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们身边,有一群孩子,他们可能不由自主地眨眼、耸肩或忍不住发出清噪、怪叫的声音。这些看似“奇怪”的行为,并不是调皮或坏习惯,而是一种叫做“抽动障碍”的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在悄悄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理解抽动障碍,陪伴孩子安心成长
在我们身边,有一群孩子,他们可能不由自主地眨眼、耸肩或忍不住发出清噪、怪叫的声音。这些看似“奇怪”的行为,并不是调皮或坏习惯,而是一种叫做“抽动障碍”的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在悄悄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这不是“坏习惯”,而是一种疾病
抽动障碍好发于5~12岁儿童,尤其男孩更为常见。数据显示,我国大约每十名孩子中就有一名受此困扰。然而,不少家长因缺乏了解,未能及时带孩子接受专业诊疗,错过了早期干预的宝贵时机。
抽动障碍的表现多样,常被分为两类:
运动性抽动:频繁眨眼、咧嘴、摇头、耸肩、扭动身体,或出现模仿动作、强迫行为等;
发声性抽动:无意识地清嗓、咳嗽、发出叫声,或重复说某些词语、句子。
运动性抽动:频繁眨眼、咧嘴、摇头、耸肩、扭动身体,或出现模仿动作、强迫行为等;
发声性抽动:无意识地清嗓、咳嗽、发出叫声,或重复说某些词语、句子。
这些症状在情绪紧张、疲劳时会更加明显,而在放松、专注或睡眠时往往减轻。病情的起伏不定,常常让家长感到困惑,也让孩子承受误解。
不止是动作,更深层的是心理的负担
除了表面的症状,抽动障碍还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同伴交往与情绪健康。部分孩子合并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焦虑或抑郁等问题。外界的异样眼光、不理解甚至指责,更可能让他们陷入孤独与自卑。
抽动障碍病因复杂,多重因素共同作用
目前医学界认为,抽动障碍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遗传倾向
大脑神经递质功能失调
心理压力与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异常或感染诱因
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
家庭支持,是孩子康复的重要力量
我们呼吁家长:
创造平静、接纳的家庭氛围,减少批评与施压
不刻意关注或指责孩子的抽动行为,尝试用游戏、阅读等方式转移其注意
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他们表达想法,参与力所能及的决定
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控制糖分与咖啡因摄入
合理安排屏幕时间,避免刺激性内容
社会包容,是照亮他们成长的光
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孩子,请给予多一份耐心与理解。不围观、不嘲笑、不排斥,就是最温暖的陪伴。如您发现孩子存在类似表现,建议尽早至正规的儿童康复中心进行专业评估,获取科学干预指导。
让我们共同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守护者,用理解取代误解,用支持替代偏见—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在善意的环境中,自由、健康地长大。
专家简介
周大勇
哈医大四院儿童康复科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
专业擅长:
早产儿发育问题早期干预,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症、小儿脑瘫、孤独症、精神发育迟滞、臂丛神经损伤、言语发育落后、认知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康复治疗,脊柱侧弯矫正,体态如平足、内外八字、X形腿、O形腿康复治疗等。
注:本文章为健康科普,不涉及任何商业用途。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