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丽娟(化名),48岁,是一位普通的办公室文员,平日里喜欢和同事们聊聊家常,偶尔哼几首老歌。那天,她正和同事小李在茶水间闲聊,小李突然皱眉:“丽娟姐,你嗓子怎么了?听起来有点哑,像熬夜唱K后的感觉。”胡丽娟愣了一下,摸了摸喉咙,笑笑说:“可能是最近上火了,喝点
胡丽娟(化名),48岁,是一位普通的办公室文员,平日里喜欢和同事们聊聊家常,偶尔哼几首老歌。那天,她正和同事小李在茶水间闲聊,小李突然皱眉:“丽娟姐,你嗓子怎么了?听起来有点哑,像熬夜唱K后的感觉。”胡丽娟愣了一下,摸了摸喉咙,笑笑说:“可能是最近上火了,喝点凉茶就好了。”她没太在意,毕竟只是声音有点沙哑,不痛不痒,生活里这样的小毛病谁没遇过?
可接下来的几天,声音嘶哑非但没好,反而更严重了。胡丽娟试着清嗓子,却发现声音像是被什么卡住,提不上力。她开始有点不安:“不就是嗓子哑吗?怎么休息了这么多天还没好?”她想起多年前唱歌嗓子哑时,喝两天菊花茶就恢复了,可这次,凉茶喝了一罐又一罐,嗓子还是老样子。她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喉咙里长了什么东西?
带着疑惑和不安,胡丽娟走进了市中心医院的大门。她没想到,这一次看似普通的就诊,竟然揭开了一场关于甲状腺和食管的健康危机,也让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医院耳鼻喉科的诊室里,胡丽娟向医生描述了自己的症状:“就是声音哑了一个多星期,休息了也没好,没别的感觉,不痛也不痒。”医生听后,皱了皱眉,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严肃:“声音嘶哑可不是小事,可能是喉返神经出了问题。”
“喉返神经?”胡丽娟一脸茫然。医生解释,喉返神经是支配声带运动的重要神经,如果一侧神经受损,可能导致声音嘶哑;如果两侧受损,声门可能无法打开,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呼吸困难或窒息。胡丽娟心里一惊:“不就是嗓子哑吗?怎么扯到这么严重的事了?”
医生接着说:“喉返神经损伤常见于甲状腺手术的并发症,因为它和甲状腺贴得很近,手术时稍不小心就可能伤到。去年我们医院就有一个患者,甲状腺手术后声音哑了好几个月才恢复。”胡丽娟更疑惑了:“可我没做过手术啊!”她觉得医生有点“跑题”,甚至怀疑对方是不是在吓唬她。
医生瞥了眼胡丽娟的脖子,语气依旧淡定:“你脖子好像有点粗,可能是甲状腺有问题。我给你开个B超,去查查。”胡丽娟摸了摸脖子,心里嘀咕:“粗吗?没觉得啊。”她半信半疑地拿着单子去了B超室,路上还在洗手间的镜子前照了半天,也没看出脖子有什么异常。
B超室里,医生的探头在胡丽娟的脖子上来回滑动,时间长得让她有些不安。终于,她忍不住问:“医生,有问题吗?”B超医生盯着屏幕,语气严肃:“有点小问题,别说话,我再看看。”检查结束后,医生建议她再做个甲状腺CT,以便看得更清楚。
胡丽娟的腿瞬间软了:“CT?是不是很严重?”她拿着B超报告,上面赫然写着:甲状腺右侧叶占位,请进一步检查。她脑子里一片空白,赶紧回到门诊找那位“说话难听但好像有点本事”的医生。
医生看完报告,沉吟片刻,语气依然平静:“这恐怕是甲状腺癌。”胡丽娟如遭雷击,差点没站稳:“癌症?怎么可能?我就是嗓子哑啊!”医生安慰道:“别太担心,甲状腺癌在恶性肿瘤里算比较‘温和’的,大多数手术后都能解决问题。”
可对胡丽娟来说,“癌症”两个字就像晴天霹雳。她强压着泪水,问:“除了嗓子哑,我没别的症状啊,会不会搞错了?”医生追问了她是否有多汗、心悸、手抖等症状,胡丽娟一一否认。医生点点头:“那就住院吧,做个甲状腺CT和细针穿刺活检,看看是什么类型的癌症。”
住院后,胡丽娟的管床医生仔细检查了她的甲状腺,发现右侧有个肿块,质地硬、边界不清、无压痛,且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这些特征无一不指向恶性肿瘤。随后,甲状腺CT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医生的判断:甲状腺右侧叶有个约3×3厘米的肿块,伴颗粒样钙化、边缘分叶状,还侵犯了颈内静脉,甚至推挤了颈总动脉。结论是:考虑甲状腺恶性肿瘤。
胡丽娟看到报告时,泪水再也止不住。她丈夫在一旁默默安慰,却也无能为力。医生却说,还要再做一项检查——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医生解释:“如果是乳头状癌或滤泡状腺癌,恶性程度较低,治疗效果好,甚至可能治愈。但如果是未分化癌,就比较麻烦。不过你这个年纪,乳头状癌更常见。”
这句话让胡丽娟抓住了一丝希望。她签字同意了穿刺手术,尽管过程让她紧张得手心冒汗。等待病理结果的三天,她几乎夜不能寐,每天都在祈祷:“只要不是最坏的结果就好。”
第三天,病理结果出来了,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管床医生拿着报告走进病房,递给上级医生。上级医生一看,眉头紧锁:“怎么会是鳞癌?”他自言自语:“甲状腺鳞癌?我行医这么多年,还没见过。”
上级医生怀疑病理科搞错了,要求复核。病理科却建议做个胃镜,检查食管是否有问题。因为鳞癌最常见于食管癌,而食管和甲状腺位置相邻,肿瘤可能从食管转移到甲状腺。
胡丽娟的CT被重新审视,影像科医生发现食管上段似乎有轻微异常,但不明显。第二天,胡丽娟做了胃镜。结果显示,食管上段有局部粘膜充血、糜烂和斑块状病变,疑似食管癌。活检病理确认:鳞状细胞癌。
真相终于大白:胡丽娟的声音嘶哑并非源于甲状腺癌,而是食管癌转移到甲状腺,肿瘤侵犯了喉返神经导致的。更令人意外的是,她的食管癌属于原位癌,尚未深入肌层,属于早期癌症。按理说,早期食管癌很少转移,但胡丽娟的肿瘤却异常“活跃”,不仅转移到甲状腺,还引发了神经症状。
胡丽娟的故事让人感慨:一个看似普通的声音嘶哑,竟然牵扯出如此复杂的健康问题。那么,声音嘶哑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可能隐藏哪些健康风险?
声音嘶哑是声带振动异常的表现,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
急性炎症:如感冒、咽喉炎、声带炎,常伴有喉咙痛、咳嗽。过度用嗓:如唱歌、喊叫后声带疲劳,通常休息几天可恢复。声带病变:如声带息肉、声带结节,多见于教师、歌手等职业人群。神经损伤:如喉返神经受损,可能由手术、外伤或肿瘤压迫引起。肿瘤:包括喉癌、甲状腺癌、食管癌等,可能压迫或侵犯喉返神经。喉返神经是支配声带运动的关键神经,左右各一,紧贴甲状腺和食管走行。以下情况可能损伤喉返神经:
甲状腺手术:手术中误伤神经是常见并发症。据《美国甲状腺协会指南》(2023),约2%-5%的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肿瘤压迫:如甲状腺癌、食管癌或肺癌,肿瘤可能直接侵犯或压迫神经。其他疾病:如胸主动脉瘤、神经炎等。食管癌在我国是常见恶性肿瘤,尤其在华北、华南地区高发。据《柳叶刀-胃肠病学与肝病学》(2024),我国每年新发食管癌病例约30万,鳞状细胞癌占90%以上。早期食管癌症状不明显,可能仅表现为轻微吞咽不适或声音嘶哑(如肿瘤转移至甲状腺)。中晚期则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胸痛、体重下降等。
食管癌的危险因素包括:
吸烟与酗酒:长期吸烟和大量饮酒显著增加风险。饮食习惯:常吃过热、过硬食物,或腌制食品(如含亚硝胺的腌菜)。营养缺乏:缺乏维生素A、C或微量元素(如锌、硒)。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增加 susceptibility。胡丽娟的案例提醒我们,食管癌可能以非典型症状出现,如声音嘶哑,需高度警惕。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3),乳头状癌和滤泡状腺癌占90%以上,恶性程度较低,5年生存率高达98%。但鳞癌或未分化癌极为罕见,预后较差。
胡丽娟的甲状腺肿块最初被误认为是甲状腺癌,实为食管癌转移。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极其罕见,但提示我们:甲状腺占位可能是其他肿瘤的转移灶,需全面检查明确来源。
明确诊断后,医生为胡丽娟制定了手术方案:切除食管上段病灶及甲状腺转移灶,同时尽可能保留喉返神经功能。手术风险不小,尤其是食管癌手术可能导致吞咽困难或感染。但胡丽娟别无选择,她鼓起勇气签了手术同意书。
手术当天,胡丽娟的丈夫守在手术室外,双手紧握,默默祈祷。几个小时后,医生走出手术室,疲惫却带着笑意:“手术很顺利,肿瘤切干净了,喉返神经保住了,但嗓子可能还需要时间恢复。”
术后,胡丽娟的嗓子依然有些哑,但比术前好了一些。她开始接受放疗和靶向治疗,以防止肿瘤复发。医生告诉她,早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只要定期复查,生活质量不会受太大影响。
半年后,胡丽娟的声音逐渐恢复,她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每次和同事聊天,她都会忍不住分享自己的经历:“以前觉得嗓子哑是小事,现在才知道,身体的任何信号都不能忽视。”她开始调整饮食,少吃腌制食品,饭菜尽量温热,避免过烫。她还定期做体检,关注甲状腺和食管的健康。
胡丽娟的故事告诉我们:健康无小事,哪怕是声音嘶哑这样的小症状,也可能隐藏大问题。以下是几点建议:
及时就医:声音嘶哑超过两周未改善,尽早就医,查喉镜、B超或CT。关注饮食:少吃过热、腌制食品,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查甲状腺B超和胃镜,尤其是有家族癌症史者。健康生活:戒烟限酒,保持良好作息,增强免疫力。愿每个人都能像胡丽娟一样,及时发现身体的“求救信号”,用行动守护健康。
来源:戴六号半的高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