打磨了上百遍。“既要演出中状元的得意洋洋,又不能丢了女子的细腻底色,一个眼神、一句念白都得扣。”直到动作从“形似”到“神似”,她才真正懂了“戏在骨头里”的深意。

除了校内排练,焦孟欣还会组织社员走进安徽大剧院、合肥大剧院,现场观看韩再芬等名家的演出。“校园排练是‘慢工出细活’的打磨,现场观看就是沉浸式地熏陶。”她笑着说,每次看完演出,社员们排练的热情都会高涨一大截,“名家的台风、唱腔里的韵味,都是最生动的教材”。

传承:拆门槛搭舞台,引同龄人入局

进入社团后,焦孟欣从普通社员成长为社长,角色转变让她的重心从“自身演唱”转向“组织传承”。虽然自己很少登台演出,但每次社团的演出活动,她都全程在场协调,从场地布置到人员安排,从排练调度到细节打磨,她用行动让社员们的戏曲热情有了释放的平台。

作为年轻票友,焦孟欣和社员们也在尝试让黄梅戏更“接地气”。“我们都喜欢许嵩的歌,发现他的《如果当时(2020年版)》有黄梅戏改编版本,就经常一起学唱。”她认为,传统戏曲不必束之高阁,与流行元素的巧妙融合,能让更多同龄人愿意“走近看一看”。

在她看来,当下年轻人并非不爱传统戏剧,只是缺少“走进来”的契机。“年轻人对极致的美、真诚的情感和有趣的形式没有抵抗力。”她分享自己的心得,“关键是‘拆掉’剧院的门槛,把舞台搭到他们的生活里。”

展望:戏入骨髓,初心续航

从儿时沙发上的小戏迷,到校园里的传承者,黄梅戏在焦孟欣心中的意义早已超越“爱好”二字。“它现在是我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刻在生命里的节奏。”她说,只要唱腔响起,就会清晰地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即将远赴上海大学读研,焦孟欣的黄梅戏之旅并未计划停歇。“我想在上海找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把这份热爱继续延续下去。”而对于一手打理的安徽农大黄梅戏俱乐部,她更有牵挂:“希望能把社团的火种继续传下去,让黄梅戏的种子在校园里不断发芽,路还长,戏要一曲一曲地唱下去。”

来源 合肥日报

来源:小度看安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