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学进步,是基于不断总结、积累,包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曾经,人们治疗乳腺癌就是单纯的切除,一些病人获救了,还有很多病人手术并没有改变命运。
医学进步,是基于不断总结、积累,包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曾经,人们治疗乳腺癌就是单纯的切除,一些病人获救了,还有很多病人手术并没有改变命运。
为什么?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现乳腺癌是种全身性疾病,或许在我们手术切除肿块的时候,可能就有很多癌细胞出现在别的地方!以至于治疗效果不好、失败!
01. 肿瘤真的不见了吗?
手术台上,大家竭尽全力,将肉眼可见的肿瘤组织,以及肿块周围的一部分正常组织全部切除,希望能将癌细胞一网打尽。
这无疑是一场与癌细胞的激烈较量,手术的成功地让肿瘤在视野中消失,给大家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手术只是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即便肉眼可见的肿瘤组织被切除,仍可能有微小病灶或单个癌细胞遗漏、或存在于他方。
别看他们现在能力小,隐藏的敌人犹如定时炸弹,适宜的机会来时,它们继续生长、扩散,到一定程度也就成了威胁!
那么,人们常常是用哪些办法评估肿瘤是否已被“切没了”呢?
影像学检查,就是看这些个坏东西还在不在?超声、CT、X线摄影、磁共振成像等,都是我们常用手段,对于骨骼上有没有转移灶,也会用到核素扫描。
影像学可以观察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形态,让肿瘤的情况尽收眼底。但是,影像学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并不是无所不能的“火眼金睛”。
对于非常小的肿瘤病灶,影像检查可能就显得力不从心,不一定就能发现。而且,某些影像学表现还可能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给诊断带来干扰。
例如,常用的CT和MRI对于1厘米左右、或者较大一些肿块能查到,但小于1厘米、或者更小一些的肿瘤往往就难以察觉了。
可别小看1厘米的肿瘤,大概约等于10亿个癌细胞,如此庞大的敌人,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是不可能打败它们了,往往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了,比如化疗。
除了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也能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乳腺癌常用到的标志物有癌胚抗原、癌抗原15-3等,也能发挥作用。
如果术前这些标志物异常,术后水平降、或至正常范围时,表示治疗有效。但是,我们不能依据标志物来判断肿瘤是否完全消失。
部分肿瘤可能并不分泌这些标志物,或者在疾病早期,标志物水平还未升高,好比敌军隐藏了自己的信号,让我们难以以标志物掌握它们的行踪。
所以,术后肿瘤看似消失,并不代表癌症已被彻底根除。手术“切没了”只是抗癌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性成果。
我们多数人仍需要继续治疗、康复及随访。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继续对残余癌细胞进行清剿。
02. 继续抵抗肿瘤
肿瘤之所以为“恶”,其核心在于它可以“死灰复燃”,我们就得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它再次露头!不让它复发!
复发风险是我们在术后面临的最大威胁,而复发风险的大小又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肿瘤大小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肿瘤越大,癌细胞侵犯周围组织和远处器官的可能性就越高,复发风险也就相应增大。
不同的病理类型和分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复发的几率。
例如,一些恶性程度高的病理类型,其细胞生长活跃、侵袭性强,更容易复发。
淋巴结转移情况同样不容忽视,也是判断风险最主要的指标之一,一旦癌细胞扩散到淋巴结,就说明疾病已经有了向身体其他部位转移的趋势,复发风险大幅提升。
激素受体状态也与复发密切相关,像激素受体阴性的患者,复发风险相对较高。
此外,病人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也会影响复发风险,年龄较大、身体机能较差的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监控和清除能力相对较弱,复发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但是,年龄大的患者,肿瘤的恶性度大多要低一些。
如何降低复发风险?治疗是最主要、最有力的手段了,包括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判断它们的适应症、以及需要使用的强度,风险与强度相对应。
癌细胞确实有极强的转移性,像狡猾的间谍一样,一般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悄无声息地扩散到身体的各个角落。
在原发肿瘤被发现和治疗时,可能已经有少量癌细胞脱离了原发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在其他器官安营扎寨,形成转移病灶。
微小转移灶,早期就像隐藏在黑暗中的敌人,现有的检查手段或许很难发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随遇而生,可能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明显的转移瘤。
术后的辅助治疗,就像是一场围剿行动,不仅能够作用于原发灶周围残留的癌细胞,也可以对那些可能的潜在转移病灶进行抑制。
03. 个体情况对治疗的影响
①病理类型和分期
早期,通常指肿瘤较小、无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情况,手术切除肿瘤后,确实存在一些不需要其他治疗的情况,以人体免疫力干掉残余的癌细胞!也有一些需化疗、放疗或内分泌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比如,导管原位癌患者术后不需要化疗、靶向治疗,仅在激素受体阳性时需内分泌治疗。如果做的是保乳手术,则需放疗。
晚期乳腺癌患者因肿瘤已扩散或转移,治疗目标更多侧重于控制肿瘤进展、缓解症状和延长生存时间。综合运用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等多种手段,某些情况下,姑息治疗也是重要选择。
乳腺癌病理类型多样,包括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髓样癌等。
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和对治疗的反应存在差异。例如,三阴性乳腺癌通常对内分泌治疗、抗HER2的靶向治疗没有效果,化疗就是其主要治疗方式,而HER2阳性则能从靶向治疗中获益很大。
②身体状况
年龄也是影响治疗决策的重要因素。
年轻人身体机能大多较好,对治疗的耐受性较强,可接受相对积极的治疗方案。而老年人,尤其是合并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可能无法耐受高强度化疗和放疗。
因此,治疗方案需要个体化,权衡治疗效果与治疗的不良反应,获益大小。
制定方案前,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以确定其对治疗的耐受性。若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无法承受标准治疗的副作用,不可强求,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相对温和的治疗方法。
③基因检测结果
现在,基因检测在治疗中作用日益重要。
21基因检测、评分以判断临床风险稍高的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患者是不是能豁免化疗?大家对此认识度已经很高了。
还有,检测BRCA1/2突变情况,有相应的靶向药物可治。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患者,对铂类化疗药物或PARP抑制剂更敏感,治疗选择上可有所侧重。
04. 结语
手术虽成功切除肿瘤,但后续治疗如同筑建坚实堡垒,进一步阻挡癌细胞侵袭,降低复发风险,为健康保驾护航。
积极的术后治疗,是对生命的负责,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或许治疗过程中会有各种不适,但请相信,每一次坚持都在靠近康复的彼岸。
同时,我们还应调整生活方式,保持乐观心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以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行动,战胜疾病!
生命因坚持而精彩!
来源:刘永毅医生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