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部纪录片显示,中国军人在一次模拟台海登陆的两栖演习中大规模部署了机器狗和无人机系统,但演习结果同时揭示了这些无人装备在高强度作战环境中的显著局限性。这场全流程演习不仅展示了中国军队在无人化作战领域的快速进展,也意外地提供了评估军用机器人实
Scmp报道,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部纪录片显示,中国军人在一次模拟台海登陆的两栖演习中大规模部署了机器狗和无人机系统,但演习结果同时揭示了这些无人装备在高强度作战环境中的显著局限性。这场全流程演习不仅展示了中国军队在无人化作战领域的快速进展,也意外地提供了评估军用机器人实战能力的罕见窗口。
在这次演习中,四足机器狗随第一波登陆部队投放到滩头阵地。这些携带爆炸物的机器人穿越壕沟、障碍物和路障,试图为突破敌方防御线开辟通道。与此同时,专业无人机分队部署了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配合武装作战部队打击敌方火力点,为机器狗提供火力掩护。整个作战过程中,侦察无人机在空中监控战场并确定敌方位置,更多机器狗则作为弹药运输工具为分散部署的士兵提供补给。
但演习的转折点出现在滩头推进阶段。根据央视纪录片显示,一名防御方士兵在开阔地带远距离击落了一只正在移动的机器狗。而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似乎也未能有效削弱坚固的敌方防御阵地。更关键的是,演习导调组宣布解放军的两栖装甲车辆遭到防御炮火摧毁,导致推进路线上出现拥堵,迫使后续部队调整战术。
无人系统的战术整合与局限
这次演习展示了中国军队在无人作战系统整合方面的显著进步。机器狗不仅被用于突击爆破,还承担侦察、弹药运输等多种任务。在一个场景中,一只背负机枪的机器狗伴随空降兵小队穿越丛林渗透至敌后,随后带头拦截敌方增援部队。这种多样化应用表明,解放军已经建立起相对成熟的无人系统战术运用体系。
从技术角度看,军用机器狗在地形适应性上具有独特优势。与轮式或履带式地面机器人相比,四足机器人能够跨越复杂地形,包括碎石滩、壕沟和各类障碍物。在两栖登陆作战中,滩头阵地通常布满反登陆障碍,传统地面车辆难以快速通过,而机器狗的灵活性使其能够在这种环境中发挥作用。
然而,演习中暴露的问题同样明显。机器狗在开阔地带被远距离击落这一细节,揭示了其在实战环境中的脆弱性。目前的军用机器狗主要是民用平台的改装版本,并非为高强度战斗设计。它们通常缺乏装甲防护,关键部件暴露在外,一旦遭遇有效火力就很容易被摧毁。相比之下,即便是轻型装甲车辆也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能够抵御小口径武器射击。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生存能力与任务有效性之间的矛盾。携带爆炸物的机器狗需要接近目标才能发挥作用,但在开阔滩头阵地上,它们成为明显的移动目标。防御方可以从安全距离外开火,而机器狗既无法有效还击,也难以快速规避。演习中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未能有效压制坚固阵地的情况,同样说明小型无人机在面对加固防御工事时火力不足的问题。
俄乌冲突的实战教训
解放军对无人系统的大规模运用,显然受到了俄乌冲突经验的影响。在这场持续近三年的战争中,各类无人机和地面机器人被广泛应用,改变了现代战争的面貌。据统计,俄乌双方每月消耗的各类无人机数量达到数万架,从小型商用四轴无人机到军用攻击无人机,形成了多层次的无人作战体系。
俄罗斯和乌克兰都在战场上部署了携带爆炸物的地面机器人。这些通常改装自民用平台的无人车辆,被用于突破防线、攻击坚固目标或清除障碍。但实战表明,它们的有效性高度依赖战场环境。在城市废墟或森林地带,地面机器人可以利用掩护接近目标;而在开阔地形,它们往往成为易受攻击的目标。
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在俄乌战场上的应用更为成功。这类小型无人机操作员通过实时视频画面控制无人机,以自杀式攻击方式摧毁坦克、火炮和其他目标。但它们的局限性同样明显:受续航时间和载荷限制,FPV无人机对坚固工事的破坏力有限;电子战系统能够有效干扰其控制信号;恶劣天气严重影响其作战效能。
解放军演习中出现的问题,在俄乌战场上同样存在。双方都报告过无人系统被常规火力摧毁或被电子战系统压制的案例。这表明,尽管无人系统为战术创新提供了新工具,但它们并非战场上的决定性力量,更不能替代传统作战力量。
两栖作战的特殊挑战
将无人系统应用于两栖登陆作战,面临着比陆地作战更为复杂的挑战。两栖作战被公认为最复杂的军事行动之一,需要协调海空军火力支援、两栖输送、滩头突击和内陆推进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战术需求和技术挑战。
在滩头突击阶段,登陆部队暴露在防御方火力覆盖之下,时间压力极大。传统战术强调快速突破防御,建立滩头阵地,为后续部队争取登陆条件。在这种高强度火力对抗环境中,作战单元的生存能力和突击能力至关重要。机器狗虽然能够携带爆炸物,但其防护能力不足、移动速度有限,在开阔滩头难以有效完成任务。
演习中两栖装甲车辆被摧毁导致推进受阻的设定,反映了两栖作战的另一个核心问题:登陆通道的脆弱性。在真实作战中,登陆部队通常只能使用有限的登陆点,这些通道一旦被封锁,后续力量就难以展开。如果寄希望于机器狗这类轻型无人装备开辟通道,而它们却因防护不足被摧毁,整个作战行动可能陷入困境。
从装备配置角度看,解放军显然在探索一种"有人-无人"协同的作战模式。侦察无人机提供战场态势感知,攻击无人机和机器狗执行高风险任务,有人部队在相对安全的情况下推进。这种模式在理论上能够减少人员伤亡,但前提是无人系统能够承受战场环境的考验。演习结果显示,在当前技术水平下,这一前提尚未完全满足。
技术演进与战术调整
央视播出这部纪录片并展示演习中无人系统的局限性相对客观地呈现了问题,可能反映出中国对无人作战系统持有清醒认识,意识到技术进步与实战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
军用机器狗的技术演进方向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增强防护能力,为关键部件加装装甲;提升机动性能,提高奔跑速度和复杂地形通过能力;增加有效载荷,携带更强大的武器或更多爆炸物;改进自主控制算法,减少对人工操控的依赖。但每一项改进都涉及重量、成本和复杂性的权衡。
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的Spot机器狗是该领域的技术标杆,但其军事化应用仍处于试验阶段。美国陆军在多次测试中发现,机器狗在侦察和物资运输方面表现良好,但在直接作战运用中面临诸多限制。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在试验军用机器狗,但尚未形成成熟的作战概念。
中国在机器狗技术上进展迅速。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等企业生产的四足机器人在性能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成本却显著更低。这为解放军大规模试验无人作战系统提供了条件。但从民用平台到军用装备,技术跨越远比想象中复杂。可靠性、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等军用标准的要求,远高于民用产品。
这次演习最重要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展示了多少先进装备,而在于通过实兵对抗检验了战术概念的可行性。现代战争形态正在快速演变,无人系统的引入为战术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只有通过严格的演习和实战检验,才能识别哪些概念真正有效,哪些只是理论上可行。
从演习结果看,解放军可能需要调整无人系统的使用方式。与其将机器狗用于滩头突击这种高暴露度任务,或许更适合用于侧翼渗透、后方破袭或城市环境作战。FPV无人机对坚固阵地效果有限,但可以用于打击轻型目标、骚扰敌方后勤或攻击移动中的增援部队。
更根本的问题在于,无人系统究竟应该在作战体系中扮演什么角色。它们是作战的主力还是辅助?是用于替代有人力量还是增强有人力量?不同的定位决定了不同的技术路线和战术运用方式。从这次演习看,解放军似乎仍在探索答案。
台海两栖作战的复杂性和高对抗强度,使其成为检验军事创新的最严苛标准。任何新概念、新装备都必须在这种极端场景下证明自己的价值。机器狗和无人机在演习中展现的能力与局限,为理解未来战争形态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但正如历史反复证明的,真正的答案只能在实战中找到——而这恰恰是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