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生孩子毫无尊严!00后妈妈哭诉;脱下裤子只是开胃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17:28 1

摘要:“裤子一脱,人就像待宰的猪”——这句话不是我编的,是上周一位粉丝私信我的原话。

“裤子一脱,人就像待宰的猪”——这句话不是我编的,是上周一位粉丝私信我的原话。

她刚生完,产房灯白得刺眼,护士一边剃毛一边催“别乱动,耽误我下班”,她想问能不能自己来,对方直接甩一句“你行你上”。

那一刻,她连哭都觉得浪费力气。

我听完只有两个字:窒息。

可转头一看数据,全国876家试点“人性化分娩”,听起来够意思,实际签字画押的才六成,剩下四成医院把“分娩计划书”锁在抽屉里,问就是“太忙,先救急”。

忙到连九十秒解释都挤不出?

别闹,监控不会撒谎——助产士平均每小时跟产妇说话不到一分半,语速快过奶茶店叫号,内容少得可怜:用力、别喊、快签字。

设备升级二十亿,服务思想原地踏步,这就是最吊诡的地方。

更离谱的是无痛。

城市医院打得上针的已经冲到58%,听着像翻身仗,可细问才知道,32%的产妇依旧“错过时机”——宫口开太快、麻醉师在楼上抢救、夜班只有一个值班,理由比春晚小品还多。

北京上海刚把镇痛塞进医保门诊,基层医院却连三十分钟到岗都保证不了,夜里生娃只能硬扛,医保卡再香也刷不到麻醉师的指纹。

一句话:政策上了天,落地还在翻山。

有人把希望押给手机,拍视频留证据。

抖音“产房纪实”五十亿播放,把原本关起门来的羞辱摆到阳光下,卫健委被约谈,医院连夜贴“温柔分娩”海报。

可镜头一关,该剃的还得剃,该吼的继续吼。

江苏那位打赢官司的产妇拿到一万二精神损失费,听起来解气,可律师说得很直白:案子能赢,因为医院拿不出签字,而九成产妇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权说“不”。

法律站在她那边,却没能挡住她先被剃光、再被训哭的全过程。

我翻到国外经验,日本“温柔分娩”把灯光调暗,产妇想蹲就蹲,想泡水池就泡水池;英国NHS指南中文版摆进四十家医院,每步操作都得先解释,不同意就跳过。

人家不是钱多,是把“她首先是个人”写进流程。

我们硬件不差,差的是默认“你疼就疼,孩子平安就行”的默契。

AI监护都进化到实时读疼痛指数了,可疼痛指数高≠有人理,系统报警,护士瞄一眼“正常”,继续刷手机。

技术再亮,也照不亮一句冷嘲。

那我们能干嘛?

我把最近跑医院看来的土办法写给你:

1. 产检时就逼问医生“分娩计划书在哪”,不给就换院,别等宫口开了再吵架。

2. 无痛预约提前写进病历,38周就去麻醉门诊踩点,把值班表拍下来,谁夜班、谁白班,微信问清楚,别等疼到想跳楼才找麻师。

3. 带个“嘴替”——持证导乐或干脆自己妈,提前签授权,关键时刻替你开口,你疼到发抖时她还能保持逻辑。

4. 手机开录音,别不好意思,五十亿播放都靠一个个镜头堆出来,医院最怕的不是投诉,是曝光。

5. 把江苏判例截图存手机,谁敢跳过签字,直接亮法条,一万二精神损失费就是底气,比哭有用。

写到最后,我想起那位粉丝说的一句话:“如果再来一次,我要先学会说‘不’,而不是‘忍’。

把这句话送给你。

产房不是刑场,你也不是待宰的猪,疼了就喊,不想剃就拒绝,麻醉师不来就投诉。

政策、医保、AI都在赶路,我们能做的,是在她们赶到之前,先把自己当成人。

来源:刀锋斩月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