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鸡蛋壳作画布,朽木变神女,紫砂泥成器皿……今年3月起,潍坊市昌乐县启动“山东手造・昌乐有礼”巡展,核雕、拓印等非遗技艺走出展柜,走进社区书院、广场、露营地,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老手艺的魅力。截至目前,巡展已举办30余场,覆盖2万余人,成为激活文化活力、助力乡
鸡蛋壳作画布,朽木变神女,紫砂泥成器皿……今年3月起,潍坊市昌乐县启动“山东手造・昌乐有礼”巡展,核雕、拓印等非遗技艺走出展柜,走进社区书院、广场、露营地,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老手艺的魅力。截至目前,巡展已举办30余场,覆盖2万余人,成为激活文化活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
老手艺焕新生
清晨,昌乐县西湖社区“红暖西湖”文化书院刚开门,就迎来大批居民——“山东手造・昌乐有礼”巡展首站在这里启幕。展台上,核雕手链、剪纸花鸟、拓印“福”字、陶艺碗整齐陈列,每一件都透着匠心。“纸要捋平,墨量得控制好,刷的时候轻一点……”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市级拓印非遗传承人肖广德,手把手指导小姑娘操作拓印。他带来的12生肖拓片与“梅兰竹菊”作品刚亮相,就被居民围得水泄不通。肖广德说:“拓印对联比印刷品有韵味,往后我要多创作老百姓喜欢的样式,让拓印真正融入生活。”
启动仪式后,书院大讲堂的座谈会上,核雕非遗传承人王春晖分享起创新经验。深耕电商直播10余年的他,手机里存满了核雕制作短视频:“以前守着小摊,没几个人问;现在直播雕刻,直播间里常能有几千人看。”他点开一段“九龙献瑞”核雕的视频继续说:“直播不只是展示技艺,更要讲好核雕文化,让昌乐核雕被更多人知道。”他分享的平台选择、观众互动技巧,让在场手艺人纷纷提笔记录。
匠心作引赞叹
今年,巡展走进宝城街道昌明社区,核雕、拓印、蛋雕等手艺齐聚,阎氏铜刻、木雕还与昌乐特色蓝宝石雕刻相结合,引得居民连连惊叹。“王派烙画”非遗传承人王全战的展位人气最旺。他手持烙铁在木板上游走,190度能烫出浅焦糖色,250度则变成深咖啡色,还得根据木料、葫芦的材质随时调温。说话间,一朵梅花的轮廓就在烙铁起落间渐渐清晰。2019年,他独创“黄杨木烙微书”技艺,能将2毫米的小字烙在木块上,居民们看了都忍不住赞一句“这是在木头上绣花”。
核雕展位旁,王春晖拿着放大镜向居民展示作品纹路,解读起昌乐核雕“手稳、眼稳、心更稳”的“三稳”秘诀:“一颗核上雕刻的‘八仙过海’,每个神仙只有米粒大小,只要一刀失误,整个作品就前功尽弃。这样一件作品,往往得半个月才能完成,这就是‘慢工出细活’的匠心。”展区一角,昌乐木雕传承人刘金柱的作品《兰香》也引得居民驻足。这件以崖柏为原料创作的作品,顺着木纹自然成型,兰花与蝴蝶灵动传神,尽显传统木雕与自然意趣的融合之美。
手造“潮玩”受青睐
在首阳山旅游度假区的潍焦工业文化中心・桂水栖谷露营地。活动现场,非遗手造、文创产品、特色小吃的展位错落分布,氛围轻松又热闹。拓印体验区,学生陈舒晴专注地操作着,揭下刚拓好的“金榜题名”,轻轻吹散墨气。特意赶来的她说:“我想把这个贴在书桌前激励自己,亲身体验后才知道,非遗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藏着民族智慧的珍宝。”核雕展位前,观众们拿着核雕珠子反复端详;剪纸区,家庭成员合作创作“全家福”,即便剪错了也笑声不断;非遗小吃摊前,刚出锅的糖画散发着甜香……市民们感慨:“原来老手艺也能这么‘潮’。”此次巡展的“惊喜嘉宾”——鄌郚吉他,还为这场手造盛宴注入了音乐活力。
为深化“山东手造”工程内涵、弘扬传统手造文化魅力,昌乐县在推进线下巡展的同时,同步打造“山东手造・昌乐有礼”线上巡展活动,同样呈现出满满亮点。线上巡展以云端共享的便捷、指尖浏览的灵活,将宝石的璀璨流光、烙画的火木交融、传拓的文化沉淀一一呈现。系列活动持续深挖昌乐手造资源,借线上展示打破时空阻隔,不仅让更多人跨越距离认识昌乐、读懂昌乐手造,更为这份承载着地域文化与匠心的技艺,注入了传承发展的新活力。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深化巡展的广度与深度,让手造资源持续下沉基层。”昌乐县文联主席崔明军表示,将以匠心激活文化活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更多动能。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