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媚外”!中国人到底该不该过洋节呢?资本早把节日玩成生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8:00 1

摘要:可先问个简单问题:评论区的你过情人节吗?那过情人节算文化入侵吗?其实别急着扣帽子,节日的本质就是一种社会仪式——传统节日承载的是情感共鸣,现代节日更多是情绪的出口和消费的入口。

崇洋媚外,中国人到底该不该过洋节呢?每年万圣节,上海从淮海路到巨鹿路,热闹得堪比时装周。一到这时候就有人喊“这是崇洋媚外”“是文化入侵”。

可先问个简单问题:评论区的你过情人节吗?那过情人节算文化入侵吗?其实别急着扣帽子,节日的本质就是一种社会仪式——传统节日承载的是情感共鸣,现代节日更多是情绪的出口和消费的入口。

比如春节核心是团圆,端午是纪念,中秋是思念;而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的核心是什么?是消费,是推动情绪的流量节点。

资本比谁都懂节日的意义,在他们眼里,节日本质不是文化,是营销,是用来挣钱的节点。从2000年开始,外资品牌就借着洋节布局中国市场:星巴克的圣诞限定杯、可口可乐的圣诞老人广告、苹果的送礼季活动,每一个洋节都是现成的营销教科书。

后来国内品牌也学明白了,搞出了双十一、双十二、618、520这些“人造节日”。所以真相是,你以为自己在过节,其实是在帮商家冲KPI。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4年情人节期间,抖音电商直播曝光量达到20亿,情人节相关搜索量占比高达50%;饿了么在情人节当天配送的鲜花预定量,环比增长约5倍。

这些数字背后,都是年轻人的情绪需求被转化成了消费动力。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比较严肃,很难轻松化、娱乐化——你看万圣节能搞狂欢,7月15的晚上你敢随便出门热闹吗?洋节的“轻娱乐”属性,刚好填补了这种需求空白。

有人说这是崇洋媚外?其实真不是。我们崇的从来不是“洋”,而是好玩、新鲜、能发朋友圈的快乐。

现在年轻人对洋节的狂欢,本质是文化自信的一种变体——敢玩、敢笑、敢自嘲。你看上海历年万圣节的cosplay,多少是本土化“神级改编”:孙悟空、唐僧、甄嬛、哪吒、安陵容全上街了,一边是白骨精和吸血鬼的“世纪大战”,另一边是甄嬛打卡麦当劳。

这届年轻人不是崇洋,而是把洋节“反向国产化”再“出口”,这叫文化逆输出。就像日本人把圣诞节变成吃肯德基的日子,韩国人把万圣节玩成情侣街头装扮,中国人则玩成了全民“整活大会”。

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节日早成了文化创意的开放平台。外国人能在伦敦唐人街看舞龙舞狮、在纽约过春节、在东京看中秋灯会,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在圣诞节cos孙悟空?这不叫文化入侵,是文化互换。

节日热潮背后不只是快乐,更是经济和城市竞争力的缩影。先看情绪经济:年轻人过洋节是场“情绪投资”,精致cos配定位,发朋友圈有面子、有点赞,妥妥的流量密码。

再看消费趋势:这是消费降级后的文化升级,大家不愿在奢侈品上冲动消费,更愿为情绪价值“氪金”——买套几十块的cos服上街疯一疯,比吃几百块的西餐还开心。

节日经济甚至成了城市软实力指标。拿元旦跨年来说,2024年元旦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35亿人次,同比增长155.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97.3亿元,同比增长200.7%。

上海万圣节火上热搜,不只是年轻人在玩,更是城市在做“品牌公关”。但热闹也要有边界:可以玩但不能“玩脱”,可以整活但别整出低俗。松弛感不是没边界的放飞,而是有分寸的自洽。

之前韩国梨泰院踩踏事件造成159人死亡,上海警方去年直接上阵指挥疏导,当交警喊出“我不是cos,我是真警察”时,这座城市的秩序和浪漫同时被守住了——这才是真正的松弛感:玩得疯但不乱,热闹但不失控。

回到开头的问题: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我的建议是,想过就过,但别“被过节”。洋节不是问题,盲目跟风才是问题;文化流动不是危险,文化自卑才是危险。

不怕年轻人穿吸血鬼斗篷,就怕他们忘了为什么吃粽子;不怕在圣诞节发糖果,就怕春节懒得贴春联。节日的意义从来不是形式,而是我们从中找到自我。

从宏观看,这是文化产业的繁荣,是消费从物质向精神的转型;从国家层面看,这恰恰说明中国文化的底气——能容万物而不被同化。孔子说“和而不同,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真正强大的文明,不怕洋节,只怕没自信。

来源:动物形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