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眼神,不像是在欣赏风景,倒像是在看守一件本不属于自己,却又志在必得的宝贝。
在日本北海道的最北边,有个叫宗谷岬的地方,常年刮着能把人吹透骨的海风。
风里头戳着一尊铜像,是个叫间宫林藏的日本人。
他两眼直勾勾地盯着北方,跨过一片海,望向一片让他惦记了一辈子的土地。
这眼神,不像是在欣赏风景,倒像是在看守一件本不属于自己,却又志在必得的宝贝。
那片土地,就是库页岛。
搁在地图上看,它像条大鱼,快八万平方公里的地界,比两个台湾还大。
如今,这“大鱼”的身上,插的是俄罗斯的旗。
可这事儿怪就怪在,几百年前,这地方的户口本上,清清楚楚写着中国的名。
从咱自家的地盘,变成别人饭桌上的菜,这中间的故事,三天三夜也唠不完,里面掺杂着太多的“要是当初”和“没留神”。
这事儿得从根上刨。
早在唐朝那会儿,岛上的赫哲人、鄂伦春人的老祖宗,就划着小船来中原,要么送点土特产,要么换点铁锅盐巴,跟咱们走动得挺勤。
到了元朝,忽必烈不是个含糊人,直接在那儿设了个叫“征东元帅府”的衙门,算是正式把它划进了自家的院子。
后来朱棣当皇帝,搞了个“奴儿干都司”,管着整个东北,库页岛自然也在里头,还立了碑,这都是板上钉钉的事。
清朝来了,更是顺理成章。
康熙爷叫人画地图,那份《皇舆全览图》上,库页岛明明白白是大清国的一部分。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图上是画进来了,心里头却没把它当回事。
在北京城里的皇帝和大臣们看来,那地方天寒地冻,远在天边,住着一群不怎么开化的“野人”,每年能按时送来几张貂皮,就算尽了本分,挺好。
这叫“羁縻”,说白了就是一种“名义上归我管,但你爱咋咋地”的松散政策。
这种想法,在家里业大、四海平靖的时候看不出毛病,可一旦家道中落,外头又有狼盯着,这就成了要命的疏忽。
当紫禁城还沉浸在“盛世”的幻梦里时,两道饿狼般的目光,一东一西,已经死死锁定了这片没人看管的“肥肉”。
西边那道目光,来自沙皇俄国。
那帮哥萨克,跟不要命似的,一路从西伯利亚往东边闯,就为了给沙皇找个冬天不结冰的出海口。
1742年,他们第一次摸上了库页岛,一看这岛上的毛皮、木材和打不完的鱼,眼睛都绿了。
俄国人办事的路子很直接:先上来探探路,建个小木屋,顺手欺负一下当地人,看看北京那边有啥反应。
结果呢,北京城里鸦雀无声。
军机处的大臣们收到的边关奏报堆积如山,什么地方又闹了灾,哪个省的漕运出了问题,都比这北边荒岛上死了几个“野人”重要得多。
在他们看来,为这点破事跟北边的“罗刹鬼”动刀动枪,纯属吃饱了撑的。
这种沉默,等于给俄国人发了张请帖。
东边那道目光,来自日本。
1635年,日本的松前藩就派人去岛上画过地图,但真正把这事儿捅出个大动静的,就是开头说的那位间宫林藏。
1809年,这人划着一条小破船,玩了命地穿过一道海峡,后来这海峡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了。
他干了件大事:证明了库页岛是个独立的岛,而不是跟大陆连着的。
这个发现,一下子点燃了日本的野心。
他们看明白了,这岛子就是日本北大门的一道天然屏障,更是将来往大陆伸手的好跳板。
日本人比俄国人“聪明”,他们不搞明火执仗那套,而是玩“软的”。
他们跟岛上的原住民套近乎,说咱们祖上可能是一家,都是一个根儿。
对于那些一辈子没见过大清皇帝长啥样、只知道按时交貂皮的原住民来说,给谁交不是交?
日本人给的价钱还公道。
就这么着,靠着文化上的拉拢和生意上的实惠,日本人在库页岛南边悄没声地扎下了根。
于是,一个奇怪的场面上演了:岛的北边,俄国人建哨所,步步紧逼;岛的南边,日本人开商站,深入人心。
而这片土地名义上的主人,大清王朝,正被英国人的炮舰轰得焦头烂额,自家院里乱成一锅粥,压根儿顾不上这远东的角落。
库页岛成了一桌没人管的酒席,就等着两个闯进来的恶客怎么分。
19世纪中叶,俄国人在克里米亚战场上吃了亏,急着在东方找补回来。
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干脆下了死命令,直接在岛上建军事要塞,单方面宣布整个库页岛都是俄国的了。
这下日本不干了,但那会儿的日本刚开国,胳膊还拧不过俄国的大腿。
两边掰了二十多年手腕,最后在1875年签了个《圣彼得堡条约》,日本人说我不要库页岛了,你把旁边那串千岛群岛给我。
就这么着,在法律上,库页岛第一次完完整整地被划到了别国名下。
整个过程,大清的官员们只能在旁边干看着,连句话都插不上。
可日本人的忍耐是暂时的。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憋着一股劲要把当年的场子找回来。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开打。
这场仗,日本赢了,虽然赢得也挺惨。
战后签《朴茨茅斯条约》,俄国人被迫把库页岛北纬50度以南的部分,又吐出来还给了日本。
从此,库页岛被人为地拦腰斩断,北边归俄国,叫萨哈林;南边归日本,叫桦太。
岛上那些世世代代住在这里的赫哲人、尼夫赫人,他们的家园被一分为二,命运就像秋天风里的落叶,没人关心会飘到哪儿去。
历史的指针最终拨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8月,苏联在雅尔塔会议上跟盟国谈好了条件,对日本宣战。
百万苏联红军横扫中国东北,其中一个交换条件,就是战后整个库页岛都归苏联。
苏军的动作极快,没费多大劲就拿下了岛的南部。
战争一结束,一场冷酷的人口清洗就开始了。
几十万在岛上生活了几十年的日本人、被强征来的朝鲜劳工,还有那些被认为跟日本人走得近的原住民,全部被打包遣返或驱逐。
他们的房子、财产被没收,无数人在回家的路上凄惨死去。
从那以后,库页岛彻底姓了“苏”。
苏联人在岛上大搞军事建设,修海军基地,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里发现了储量惊人的石油和天然气,光北部一个油田就顶得上一个大庆。
这个曾经被清廷视为“无用之地”的荒岛,摇身一变成了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心脏和能源宝库。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这一切。
如今岛上的官方语言是俄语,学校里教的历史,是从哥萨克探险家开始讲起的。
北海道宗谷岬的寒风里,间宫林藏的铜像依然眺望着北方。
而在对岸,俄罗斯的钻井平台和导弹基地,成了这片土地上最醒目的标志。
参考资料Stephan, John J. Sakhalin: A Histo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1.
高福顺. 《清代对库页岛的管辖与中俄日对该岛的争夺》. 《学习与探索》, 2005(4): 125-130.
Walker, Brett L. The Conquest of Ainu Lands: Ecology and Culture in Japanese Expansion, 1590-180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妥善处理。
来源:历史迷雾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