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美关税政策迎来历史性调整,2025年5月双方通过《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大幅削减"对等式"关税,为全球贸易注入强心针。当前行业正迎来成本降低与市场改善的双重机遇,但留存关税壁垒仍存挑战。
中美关税政策迎来历史性调整,2025年5月双方通过《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大幅削减"对等式"关税,为全球贸易注入强心针。当前行业正迎来成本降低与市场改善的双重机遇,但留存关税壁垒仍存挑战。
当地时间5月10日,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于2025年5月12日发布新闻称双方达成多项积极共识,并发表《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美方承诺取消根据2025年4月8日第14259号行政令和2025年4月9日第14266号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关税,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的34%的对等关税,其中24%的关税暂停加征90天,保留剩余10%的关税。相应地,中方取消对美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反制关税;针对美对等关税的34%反制关税,相应暂停其中24%的关税90天,剩余10%的关税予以保留。
该会谈取得的积极意义有:一、此前美国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已达到145%,而中国对美国加征的关税达到125%。市场对贸易摩擦恶化的担忧令恐慌情绪弥漫,日内瓦会谈以后迎来首次关键转折。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降至30%,90天豁免期后为54%,中国对美国加征关税降至10%。二、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就经贸领域各自关切保持密切沟通,开展进一步磋商。这意味着有一定概率会迎来第二次转机。
联合声明发布后,超过市场预期的利好迅速反应于市场,情绪得到提振,期货、股指迅速拉升。全球对贸易紧张局势的担忧趋于消解。
制品出口工厂端:关税下降之前,根据Goldman Sachs对关税下降之前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28日当周,中国企业的美国订单中,35% 的货物从中国发货,57% 从中国以外的工厂发货,几乎没有转运 / 再出口的情况。企业反馈显示,40% 的产品对美出货量仍受到较大影响(降幅超过 50%,包括完全停止出货),而4月中旬这一比例为 41%。并且多数企业表示继续将生产转移至海外工厂(部分公司转移速度加快)。也有公司表示,美国客户希望在90 天的关税暂缓期到期前补货,所以仍有订单下达。在4月份,美国的库存水平在1.5个月至5个月之间。生产商在耗尽库存之前谨慎提价。38%的企业在去库存,42%的企业库存稳定,8%的企业在补货。存在缓冲期。
关税转向之后,编者从市场端做了调研,以反应速度来衡量,大致分为三类,以下用ABC暂时代指。
A类:在美国有办事处的企业,反应最为迅速,该类型约占5%左右。
B类:此类企业以电商为主,在国内与国外的经销商合作,目前此类企业正在与询价客户进行商谈。约占20-30%。
C类:自己做出口的企业对此类消息的反应较缓和,他们目前在与客户重新谈价,这类企业约占60-70%。
目前商家均由观望等待向重新协商转变,其中已经产品过季的行业,例如服装行业等订单接洽不会有其他应季的行业迅速。市场部分商家心态偏保守,正常利润订单可做,额外利润以规避为主。
塑料原料进口商端:关税变化之前,进口商家大多数明确表示美国原料进口已经没有成本优势,他们不会考虑进口美国货物,而美国外商则表示,将会从其他产地调运货物,有在中国本土建厂的将会启动本土供应。美国代理外商则在4月份改变了其货物来源地的供应,转而出售中东、韩国以及加拿大等地的货物。
在关税下降之后,美国货物开始陆续增加试探性报盘,但代理商仍然犹豫,一是因为仍然有10%的额外关税挤压利润空间;二是因为即便90天的豁免期存在,在船期正常的前提下也只够发一批订单,且船期不确定性较大。留存关税和船期风险叠加让美国代理商仍然心存犹疑。目前美国货物也如预期一般更多的发往东南亚,东南亚与我国市场有价差优势,但消费量与我国也有差距。
对比原料进口商和出口工厂的心态可以得出,在关税下降够,出口商心态略显积极,而进口商则仍以保守心态为主。这也得益于我国聚烯烃投产不断增加,进口美国聚烯烃原料已逐渐不再为进口地必然之所在。
在关税下降后,可以预见塑料制品的出口会逐步恢复,但不一部分仍然会受到关税的影响。那么我们来解读一下近几年我国塑料制品出口的情况,以及美国市场所占的比重。
2021年-2024年中国塑料制品出口在2022年环比2021年出现小幅回落,环比下降0.84%,自2023年开始逐年出口量逐年上升,2023年环比增长4.47%,2024年环比增长16.79%。2023年出口量2630.99万吨,2024年出口量为3072.68万吨,增长加速。
月度出口量在2021年-2025年五年间,2024年实现了11个月份的全面增长,在2024年一年间除3月份以外,每个月份均实现了同比增长。2025年1月份再次出现同比大幅增长的情况。
在五年的同期对比数据中,2025年即本年度1-3月份的塑料制品出口量为五年最高水平,达730.03万吨。环比2024年同期增长8.77%,但实际2024年1-3月份的增速环比2023年同期增长率达18.86%。仅2023年1-3月份实现了环比下降的趋势。2023年1-3月份出口量为564.71万吨,环比2022年下降52.98万吨。
我国塑料制品出口中以2024年阶段性出口为例,出口地区中北美洲居首位,其后是欧洲。除北美洲和欧洲以外,亚洲的国家和地区是我国主要出口目的地之一,其中包括东南亚、东北亚和中东。东北亚、中东和南美洲的占比份额相差不大。
北美洲中我国塑料制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为美国,其次为墨西哥和加拿大。欧洲以英国、德国、荷兰、法国、西班牙为主,西北欧的各个国家均有涉及。东南亚则以越南为主,其中自然包括占高比例的转口贸易。美国市场占据我国塑料制品的出口的20%左右,是我国塑料制品头部出口地。
以印度、沙特为首的亚洲国家占据我国塑料制品出口的重要位置,具有消费潜力大和经济发展空间大的特点。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欧洲的英国、德国等国家经济发达,人均消费水平高,为我国塑料制品的传统出口目的地。东南亚除越南外,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地未来随着制造业的转移,经济活跃度提升,也将在某些互补产品中有不同的机遇。目前来说这些市场也是我国的主要塑料制品的主要出口市场。
对于南美洲和非洲,出口辐射地区广泛,但由于市场需求有限,具有地区出口数量少而分布广泛的特点。
宏观面,多空并存:在关税达成重要共识的同期,中东局势缓和、印巴停火以及美伊谈判取得阶段性进展,也令地缘紧张局势降温,与关税的乐观情绪形成对冲。
需求面,支撑不足:虽然出口美国的工厂有转好预期,但整体需求没有大幅提升预期,且下游进入淡季,需求面支撑较弱。上游聚烯烃出口商表示海外客户递盘仍然没有达到其心理预期,抄底意愿不强。
供应面,多空并存:国产检修损失量有增加预期,且外商对中国市场的报盘积极性不高,优先转移货物到价格更高的区域。且中东局势缓和、关税摩擦降温对海运形成强支撑,欧洲市场预计接受中东和韩国等地货源将逐步恢复畅通,这将叠加影响外商供应至中国市场。但本年度埃克森美孚惠州等国内新产能的投产也将增加国产供应。
自关税降低以来,聚烯烃市场迅速回暖,市场信心增强,价格接连回升。但市场多空因素并存。预计在触底反弹后转入震荡格局,且仍要警惕贸易磋商的阶段性变化给予市场第二次冲击。
来源:胶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