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香港高院的冻结令还悬在头顶,三位非婚生弟妹的遗产诉讼尚未落槌,宗馥莉在2025年饮料行业年会上抛出的“三个零距离”战略,恰似一枚精准投向舆论场的深水炸弹。“让制造更加聪明、更善解人意,核心就是市场与用户零距离、研发与用户零距离、生产与用户零距离。”这位身陷家
文/白鸽
当香港高院的冻结令还悬在头顶,三位非婚生弟妹的遗产诉讼尚未落槌,宗馥莉在2025年饮料行业年会上抛出的“三个零距离”战略,恰似一枚精准投向舆论场的深水炸弹。“让制造更加聪明、更善解人意,核心就是市场与用户零距离、研发与用户零距离、生产与用户零距离。”这位身陷家族纷争与企业动荡的女掌门,试图用这套全新的战略话语,为风雨飘摇的娃哈哈锚定航向。
在股权纷争、员工维权、代工信任危机的多重夹击下,“三个零距离”绝非简单的营销口号。这背后,是宗馥莉用现代企业逻辑改造父亲留下的传统商业帝国的决心,是在国资持股46%的复杂股权结构中巩固控制权的谋略,更是应对农夫山泉、元气森林等对手的生存之道。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横亘着重重壁垒,这场以“用户为中心”的变革,究竟是娃哈哈的续命良方,还是新掌门急于立威的冒险之举?
第一个零距离:市场与用户——拆“联销体”建“直达链”的生死赌局
“父辈靠联销体打下江山,但现在消费者在便利店下单,货却要等三天,这就是致命的距离。”宗馥莉在内部会议上的直言,戳中了娃哈哈渠道体系的痛点。她提出的“市场与用户零距离”,本质是一场对宗庆后时代“联销体”的刮骨改造,试图用数字化链条替代传统人情网络。
核心动作:从“经销商代理”到“终端直控”的渠道革命
宗馥莉的渠道改革堪称雷厉风行。首先是淘汰低效中间商,设定300万元年销售额门槛,清退全国近三成中小经销商,转而与具备数字化运营能力的大型经销商合作,要求新伙伴必须接入娃哈哈的“智慧终端系统”。其次是组建自有终端团队,投入2亿元打造1.2万人的专业团队,覆盖全国160万家终端网点,重点攻坚便利店、社区超市等现代渠道,广东美宜佳便利店仅用3个月就拿下1万个销售点位,AD钙奶单店销量提升40%。最后是数据化精准运营,通过智能冰柜、POS机数据实时追踪消费动态,上海商超的纯净水动销率因精准补货提升了27%,而以往这类决策全凭经销商经验判断。
落地悖论:老渠道抵制与新体系“水土不服”
这场改革很快引发反噬。浙江一位合作20年的经销商坦言:“以前靠批发生意能赚钱,现在要天天盯数据、做陈列,赚的钱反而少了20%。”更严重的是新旧渠道的冲突,2024年11月,14个省份的经销商因被要求改签宏胜销售合同集体抗议,部分人甚至转投农夫山泉阵营。而新建立的数字化体系也暴露出短板,西南地区因物流信息不同步,出现终端缺货与仓库积压并存的怪象,某地级市的无糖茶断货长达两周,错失销售旺季。
行业专家沈萌指出关键矛盾:“宗馥莉想复制快消巨头的直营模式,但娃哈哈的根基在下沉市场,那里的夫妻店更需要灵活的赊销政策,而非复杂的数据报表。”这种“水土不服”直接体现在市场份额上,2025年上半年,娃哈哈便利店铺货率虽提升至45%,但县域市场占有率却下降了8个百分点,陷入“高端够不着,低端守不住”的尴尬。
第二个零距离:研发与用户——从“老板拍板”到“用户共创”的创新转型
“父亲时代靠‘吃饭就是香’打天下,但现在年轻人关心的是无糖、有机、个性化,闭门造车必死无疑。”宗馥莉对研发体系的改造,直指娃哈哈多年的创新惰性。“研发与用户零距离”的核心,是将产品定义权从高管办公室转移到消费者手中。
实践路径:用“用户参与”重构产品生命周期
在新品研发端,宗馥莉推出“万人试饮计划”,通过小红书、抖音招募消费者参与产品测试。2025年推出的双柚汁,就是根据3000名用户的反馈调整了柚子配比,上市首月销量突破500万瓶,远超预期。在经典产品升级上,AD钙奶推出“故宫文创版”,并通过社群征集包装设计,相关话题在微博获得2.3亿阅读,带动产品销量增长45%。而KELLYONE的个性化定制模式更是极致体现——用户可从30种果蔬中搭配口味、自定义瓶身文字,2021年含税销量突破1亿元,证明了“用户主导”的商业价值。
为保障创新效率,宗馥莉还解散了冗余的食品科学研究院,成立3个聚焦细分赛道的“创新小组”,每个小组直接对接终端数据,决策周期从以往的6个月缩短至2个月。2025年推出的电解质水,就是看到运动场景消费增长后快速研发的产物,上市即进入天猫品类销量前十。
现实困境:老品依赖与创新“同质化”陷阱
但研发转型仍未摆脱传统包袱。娃哈哈的营收中,AD钙奶、纯净水等老产品占比仍超60%,而新品的市场成活率仅为15%,远低于元气森林的30%。2025年推出的无糖绿茶,因口感与东方树叶高度相似,上市三个月就被迫降价促销。更致命的是品控漏洞,同年3月,宏胜代工的乳酸菌饮料被曝出黑色沉淀物,涉事产品正是根据用户反馈“增加浓稠度”后的改良版,暴露了“快速响应”与“质量把控”的失衡。
内部研发人员的吐槽更直指核心:“用户想要低糖又要浓郁口感,这本身就矛盾,为了赶进度只能妥协,最后出问题还是我们背锅。”这种在用户需求与产品本质间的摇摆,让“研发零距离”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未能形成真正的技术壁垒。
第三个零距离:生产与用户——“代工争议”中的供应链重构
“用户要新鲜、要个性,生产端就得柔性、要高效。”宗馥莉提出的“生产与用户零距离”,本想通过供应链升级实现“按需生产”,却因代工风波一度陷入信任危机。这一战略的核心,是打通从用户需求到工厂生产的直连通道,实现“小批量、快迭代”的柔性制造。
战略布局:宏胜融合与“未来工厂”建设
宗馥莉的供应链改革分两步走。一是加速宏胜与娃哈哈的产能整合,将19个宏胜生产基地纳入娃哈哈体系,重点改造log6无菌生产线,实现“上午产无糖茶、下午产功能饮料”的柔性生产能力,响应速度比传统生产线快3倍。二是投建“超链智造”项目,砸3.57亿元引入数字化生产系统,通过用户订单数据直接驱动生产,2025年试点工厂的库存周转率提升了35%。
在成本控制上,通过“就近生产、就近配送”优化物流网络,单瓶水的流通成本降低12%,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原材料涨价压力。宗馥莉在内部讲话中强调:“未来的工厂不是生产产品,而是响应需求。”这种思路确实收到成效,2024年娃哈哈包装水销售额暴涨300%,与供应链效率提升密切相关。
信任危机:代工风波暴露的战略裂痕
但2025年的“今麦郎代工事件”,给这套完美蓝图泼了冷水。消费者发现,售价高于今麦郎30%的娃哈哈纯净水,生产商竟是竞争对手,质疑“品牌溢价掩盖成本压缩”。更严重的是,宏胜代工的乳酸菌饮料出现质量问题,让“宗馥莉重资本轻品控”的批评声四起。
这场风波暴露出战略的深层矛盾:宗馥莉一边推进“生产零距离”强调品质可控,一边因自有工厂关停、宏胜产能不足而依赖代工,形成逻辑悖论。有内部人士透露,陕西、衢州等地的老厂关停,部分是为了淘汰与杜建英有关的产能,导致短期产能缺口只能靠代工填补。这种“政治优先于经营”的决策,让“生产零距离”从技术升级变成了权力斗争的附属品,严重透支了消费者信任。
战略本质:“三个零距离”背后的三重野心
剥开“用户中心”的外衣,“三个零距离”实则是宗馥莉破解娃哈哈多重困局的组合拳,藏着清晰的战略意图。
1. 用“数字化改革”打破利益固化
娃哈哈的国资持股46%、员工持股会占24.6%的股权结构,决定了宗馥莉难以靠股权实现绝对控制。“三个零距离”推动的数字化、直营化改革,本质是用新的运营体系替代老的利益格局——1.2万人的终端团队直接向宏胜系高管汇报,数字化系统绕过了传统的区域经理层级,让宗馥莉能直接掌控市场数据与现金流,这比股权更具实际控制力。
2. 以“用户价值”重构品牌认知
面对“品牌老化”的指责,宗馥莉试图用“零距离”重塑形象。从AD钙奶的国潮包装到KELLYONE的个性化定制,都是在强化“娃哈哈懂年轻人”的认知。2024年品牌百度指数暴涨180%,证明这种策略短期内有效。更深远的考量是摆脱对“娃哈哈”商标的依赖——通过用户直接参与共创的新品,未来可直接归入宏胜旗下的“娃小宗”品牌,彻底掌控品牌话语权。
3. 为“资本化铺路”扫清障碍
宗馥莉早有上市计划,但娃哈哈的“体外资产多、股权结构乱”是最大障碍。“三个零距离”推动的供应链整合、渠道数据化、产品标准化,本质是在梳理资产——把分散的生产基地、经销商资源整合成可量化的优质资产,用728亿元营收、30%利润率的宏胜体系做背书,抬高上市估值。国资股东对变现的需求,也让这场改革获得了隐性支持。
终极拷问:这场变革能救娃哈哈吗?
“三个零距离”的战略方向无疑契合了饮料行业的发展趋势,但宗馥莉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破”与“立”之间找到平衡。
从优势看,改革已显现成效:2024年营收回升至728亿元,包装水、即饮茶等品类增长显著,数字化能力较宗庆后时代有质的飞跃。但风险同样致命:内部,员工维权、家族诉讼消耗大量精力,宏胜系与老员工的对立尚未化解;外部,代工事件让品牌信任度降至冰点,农夫山泉凭借65万台智能冰柜持续挤压市场份额;战略层面,“三个零距离”虽有框架,但缺乏落地细节,比如用户数据如何转化为研发成果、自有产能与代工如何平衡,都未给出明确答案。
香颂资本沈萌的评价一针见血:“宗馥莉的战略选对了方向,但用错了节奏。在股权未稳、人心浮动时强行推进激进改革,无异于在流沙上建楼。”反观宗庆后当年的“西进北上”战略,正是结合政策红利与内部稳定才得以成功,这或许是宗馥莉最该借鉴的经验。
站在37年品牌的十字路口,宗馥莉的“三个零距离”既是宣言也是赌注。如果能在2026年前解决股权纠纷、稳住供应链、重建品牌信任,这场变革可能让娃哈哈焕发新生;但如果继续在内部斗争与战略摇摆中消耗,再好的蓝图也终将沦为空谈。毕竟,饮料行业从不缺战略,缺的是将战略落地的稳定环境与执行定力。
这场以“用户”为名的革命,最终考验的仍是掌舵者的平衡艺术。宗馥莉能否走出“遗产官司”的泥沼,让“三个零距离”从口号变为现实,决定着娃哈哈能否跨越代际传承的死亡谷,更决定着她能否真正摆脱“公主”标签,成为独当一面的企业家。#娃哈哈#
来源:白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