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8岁的蒋介石躺在病床上,握着儿子蒋经国的手,用微弱的声音说出了藏在心底几十年的话:“经国,我这一生只敬佩一个人,畏惧两个人”。随后这句话被写入蒋经国的回忆录当中,变成解读蒋介石内心世界的关键线索
文|一只筷子
编辑|小茴香
1975年4月5日下午,台北士林官邸内传出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88岁的蒋介石躺在病床上,握着儿子蒋经国的手,用微弱的声音说出了藏在心底几十年的话:“经国,我这一生只敬佩一个人,畏惧两个人”。随后这句话被写入蒋经国的回忆录当中,变成解读蒋介石内心世界的关键线索
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先生,是那个让蒋介石一直敬佩的人,1907年,20岁的蒋介石在日本东京初次见到孙中山,眼前这位矮小精瘦的广东人正对一群留学生激昂地演讲。
蒋介石彼时尚是在振武学校混日子的普通学生,对革命知晓不多、不甚清楚,不过孙中山所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却瞬间激起他内心的热情,自那时起,蒋介石的命运便与这位比他大14岁的革命家紧紧相连了。
孙中山赏识蒋介石并非偶然之事,1922年6月16日凌晨,陈炯明的叛军开始炮轰广州总统府,孙中山在警卫的保护下,逃至黄埔港的永丰舰上。
当消息传到上海时,当时不少革命党人还在观望,就蒋介石立马把家里的东西卖了,买船票跑去广州,登上永丰舰后,他说:“总理,我介石来晚了!”他在那里坚守了58天,白天帮孙中山处理军务,晚上睡在舰舱的铁板上,和孙中山一起渡难关、一起吃苦
此次经历让蒋介石在孙中山心里的分量有了根本性转变,1924年筹建黄埔军校的时候,孙中山没怎么考虑反对的声音,直接任命蒋介石当校长这个职位
当时军校筹委会的其他成员都觉得不可思议,毕竟蒋介石既没有显赫的革命资历,也没有突出的军事成就。
李济深当面问蒋介石:“你凭啥当这个校长?”孙中山干脆回答:“蒋介石懂军事,还理解我的革命理想”,事实也证明,孙中山眼光没错,黄埔军校培养的学生后来都成了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力量
蒋介石对孙中山那是相当敬重,就算后来他有了不小的权势,也没敢把自己的地位放到孙中山之上,在台湾他修了中山陵、办了中山大学、设了中山奖学金,每年孙中山诞辰和忌日都亲自去主持纪念活动。
更为紧要的是,他自始至终把自己当作“孙中山继承者”,此身份给他赋予了独一无二的政治合法性,1965年孙中山诞辰纪念会上,78岁的蒋介石站在台上说道:“总理赋予我革命的信念,也赋予我一生的方向,”台下掌声接连不断,而蒋介石眼中却闪烁着泪花。
1924年,在广州毛主席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任职时,与刚当上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首次碰面,毛主席是第一个令蒋介石心生忌惮之人。
那次会面时长有限,蒋介石后来回忆道:“毛泽东看上去颇为朴素,说话不疾不徐,不过眼神极为敏锐,”彼时他压根未料到,这位湖南青年会成为自己终生最大的对手。
1927年国共分裂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展开“清党”行动,他认为凭借国民党的军事优势,很快就能将共产党武装消灭。
实际情形显示,他犯了很严重的错误,1930年至1934年有五次“围剿”,前四次均以失败告终,尤其是第四次“围剿”蒋介石亲自跑到南昌指挥,调集将近40万大军,结果却被红军的运动战打得惨败,他在日记里气呼呼地写道:“毛泽东用兵似有神助,实乃强劲对手”
1935年1月至3月间,红军在贵州境内来回穿插,长征时的四渡赤水让蒋介石领略到毛主席的军事才能,且把国民党几十万追兵耍得毫无办法。
蒋介石在重庆坐镇督战,每日需看十几份战报,不过得到的消息总是“红军又突破了包围圈”,他气得将作战地图撕成碎片,对参谋长道:“毛泽东打仗全然不依兵法,同他打仗好似打太极拳,使不出劲”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再度合作,蒋介石以为可借此消耗共产党力量,不过结果怎样?八路军与新四军于敌后迅速发展得愈发壮大,从最初的四万多人发展至抗战结束时达一百二十多万人。
1945年重庆谈判之时,蒋介石见到毛主席,察觉此人较十多年前更加自信淡定,毛主席在谈判桌上侃侃而谈且旁征博引,丝毫不像一个“乡巴佬”,蒋介石私下跟宋美龄说:“毛泽东变了,他现在讲话很有学识,而且每句话都有深意”
解放战争的三年间,蒋介石日子很不好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接连失败,他费大力气组建的800万大军渐渐瓦解了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后,蒋介石在南京总统府里一整晚都没睡着,一个劲儿跟身边人问:“毛泽东到底咋做到的?他凭啥能把咱们给打败?”一直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他都没找着答案。
另一个让蒋介石畏惧的人是周总理。如果说对毛主席的畏惧来自军事上的屡战屡败,这样对周总理的畏惧则源于政治智慧上的自愧不如。
两人的交集从黄埔军校开始,那时候周总理是政治部主任,蒋介石是校长,周总理给学生们讲政治课的时候,能把复杂的革命道理说得明明白白的,学生们听得那叫一个来劲。
蒋介石有时立于教室门口旁听,心中暗自思忖:“周恩来那张嘴,较十万兵马更为厉害”
1936年出现的西安事变是两人正面交锋的典型事例,张学良跟杨虎城把蒋介石给扣押起来后,周总理以中共代表的身份赶到西安去了。
起初蒋介石态度强硬,怎么都不让步,还放话“要杀要剐随你”,周总理没跟他正面冲突,而是从民族大义角度有条理地分析当时局势
他向委员长进言:“委员长,当下日寇已侵占东北,且觊觎着华北,若自己人相互攻伐,岂不正遂了敌人的心意?”蒋介石被说得无言以对,最终应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周总理展现出的外交能力让蒋介石相当认可,谈判历时43天,在此期间周总理每天都会见各界人士,参加各种酒会和茶话会,与国民党官员民主人士以及外国记者广泛交流
他说话有风度,学问也很广博,碰到任何问题都能很快回应,美国记者白修德在回忆录中写道:“周恩来总理是我见过极有魅力的中国政治家,他让所有人都觉得共产党是懂道理的,”这种软实力让蒋介石感到压力很大
更令蒋介石头痛的是周总理的情报工作能力,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中共的情报网已然深入至国民党内部,众多重要军事计划还未实施便被共产党知晓。
蒋介石察觉身边有内奸,先后更换了十几个机要秘书,不过泄密之事始终未能解决,1948年,他在日记中写道:“周恩来布设的情报网,如同天罗地网一般,难以防范”
直到多年后台湾方面才知道,包括国防部作战计划在内的许多机密文件,都通过地下党员传递给了中共。
蒋介石也得承认,周总理在外交场合的表现厉害,1954年日内瓦会议,周总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身份去参加,跟各国外长平起平坐地交流,把大国总理的派头展现得那叫一个足。
蒋介石于台北目睹相关报道,心情颇为复杂,他对蒋经国言道:“当下周总理代表着整个中国,而我们却只能代表台湾”,这般落差,实在难以让人接受
从黄埔军校时期直至台海对峙之时,蒋介石与周总理争斗了大半辈子,他不得不承认,周总理在政治智慧、外交才能、组织能力等方面要比他略胜一筹。
尤其是在争取民心这一方面,周总理总能寻得最为恰当的话语与办法,蒋介石晚年反思失败缘由时曾言:“我输给毛泽东,败在军事;输给周恩来,输于政治”
1975年蒋介石弥留之际,回首一生的恩恩怨怨,那句“敬佩一人,畏惧两人”可谓肺腑之言。
孙中山给了他政治生命,让一个普通的浙江青年成为叱咤风云的政治强人;毛主席和周总理则让他品尝了失败的苦涩,从大陆的统治者变成台湾的困兽,这三人对蒋介石的一生有影响,与此同时也目睹了中国现代史的起起落落
蒋介石临终时说的这话,可不像是在梳理个人的那些恩怨,倒更像是对历史规律的一番感悟,他最后清楚了,决定成与败的可不是个人能力有多强,而是能不能跟上历史的潮流、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他打心眼里钦佩孙中山,因为孙中山代表着当时的进步方向;他打心眼里敬重毛主席和周总理,就因为他们代表着全新的历史走向。
蒋介石心里对自己历史地位的清楚认识,其实就体现在这种敬佩与畏惧之中
来源:鸿毛有其三