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有话说(82)︱天气转凉脑梗风险升高 出现三种情况别大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5 18:01 1

摘要:几场秋雨,气温悄然走低。一种疾病也正随着寒凉悄悄进入高发期,那就是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梗(俗称“中风”)。本期《医生有话说》,我们就跟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寒冷天气会对脑血管造成如此大威胁,以及如何预防脑梗。

几场秋雨,气温悄然走低。一种疾病也正随着寒凉悄悄进入高发期,那就是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梗(俗称“中风”)。本期《医生有话说》,我们就跟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寒冷天气会对脑血管造成如此大威胁,以及如何预防脑梗。

本期话题

预防脑梗

“知风险、早预防、会识别”是关键

本期栏目,来自绵竹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钟兴菊,就跟大家科普一下为何天冷容易脑梗,哪些高危人群需警惕,以及一些防护建议。

天气变冷,为何脑梗爱“登门”?

低温时常会触发身体一系列变化,脑梗频发主要归结为五大原因:

1、血压升高:

血管遇冷会收缩,导致血流阻力增大,血压自然升高。秋冬季节室内外温差大,造成的血压剧烈波动尤其危险。

2、血液变“黏稠”:

天冷出汗少,喝水不足,容易让血液浓缩、黏稠,流速变慢,形成血栓的风险大增。

3、血管痉挛:

突然吸入冷空气或颈部受凉,可能直接引发脑血管痉挛,尤其对有基础病变的人来说,极易导致血管堵塞。

4、感染来袭:

秋冬是感冒、肺炎的高发期,全身性炎症会损伤血管内壁,诱发血栓。

5、生活习惯改变:

天气变冷后,人们活动减少,饮食趋向高热量,容易导致血脂、血糖、体重上升,增加脑血管负担。

高危人群需警惕脑梗风险

中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有吸烟饮酒习惯者;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都是脑梗高危人群。

防护攻略:给血管穿上“保暖衣”

预防脑梗远胜于治疗,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大家可以融入日常生活:

1、保暖第一,尤其护好三处:

头部、颈部、脚部是保暖重点。出门戴上帽子、围一条围巾,效果显著。要避免突然从温暖室内冲入寒冷室外,应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

2、主动喝水,稀释血液:

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要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保证每天1500毫升左右(约8杯)的饮水量。

3、监测血压,规律服药:

高血压患者务必定期测量血压,切勿自行随意停药或改药,任何调整都需咨询医生。

4、适度运动,择时而出:

高危人群外出应尽量避开寒冷的早晚时段,选择天气暖和的上午10点后或下午,进行散步、太极拳等适度运动。

5、饮食清淡,均衡为主:

饮食上要坚持低盐、低脂、低糖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烹饪应多采用蒸、煮、炖的方式。

6、预防感染:

积极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日常勤洗手,出门戴口罩,减少感染机会。

学会识别“中风120”,关键时刻能救命

脑梗的黄金抢救时间通常是4.5小时以内,牢记“中风120”口诀,关键时刻能救命:

“1”—— 看1张脸:脸部是否不对称,口角是否歪斜。

“2”—— 查2只胳膊:双臂平举,是否有一侧无力下垂。

“0”——“聆”听语言:说话是否清晰,有无表达困难。

只要出现以上任一症状,需立即拨打120。在等待急救时,应让患者平卧,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切记不要喂水、喂药。

总的来说,秋冬季脑梗高发,主要是“低温”触发了人体内“血压、血液、血管”的一系列危险变化,再叠加上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的。

应对脑梗,关键在于“知风险、早预防、会识别”。希望这份指南能助您和家人安心度过秋冬,守护血管健康。

医生有话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科学告诉我们多数疾病是由生活观念、个人习惯、文化知识以及个人素养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些因素影响着每个人的健康。

四川日报全媒体“川观拍客”推出《医生有话说》健康科普栏目,向大众传播具有实用性、趣味性、科学性的医学知识,全方位覆盖满足各类人群对健康知识的诉求,解答当下常见疾病和季节性多发病症的预防、诊断及治疗,让读者们更好的了解和预防各类疾病,保持健康体魄和良好心态。

策划 ︱ 毛漫丁 谭曦 肖雨杨

执行 ︱ 肖雨杨 赵萤 卢春阳

川观拍客 ︱ 洪智浩

编辑 ︱ 赵萤

海报 ︱ 何涛

来源:四川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