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677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每天一杯红酒,有益心脏健康?”
“白酒杀菌,适量喝还能提神?”
“啤酒度数低,喝多点也没事?”
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喝酒小知识”,可能正在悄悄害你。
2023年,《柳叶刀·肿瘤学》杂志发布重磅研究:全球每年新增的癌症病例中,有74万例可直接归因于饮酒。不仅是酗酒,哪怕是“轻度饮酒”,也与多种癌症风险显著相关。
这一次,连“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说法,都被科学打脸了。
“我只喝一点点,应该没事吧?”
可惜,癌细胞并不靠“量”来判断是否入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明确分类,酒精是一级致癌物,与烟草、石棉、苯并芘并列。也就是说,它对人体的致癌性是明确的、无疑的。
饮酒与多种癌症高度相关,尤其是:
口腔癌
咽喉癌
食管癌
肝癌
结直肠癌
女性乳腺癌
其中,乳腺癌是最令人警惕的。研究发现,每年因饮酒导致的女性乳腺癌病例超过10万例,而这部分风险即便是“每天一杯小酒”也无法规避。
很多人觉得红酒比白酒“高级”,还带点“养生”的味道。
这其实是商家的营销话术。
确实,红酒中含有白藜芦醇、多酚类物质,部分实验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其有抗氧化作用。但这些成分的剂量极低,远远达不到抗癌的效果。
而你为了摄取这些微量成分,喝进去的却是实打实的乙醇——也就是酒精。
一旦进入人体,乙醇会被代谢为乙醛。而乙醛本身就是强致癌物,它会直接破坏DNA,诱发细胞突变。
国家癌症中心曾公开指出:酒精可作用于全身细胞,诱发系统性癌变。没有所谓“更健康的酒”,只有更隐蔽的风险。
啤酒的度数虽然低,但可别小看它的“续航能力”。
一瓶500ml的11度啤酒,换算下来大约含有20g酒精,相当于一两白酒的乙醇含量。而很多人一喝就是三五瓶,一顿下来,酒精摄入量远超安全线。
更糟糕的是,啤酒饮用量大、频率高,还容易搭配高脂、高盐食物,如烤串、炸鸡、辣条。这种“高酒精+高油脂”的组合,加倍增加肝脏负担和癌变几率。
曾经,有研究称“适量饮酒可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但近年来,这一观点被多项大型研究推翻。
2022年,《自然·医学》刊登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的联合研究发现:饮酒与心脑血管健康呈U型关系的假象,其实是统计偏差导致的。
很多“不喝酒”人群本身就有基础疾病,而“少量饮酒者”往往生活方式更健康,才误导出“适量饮酒有益”的结论。
中国疾控中心也明确指出:没有任何一种酒精饮品是“安全的”,也没有所谓“安全饮酒量”。
你可能没发现,喝酒之后身体已经悄悄发出多次警告:
脸红:表明体内乙醛代谢能力差,癌症风险更高;
头痛、心悸:血压波动,心脑血管负担加重;
口腔溃疡、咽喉不适:局部组织反复受刺激,易癌变;
夜尿频繁、睡眠差:肝脏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这些信号,不是“酒量不行”,而是身体在拼命代谢毒素。
真正的健康生活,不需要靠酒精维持气氛。
如果你已经有喝酒习惯,建议从以下几点开始戒断:
设定“无酒日”,从一周两天起步;避免“劝酒场合”,用饮料代替切换;建立新社交方式,不要把“喝酒”当感情纽带;用运动或阅读缓解压力,替代“借酒消愁”。写在最后酒桌文化根深蒂固,但健康只有一次。
别再用“适量”“应酬”“习惯”来为饮酒找借口。
别再用“红酒养生”“啤酒解乏”来安慰自己。
癌细胞不会等你酒醒才动手。
科学已经说得足够清楚——喝酒会致癌,任何酒、任何量都不安全。
你能做的最聪明的选择,就是从今天开始,一滴都不喝。
参考资料:
[1] 《柳叶刀肿瘤学》。“酒精消费导致的癌症全球负担: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2023年。
[2] 国家癌症中心. 酒精与癌症风险科普资料.
[3]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 Alcoholic beverages and cancer.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饮酒危害与科学饮酒指南.
来源:学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